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是谁提出的?中体西用是谁提出的
中体西用是冯桂芬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体西用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体”的意思是主体,主要是指在核心理念、价值观和原则方法。“用”的意思是辅助,主要是指在行为方法、工具和产品等方面。

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的形势下,"西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同时,"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理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中体西用是谁提出的?
中体西用是冯桂芬提出来的。“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1.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教育内容,对传统教育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初步改造,在客观上对封建教育制度解体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打破了儒学一统中国教育的格局,打开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大门,科举的改革、书院的改革、新学制及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才有可能。
中体西用是谁提出的?
冯桂芬提出西方要用中国风。“中”指三纲八项,即德、新民、至善;儒家,其核心是知、诚、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主张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枪、修铁路、开矿、铺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等具体措施,挽救统治危机。“中体西用”的思想无疑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1.它引进了西方文化教育内容,在制度层面初步改革了传统教育,客观上促进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瓦解。2.它打破了儒家思想一统中国教育的格局,开启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大门。只可能是科举改革,书院改革,引进新的学制,新的教学方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底是冯桂芬提出的,还是张之洞?
冯桂芬是晚清思想家、散文家,是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是他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是谁提出的
冯桂芬提出西方要用中国风。“中”指三纲八项,即德、新民、至善;儒家,其核心是知、诚、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主张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枪、修铁路、开矿、铺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等具体措施,挽救统治危机。“中体西用”的思想无疑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1.它引进了西方文化教育内容,在制度层面初步改革了传统教育,客观上促进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瓦解。2.它打破了儒家思想一统中国教育的格局,开启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大门。只可能是科举改革,书院改革,引进新的学制,新的教学方法。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目的?
张之洞,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整顿封建传统教育,二是兴办洋务教育;三是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提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二.张之洞与《劝学篇》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试图为中国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劝学篇》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2)“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3)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4)《劝学篇》还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劝学篇》是晚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洋务运动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命题。
他为20世纪初“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确定了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体中用的产生背景
1861年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首先提出“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此后,李鸿章、郭嵩焘、薛福成、王韬、沈毓桂等一批留心时务的人都曾对此有所探讨。
”较早一字不差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4月他发表了《匡时策》,其中有:“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的《议学》篇中写道:“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全书四万言,对中体西用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发挥。对于西方近代文化,顽固派采取了一概拒绝的态度,主张“夷夏之辩”,洋务派则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原则,也是洋务派回击顽固派进攻的武器。中学,即孔孟之道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不可变的。西学,即西方的生产技艺,可以用来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
“中体西用”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双重性质。洋务运动时期,甚至到戊戌变法期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直是当时的流行语,“举国以为至言”(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转引自阮芳纪等编的《洋务运动史论文选》,第328页)。说明“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年青的西方文化以波涛汹涌之势冲击着古老的中国文化,高势能的资产阶级文化同低势能的封建文化展开了殊死搏斗。“中体西用”正是这场交锋的天然产儿,虽然缺乏先进的社会存在基础使它仅仅存在了三十多年便英年早逝了,但作为在中西文化矛盾冲突中的一种重要的回应方式,这种观念却流行了一百多年,至今仍影响着现代中国一些人的思想。
下一篇:鸭子吃什么?鸭子可以吃什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