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赫兹伯格是哪国人?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赫兹伯格是哪国人?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最佳回答2022-11-28

赫兹伯格是美国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行为科学家,双因素理论的创始人。 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30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曾任美国凯斯大学心理系主任。

赫兹伯格是哪国人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赫兹伯格生平

赫茨伯格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Herzberg)是美国心理学家,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工作与人性》、《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赫茨伯格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相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地位安全等。保健因素处理不好,会引发对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以预防或消除这种不满。

但这类因素并不能对员工起激励的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容紧密相连的因素,如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取得成就、才能得到赏识、增加工作责任的负担,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与激励因素有关的工作处理得好,能够使人们产生满意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其不利效果大多只是没有满意情绪,而不会导致不满。

双因素理论说明了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用一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有人做了许多实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另外,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实践还证明,高度的工作满足不一定就产生高度的激励。

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不论是有关环境的因素或工作内容的因素,都可能产生激励,而不仅是使职工感到满足,这取决于环境和职工心理方面的许多条件。但是,双因素理论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他们同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满足的关系,因此是有积极意义的。赫茨伯格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

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1923年-2000 ),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行为科学家,双因素理论的创始人。 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30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曾任美国凯斯大学心理系主任。

化学诺贝尔奖得主

1901年 J . H. 范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歇尔(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 S. A. 阿雷尼乌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瑞士人)从事配位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研究和发明了有效的大规模合成氨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特(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费歇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F.贝吉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 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偶极距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吉奥克(美国人)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尔斯和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 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谱学理论并发明了电化学分析中的极谱分析法 1960年 W.F. 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J.C. 肯德鲁(英国人)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 M. 艾根(德国人)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G. 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应用量子力学发展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前线轨道理论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 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 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 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 F.S. 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 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 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 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2000年 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 2001年 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2002年 约翰-B-芬恩(美国人)、田中耕一(日本人)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质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亦称“激励—保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

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保健因素的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和工作条件等。

这些因素都是工作以外的因素,如果满足这些因素,能消除不满情绪,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人们更积极的行为。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责任感、晋升、发展等。这些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可以使人产生很大的激励,若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像保健因素那样产生不满情绪。

双因素激励理论争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

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另外,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实践还证明,高度的工作满足不一定就产生高度的激励。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不论是有关工作环境的因素或工作内容的因素,都可能产生激励作用,而不仅是使职工感到满足,这取决于环境和职工心理方面的许多条件。

继续浏览:

上一篇:记大过的处分期间是几个月?记过处分期限为几个月

下一篇:第一眼就心动的文案有哪些?一眼就心动的朋友圈文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