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是谁建造的?广济桥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广济桥是曾江建造的。广济桥最初是由太守曾江创建的,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锉牛一只溜。这是粤东地区广为传唱的一首民谣,歌中的”湘桥”就是广济桥。在潮州有两句流传已久的民谣:“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梅边楼阁海边山,银竹初收霁日寒。看着南州奇观了,人间山水不须看。《登南州奇观》(宋)杨万里。

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残破不堪。

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
中国四大名桥的广济桥
广济桥,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淳熙元年〔1174),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纬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筑建,至绍定元年(1228)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
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激十二桐,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知府谭伦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廿四圳”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东墩鉎牛坠人江中。故有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该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
桥墩上建有形式各异的廿四对亭台楼阁,兼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1958年改中段浮桥为钢梁桥,全面加固维修。1989年下游一公里处新建了韩江大桥,为保护修复这一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提供了重要前提。
广济桥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建造过程又是什么呢?经历了几次修缮?
广济桥又被称为潮州广济桥,它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的东门外,那大家知道广济桥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吗?他经历了什么?建造过程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广济桥的建造时间及建造过程和它维持到现在,经历了几次修缮。广济桥的建造最早是在南宋,他最开始由86只巨船连结而成,又名“康济”,后来在历任知府的改造和扩建当中,慢慢增加了十梁桥的数量,一直到了明朝,已经有24个石梁桥,是它便有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美名。
广济桥有三个大特点,第一就是它的桥是由东西两段的24做桥墩和中间的18梭船连接而成的,浮桥可开可合,结构起头,有动有静,祈福变化生动地体现了一种建筑与艺术,力学与美学的和谐统一,同时,它还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这在我国桥梁史上还是个孤例,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桥墩上的建筑形式各异,用途个别的24座楼台亭阁,第三个特点就是广济桥地处韩江中游,是广东东部同福建,江西的必由之路,广济桥的建成变成了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枢纽。广济桥制建造维持到现在,经历了多次的修缮,他在解放前已经被破坏的不堪入目,所以在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造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在2003年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当然还有很多对它的小的修缮。以上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广济桥的创造人是谁呢?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州守曾汪倡议,造舟为梁,以八十六只船架设浮桥,并在中流砌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桥,取名"康济桥"。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
广济桥是谁发明的?
作者不详建立时间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民间传说传说之一"仙佛造桥"。
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间一段未能连接,由广济和尚用禅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莲花化作巨缆和十八只梭船连接起来,因此分别称桥名为"湘子桥"和"广济桥"。而在他们法力失效的地方就有羊变成的"乌洋山"(浮洋镇)和猪变成的"猪山"(磷溪镇)。传说之二"王源除怪石"。王源是明宣德七年主持大规模修桥的潮州知府,并在桥上建"廿四楼台"而有"江南第一桥"之誉。由于建桥需大量石料,此时传葫芦山上出有2块怪石,使潮城经常有火灾和诉讼。于是他亲自带人上山,带头砸下2块怪石,并题下了除怪石诗(此诗及"王源除怪石处"刻于石上,"文革"时被毁)。王源此一举动,不仅破除了人们对怪石的恐惧,也解决修桥的部分石料。
传说之三"吴府公祭水"。吴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间的潮州知府吴均,某年因韩江水涨淹上城墙,潮城危急,他在东门楼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终没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也奇怪,此时洪水就退了。
此后,人们在东门楼设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桥的东桥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
上一篇:洛阳桥是谁建造的?洛阳桥位于何地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