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正书院是谁创立的?丽正书院的介绍
丽正书院是唐玄宗创立的。丽正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东都洛阳紫微城,为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由唐玄宗创立于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作为官方的修书机构,其首要任务是搜书、校书、藏书,是中国第一书院。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称为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书院”。 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在秘书监马怀素的建议下,唐玄宗选拔了饱学之士20人,于东都洛阳设乾元修书院,在乾元殿编校书籍。

为使修书工作顺利进行,朝廷于次年将乾元修书院改名为丽正书院,新增设检校官,并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丽正书院作为官方的修书机构正式成立。书院的主管人员“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随后不久,唐玄宗在京师长安也设立了丽正书院。集贤书院收藏图书达53915卷,且分抄正副两本藏于长安与洛阳。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为庆祝《封禅仪注》一书告成,唐玄宗在集仙殿赐宴群臣,君臣相谈甚欢,因集仙而思集贤,遂下诏将丽正书院改为集贤书院,取“集贤纳士以济当世之意”。作为我国第一所官办书院,丽正书院广“聚文学之士”,或修书,或侍讲,以张说为修书使以总之。公元725年改称集贤书院后,书院又根据设置需要,配备了一系列官职,分别为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留院官、检讨官、中使、孔目官、知书官等。
中国最早的书院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635)设在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又名“书台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东都洛阳明福门外设“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又改称“集贤殿书院”),是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
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精舍”与 “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比如“问津书院”,其前身始建于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间,由西汉淮南王刘安修建,南宋以前称为“孔子庙”(“孔庙、文宣庙”等),南宋末年龙仁夫在此首创书院,命名为“问津书院”(因《论语》中孔子周游列国至楚国,孔子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的典故而得名),传播儒学文化。丽正书院的介绍
书院是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洛阳则是其发祥地。袁枚《随园随笔》云:“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之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省外,为修书之地。
明福门在哪里?唐东都洛阳宫城正南门为应天门,应天门西面一门为长乐门,长乐门北为广运门,广运门北即明福门,门内有中书省。求发生在河南洛阳的重大历史事件
有白虎观会议、董卓之乱、神龙政变、洛阳兵变、白马驿之祸。
1.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白虎观于当时乃是朝廷修缮儒学之所。
2.董卓之乱董卓之乱,指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后实行的专权暴政。中平六年,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
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
历时三年的董卓之乱,时间虽短,却使东汉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董卓专权暴政引起的诸侯讨伐,为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东汉政权日趋衰败,三国群雄在此期间先后登场,军阀混战的三国乱世由此开启。
3.神龙政变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
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唐中宗打击五大功臣的时候,先封他们为郡王,削夺他们的宰相权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
所以,神龙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4.洛阳兵变洛阳兵变是发生在中国五代十国后梁时期的一场兵变。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病重,欲立养子朱友文即位,其子朱友珪得知后,杀死朱温,秘不发丧,矫诏监国,令均王朱友贞杀友文。后朱友珪赶赴洛阳称帝,群臣不服,均王朱友贞见状趁势起兵,与掌握重兵的杨师厚击禁军。
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兵至洛阳,数千禁军倒戈,突入宫中。朱友珪见大势已去,与妻子张氏一起自杀。朱友贞返回开封即皇帝位,是为梁末帝。
朱梁王朝在晋军压境之际,同室操戈,逐使国力日衰,不久便为后唐取代。
5.白马驿之祸白马驿之祸又称白马之祸,是唐朝末期朱温在洛阳诛杀朝官的一次事件。事件发生在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杀死了众多大臣,大约三十余人。
杀死后并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事后两年的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二百九十年。
书院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扩展资料:对外交流书院走向世界起始于明代。正统四年(1439)也即朝鲜世宗二十一年,朝鲜李氏王朝君臣借鉴中国宋代的书院制度发展其教育事业,实为书院输出的重要标志。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唐宋以来,它为中国的教育、学术、藏书、出版、建筑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思维习惯及伦常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过重大贡献。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书院制度也被移植到国外,为传播中华文明,并促进这一文明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进而推进世界文明的向前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