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论是唯物还是唯心?天命论和宿命论区别
宿命论是唯心。所谓宿命论是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必然因素造成,是可预测,可预知而又是注定的、不可改变的一种命观。宿命论指人生中早已注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祸福、贫富贵贱等或者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人无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由上帝或上天预先安排,是人无法改变的。
唯物主义中的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意识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而已。在某一刻,所有的基本粒子在空间位置以及运动方向速率都是确定的,那么下一刻的状态也就完全是确定的了。即,在理论上,通过任何一个时间点的物质信息,都可以推断出之前之后任何时间点上的物质状态。这就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宿命论源头,我们所有的活动,无论在行为还是思想上,都只是一帧一帧播放已经画好的幻灯片而已,只要物质信息足够丰富详细,我们可以计算出无限遥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

强调命运可以自主,是主观唯心主义以及实用唯物主义(可以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前者是以“自由意志的永存”为出发点,后者是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为出发点,都是对宿命论的否定。唯心与唯物,差别在且仅在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问题上,仅在谁决定了谁的问题上。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可靠的界限,尤其是当你只看结论不问过程时,唯心唯物很多时候是“一致”的。
宿命论的哲学观点
宿命论的哲学观点主要涉及的范畴是必然和偶然,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并不涉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宿命论不是唯物、唯心的范畴,实际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有提到宿命论,只不过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
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有一个“命运”在安排。每个事物的一生只不过是按照早已决定好的剧本在表演而已,中途绝对不会发生任何偏离剧本安排的情况。即使一个人坚定地要反抗命运,他的所作所为也是由命运本身决定的。宿命论在唯物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以霍布斯为代表的机械决定论。霍布斯等经验主义哲学家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物质,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支配了万物的发展。既然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可以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偶然”,人们之所以认为有“偶然”的存在只不过是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不够而已。宿命论在唯心主义派别中的主要代表:宗教神学决定论。
神学家认为世界由上帝创造、受到唯一真神(上帝或真主)的绝对掌控,神学家们有句名言“没有上帝的旨意,一根头发都无法掉落在地”。连掉一根头发都是由上帝决定的,更何况其它大事呢?因此,人的命运乃至世界万物的命运都在神的鼓掌之中,谁也无法逃脱,谁也无法改变。这就是神学宿命论的基本观点。
天命论和宿命论区别
天命论与宿命论的区别是天命论是一种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和宗教色彩的思想观念,其中包含人类最早的环境观,它产生和盛行于古代社会。它认为自然变化、社会运行和人的命运被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所主宰,人必须而且只能屈服和顺从它。
然而宿命论倒是不同,宿命论是认为历史的发展、个人的际遇是由命运决定的一种理论。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只能服从命运的支配。这是一种反科学的唯心主义学说。宿命论否认人的一切能动创造作用,主张“命运”主宰一切,命中注定的东西都是不可改变的。在远古时代,由于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人们只能服从命运的安排。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宣场宿命论观点。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古希腊斯多葛学派也极力主张“服从命运”。
宿命有哪些啊?
这句话(这个词)要放在不同语境中审视,不能断章取义。唯:有多义,须注意。
宿命,可当宿命本身讲,但在当世又当“宿命论”之义。故“唯”先做“只是”讲:解释一:只是要将宿命之论弃除。所谓宿命论。是现在的一种说法,属于唯心论,但和佛教的本义不同。在佛教中虽讲宿命,指的是过去世之命运,而非今世之命运。解释二:只是除了宿命之外。那么这里的宿命不指宿命论的话,在佛教中是可以这么说的。
解释三:只是除了宿命论之外。表示不相信宿命论。解释四:只是要将宿命除去。
不相信宿命,所谓纯粹的唯物。"唯“亦可做”因为”、“虽然”等的意思,也有句首无义,那么解释就又不同了。
唯物论=宿命论=悲观论?
不管是唯物还是唯心。
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
一.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表现及其内容
1.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思维又是以自然界为内容、凭借身体和思维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凭着人的本质来认识自然界,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自己认识自己,因而是完全可能的。
3.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人首先是有感性,然后才有理性。
因此,只有存在与本质结合,直观与思维结合,才有生活和真理。由于感性感觉是对客体的特性的反映,因此,只有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主体和思想才能找到通向客体和存在的道路。
4.人是以“类”为基础的“个体”于“类”的物质统一体。
人与人的感觉和思想都是在与他人交往中产生,形成和证实的,但是你我之间交往有限,要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就需要把个体和类统一起来,依靠世世代代相传的人类认识。
5.人的本质,他在不同地方有三种说法:一是人本身所同化的东西;二是两性关系,人的情欲;三是主要的,他认为人的绝对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所谓理性是思维力——认识之光,所谓意志是意志力——品性之能量,所谓心是心力——爱。
二.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是什么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以人本主义的形式出现的,他肯定自然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因此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
在认识论上,明确主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既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又承认思维在认识中的必要性。他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从人当中抽象出来并与人相分离的精神,但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同时却又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使他的唯物主义仍然具有形而上学局限性。
他不懂得实践的意义,人和自然之间辩证的交互作用,以及人类本身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把人只看作一种脱离历史和社会关系而存在的生物,因此他的唯物主义只能是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三.如何理解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根本不用那么复杂!在历史观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也好,旧唯物主义也好,都是唯心的。因为:1>;主观唯心主义是唯意志论,客观唯心主义是宿命论,这自不必说2>;旧唯物主义犯了两个错误a.只考察历史主体的心理动机,没有看到心理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经济因素);b.只承认历史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3>;总之,唯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没有认识到实践的作用,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的。
哲学~~~~~区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分水岭是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答。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主体是谁啊?不就是人民群众嘛。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意思就是说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一楼的认为这是个政治问题,不过是不理解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而已。
上一篇:钧瓷之都在哪?钧瓷之都在哪个镇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