资治通鉴为什么用资治定名?什么是资治通鉴为什么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用资治定名的原因: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敕编撰《资治通鉴》前后共费时十九年。他在写给皇上的《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宋英宗时(公元1064年),司马光把自己编撰的史书《历年图》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后来又呈上八卷本的《通志》。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为他专门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后来又增补人员辅助他写作。

司马光召集了著名的史学家讨论宗旨和提纲。后决定由刘攽负责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司马光总成,又由其子司马康担任校对。宋神宗即位后,亲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什么用资治定名
要想知道书名的由来,我们先来看一下成书的过程!《资治通鉴》始修于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在这之前,司马光已编成了从战国到秦的八卷编年史,名曰《通志》,进呈英宗。
英宗命他继续做下去,置书局于秘阁,这是正式修书之始。当时尚无书名,称为轮次历代君臣事迹而已。第二年十月,神宗即位,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名其名曰《资治通鉴》,并妻子给它做了一篇序文。这是定名为《资治通鉴》之始。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什么是资治通鉴为什么叫资治通鉴
北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
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为什么取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宋神宗认为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资治通鉴》为什么叫《资治通鉴》拜托各位大神
《资治通鉴》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
宋神宗亲自作了一篇序,赐给司马光。这篇序后来保护《通鉴》免遭毁版的灾难。《资治通鉴》(书名)有什么含义?
含义:提供给当时(北宋)统治者通用的,可广泛使用的借鉴性的历史资料。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资”,在文言文做动词使用的时候,解作“用于、用以、提供”。“治”,在这里解作“治理、统治”。“通鉴”,在这里解作“通用的,可广泛使用的借鉴(资料)”。扩展资料《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_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
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