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因什么而得名?宣纸名字的由来
宣纸因产地而得名。所谓纸以地名,宣纸的得名源自于产地。唐代的“宣州”辖地,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黄山与九华山以北地区,及今天江苏溧水、溧阳地区,其政府行政区设在宣城。这一地区生产的纸,同时又在宣城集散,于是便被称为“宣纸”。

品质特性
宣纸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强,不易变色。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作画“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少虫蛀,寿命长。宣纸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产地环境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7℃,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8℃。泾县境内草本植物约计1000余种,适宜宣纸的取材与制造。
宣纸得名原因
宣纸得名于它的产地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纸之所以具有优异的性能,还离不开制作工艺的严谨精细,处理条件缓和,胶汁使用得法,捞纸技术娴熟,晒纸手艺高超,从而保证了宣纸的质量。扩展资料:有关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我国的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中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很久以前,相传是蔡伦的徒弟,一位名叫孔丹的造纸工匠,一向想造一种精良的白纸,继承师业,为师傅画像。但是,屡次试验都失败了。经过一番筹划,孔丹背起包袱,夹着雨伞,辞别亲人,跋山涉水,行万里路,周游四方,寻师访友,切磋技艺,以了却心愿。
有一天,他来到宣州府(现为安徽省泾县境内),踏着泥泞的小路,在蒙蒙的雨丝中,继续向前行走。突然,孔丹觉得眼睛一亮,在灰色的山雾中发现沟边溪水里似乎有一片雪白的东西!他三步并两步地赶过去,弯腰细看:哦,原先是一些树枝掉进山沟里,被常年不断的潺潺溪水浸泡。15天长日久,腐烂变白了。
孔丹迟疑了一会儿,一连串的问号在他的脑海中浮起: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水?这是什么地方……孔丹决定留居下来,他上山打柴,搭盖草屋,又向周围的樵夫、乡亲们请教。流水似年,一晃三年过去了。孔丹最后弄清楚了这种四季生长的常绿树,名叫青檀。
它是当地的特产,别处极少生长。青檀的纤维柔软、细长,个性适合造纸。这山中的溪水也不同于一般。水质清澈见底,透过怪石鳞峋的山洞,蜿蜒流出,再分成两股而去。
一股水适合制浆(之后才明白这股水流含碱);另一股水利于抄纸(之后才了解到那股水流含酸)。这是大自然的巧安排,可谓得天独厚也。孔丹和他的朋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利用青檀树皮为原料,精心加工,先在溪水中分散开纤维。然后在水中捞起纤维,交织于竹帘上(剩余的水漏掉),再压榨,烘干,从而制成了质量是上乘的好宣纸。
后人赞赏宣纸的32字诀是:纤维纯白、质地柔韧、色泽光洁、纹理细密、润墨清晰、搓折无损、能抗虫害、纸寿千年。
宣纸名字的由来?
宣纸是由唐朝宣城郡生产的纸,故而名为宣纸。宣纸,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2002年8月,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扩展资料产品特点:宣纸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强,不易变色。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作画“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少虫蛀,寿命长。宣纸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产品荣誉:
1.1915年,宣纸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
2.2002年8月,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3.2009年9月,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纸的得名来源于哪里 宣纸的由来
1.“宣纸”起源于我国唐朝。它的产地在安徽南部的泾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