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的观点是谁提出的?强调书画同源的是谁
书画同源的观点是赵孟頫提出的。赵孟頫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隐居不仕。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经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赶赴大都,受元世祖赏识,授兵部郎中。此后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自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皆加礼敬。

绘画地位
赵孟頫博学多艺,文学艺术开创一代风气。他兼擅各种绘画,其中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他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称“作画贵在有古意,如果没有古意,即使再精细也没用”,遥追五代、北宋法度,时人称赞他有唐人的“致”及北宋人的“雄”,并去除了二者中的“纤”及“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

影响
有记载说,入元之后,赵孟頫家事甚贫,平时也常以字画收取润笔费用,聊以自补。而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作为一代宗师,赵孟頫影响了友人高克恭、李衎,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的画艺,他的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
书画同源的观点是谁提出的?
赵孟頫。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
书画同源的利弊:其弊则体现在,一味地强调书画同法,一味追求笔墨情趣,从而容易使绘画艺术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死胡同。而且,倘若把学画和学书法看作同一法门,就必然走临摹之法。郭熙曾指出:“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书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可见,学书法是以临摹入手,兼收并蓄、广议博考,然后自成一家。但倘若绘画走上这样的路子,其结果则截然相反,会使绘画窒息生机,毫无生气。因此,以赵孟頫在当时艺术界的领袖地位而言,其“书画同法”说对后世造成不利的影响是难以讳言的。
强调书画同源的是谁
“书画同源”的观点是赵孟_提出的。(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殷契》古文,其体制间架,既是书法,又是图画,近人郑午昌说“是可谓书画混合时代”。“书画同源”中的“画”即是指文人画,文人画的表现形式讲究集诗句、书法、绘画、钤印于一体,以书入画,通过作品表达作者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无论是艺术语言还是作品意境都高于工匠画和院体画。
“书画同源”最早是哪位大师提出的?
我国古代有许多书画家,都承认“书画同源”之说。最早发现这个道理的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 。
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在这里,赵孟頫强调的是:中国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此为最早的“书画同体”说。
“书画同源”最早是哪位大师提出的?
我国古代有许多书画家,都承认“书画同源”之说. 最早发现这个道理的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 .他在一幅流传至直的名画上题诗道: 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在这里,赵孟頫强调的是:中国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此为最早的“书画同体”说.书画同源的观点是下面哪一位提出的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
德风堂 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殷契》古文,其体制间架,既是书法,又是图画,近人郑午昌说"是可谓书画混合时代"。
强调书画同源的元代画家是谁
强调“书画同源”的元代画家是赵孟頫。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被称作“元人冠冕”。
赵孟頫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传世。另著有《谈录》一卷。他的书法作品与道教有关,著有《洛神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画作名品甚多,关于道教内容的有《玄真观图》、《三教图》、《轩辕问道图》、《松石老子图》、《溪山仙馆图》等。又有《玄元十子图》,画道教人物关尹子、文子等十人像,并旁书小传。该作笔墨高古,元大德九年(1305年)路道通于杭州刻版印摹,后被收入明正统《道藏》。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
一.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二.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三.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四.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五.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六.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八.他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