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殿试始于哪个朝代?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吗

殿试始于哪个朝代?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吗

最佳回答2022-11-28

殿试始于唐朝。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进行区别、选拔官员等。

殿试始于哪个朝代

成制

宋朝正式成制,明、清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明清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北宋初年的科举,为一年一度的两级考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二级是由礼部在开宝寺内贡院举行的“省试“。后改为每隔一处或两年举行一次,最后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殿试始于哪个朝代

程序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题长达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

武举与殿试是哪个时期开始的?是哪位帝王创立的?

武举与殿试都是开始于唐朝时期,都是由武则天创立的。科举考试在古时候,是朝廷择选人才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

唐朝之前的科举考试并不定期,其举办时间由皇帝自由决定。而待进入唐朝之后,科举考试开始固定为一年一次。每年的科举考试分为两场,其中在每年秋天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乡贡考生会先参加地方举办的“秋试”。待秋试结束之后,合格的乡贡考生会跟随运输粮税特产的进贡队伍一同前往京城,是为“发解”。

而待抵达京城之后,他们会在来年春天的时候参加“春试(也称省试)”。在秋试与春试这两场考试之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分别称为“解元”与“省元”。而待结束省试之后,合格的考生还需参加殿试,在这一环节中获得第一名的人便就是状元。

殿试这一环节也是进入唐朝之后才增设的,这一环节最初出现于690年的二月。此时的唐朝大权正处于武则天的掌控之下,而武则天则曾于这时在洛阳殿内举办了一场贡士策问。当时参加策问的考生多达一万多人,为此这场策问也是持续了好几天。

因为这场策问开启了殿前试人的局面,所以这场策问也被视为殿试的开始。而除了殿试之外,武则天这位皇帝还曾设立过“武举”这一考试科目。科举考试主要是挑选文臣,而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仅靠文臣是不够的。

所以武则天在称帝之后的702年,下令设立了“武举”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旨在选拔身怀武艺之人,负责单位为兵部。同科举考试一样,唐朝时期的武举考试也是一年举办一次。武举考试设有骑马射箭、摔跤、负重等多项考试内容,通过考试的人会被授予相关武职。

起始于唐朝的殿试与武举,在唐朝时期都还处于不成熟时期。后经由宋朝时期的发展才逐渐得到完善,继而正式成制。而就武举这一制度来说,由于武将的选拔一直不及文臣选拔受重视,所以这一制度也是多次遭遇废止,然后又再次得到恢复。不过在明清时期,武举制度也曾一度进入兴盛。

然而清朝时期的武举制度虽颇为兴盛,但是这一时期并不曾设立专门的武学机构。

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吗

宋朝正式成制,明、清沿用。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

殿前试人自此始。

科举考试中采用殿试,始于谁?

殿试始于宋准榜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录取的进士宋准等10人及其它诸科录取的28人一起到讲武殿谢恩。通过当面对话,赵匡胤觉得进士中的武济川、“三传”学究中的刘睿知识浅陋,回答问题时张皇失措,牛头不对马嘴,就下令将他们刷掉了。

事后,未被录取的徐士廉等人又击登闻鼓(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听取臣下的冤情或谏议,悬鼓于朝堂之外,允许臣民击鼓直接向皇帝反映问题),状告李昉卖人情,取舍不公允。赵匡胤就这个问题征询翰林学士卢多逊的意见,卢说:“我也听到不少议论。”赵匡胤就命令贡院将考完了3场而落选的人造册上报,结果进士及诸科共报上来360人。三月十九日,将这些人全部召见,选了195人,其中包括徐士廉。

加上宋准等已经录取的38人都发给卷纸,另外再考一场诗赋,并另委考官主持其事。两天后,赵匡胤亲自到讲武殿批阅试卷,共录取进士26人,其他“五经”、“三礼”诸科共101人,都赐及第。宋准、徐士廉均在进士科录取之列,仍以宋准为榜首。

并且,赐给宋准制钱20万以举办庆祝宴会。李昉则被贬为太常少卿,和他一起主持试事的其他官员也都受到了处罚。从此,殿试就成了科举考试的一道必须经过的程序。

殿试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中国古代的殿试最早始于

最早始于唐朝,宋朝后成为定制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

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从唐朝武则天时期起创立的。

殿试为哪个皇帝所创制

唐高宗殿试殿试是科举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科举考试始于隋朝,成形于唐朝。

至隋炀帝大业三年,又开进士科,创科举考试的先例。到了唐朝,由于李氏出身不高,加上其它种种原因,打破士族独霸官场的局面便成为历史必然。唐高祖武德五年,中国举行了真正历史意义上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取进士四人,开学子仕进之途。到唐太宗时,科举作为一种取士的制度固定下来,从此成为定制。

到了武氏周朝,由于武则天日夜不忘陇西贵族反对立她为后的旧恨,为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而放手招官,并亲自殿试贡士,又使科举制度得到了加强和巩固。科举一开,贵族垄断要津的局面被打破,因此千百年来,无数莘莘学子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竭力奋志,寒窗苦读,形成了中国社会文化特有的状元效应。

殿试的创造者是谁?


1.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皇帝亲临殿廷,发策会试中式的贡士,称殿试。

源于西汉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宋开宝八年,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后的进士分为五甲。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2.原指参加殿试的贡士,后泛用为对士人的敬称。《宣和遗事》前仪式:“俺姐姐有命,请殿试相见。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胭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张殿试。”宋代是我国科举考试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的朝代。就进士考试而言,宋初大抵沿袭隋唐五代的做法,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只是录取人数很少,且不举行殿试。

自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宋准榜开始确立殿试及唱名制度,到淳化三年(992年)孙何榜时采用糊名考试的办法,科考制度遂逐步完善。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又确立了3年一次会试,并严格执行,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科举考试是封建帝王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这一制度一开始就有失公允。

宋初在没有殿试时,一般情况下一切程序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是将结果告知太祖赵匡胤。自有殿试以来,每科状元的确定,也并非公平竞争的结果,有的只是取决于皇帝的一人的意志或者说是迎合了当权者的政治需要,这在宋代科举制度产生、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都有所反映。
一.殿试始于宋准榜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录取的进士宋准等10人及其它诸科录取的28人一起到讲武殿谢恩。通过当面对话,赵匡胤觉得进士中的武济川、“三传”学究中的刘睿知识浅陋,回答问题时张皇失措,牛头不对马嘴,就下令将他们刷掉了。

这科是翰林学士李昉担任权知贡举(即临时负责科举考试之事),而武济川是他的家乡人,因此赵匡胤很不高兴。事后,未被录取的徐士廉等人又击登闻鼓(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听取臣下的冤情或谏议,悬鼓于朝堂之外,允许臣民击鼓直接向皇帝反映问题),状告李昉卖人情,取舍不公允。赵匡胤就这个问题征询翰林学士卢多逊的意见,卢说:“我也听到不少议论。”赵匡胤就命令贡院将考完了3场而落选的人造册上报,结果进士及诸科共报上来360人。

三月十九日,将这些人全部召见,选了195人,其中包括徐士廉。加上宋准等已经录取的38人都发给卷纸,另外再考一场诗赋,并另委考官主持其事。两天后,赵匡胤亲自到讲武殿批阅试卷,共录取进士26人,其他“五经”、“三礼”诸科共101人,都赐及第。宋准、徐士廉均在进士科录取之列,仍以宋准为榜首。

并且,赐给宋准制钱20万以举办庆祝宴会。李昉则被贬为太常少卿,和他一起主持试事的其他官员也都受到了处罚。从此,殿试就成了科举考试的一道必须经过的程序。


二.黜快手孙何成“三元”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 (989年),频频举行科举考试,且多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这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沿用了30年,共产生了22位状元。杨砺、宋准、王嗣宗、胡旦、苏易简、王世则、梁灏、陈尧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们皆因抢先交卷而成了状元。

其中杨砺、王嗣宗、苏易简、陈尧叟后来还成了颇有政绩的掌权人物。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气的一种体现,但仅以此确定名次高下,终究有失偏颇。再说,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状元,而一当了状元,不仅名气大、入仕起点高,而且以后升官也比别人快得多。这样,继起的读书人准备考试就只在写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更不肯认真在积累知识上下功夫。

有的士人甚至相互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价,以制造知名度。已经有了应试资格的举子以此为荣,准备应试的学童也群起仿效,逐渐形成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影响十分恶劣。一些有见识的朝臣看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一再向太宗上奏章。

太宗还算是个勇于纳谏的君主,很快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害性,便立即改变做法,决定不再以行文的迟速作为决定名次的标准。淳化三年(992年)二月,又要举行会试了,太宗还采纳了莆田人陈靖的建议,制定了“糊名考校”的办法。这科应试者共1.3万人,这不但是宋代开国以来的空前盛况,也是隋唐五代300多年来所未曾有过的。太宗深感这是个扭转风气的好机会,就命令考官们仔细阅卷,认真治一治争先交卷、草率成文的浮华之徒。

会试考3场,第一场考官们就来了个下马威,出的题目冷僻。出题之后,许多考生都模不着头脑,纷纷要求考官们加以说明。这在以前历次都是允许的,可这次却得不到回答。

不少一向自诩“才思敏捷”的考生,这次竟也迟迟不能下笔。不过,人那么多,总还有快手。年仅17岁的江南考生钱易,�。

继续浏览:

上一篇:打鼾的自我治疗方法是什么?打鼾的最好治疗方法(打鼾怎么自己治疗才有效)

下一篇:教师节的祝福语有哪些?教师节祝福语有哪些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