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是谁建造的?洛阳桥位于何地
洛阳桥是蔡襄建造的。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洛阳桥(Luoyang Bridge),曾用名“万安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连江里青泽亭境蔡坑(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蔡坑自然村)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在朝为谏官时,以直言著称。后数度外出,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宋英宗即位后正授三司使,再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洛阳桥;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楷行皆妙,尤以“飞白散草”为最。书迹传世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和书札诗稿等。诗文清妙,造诣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内集诗歌370首,杂文584篇、奏议64施展。
洛阳桥是由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什么石桥
洛阳桥是由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跨海石桥。洛阳桥(LuoyangBridge),曾用名“万安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洛阳桥墩端部呈船又形,两侧有扶栏,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侧建置石塔,用以镇风,桥旁扶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图案;桥上筑石亭,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周边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一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洛阳桥位于何地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交界,该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隶属福建省泉州市。 洛阳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福建自洛阳桥兴建成功,泉漳两地相继修成&十大名桥&,为桥梁技术开辟了新纪元,享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誉。蔡襄是怎样修建洛阳桥的?
蔡襄,字君谟,他原籍本是福建仙游枫亭乡东垞村人,后来迁居莆田蔡垞村了。他于1030年中进士,先后在宋代朝中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后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然后调任泉州太守的。
然而,要在这深不见底、急流浪大的洛阳江上建造大桥,堪比登天还难。1053年4月,蔡襄母舅卢锡带领许多人一道来协助他建桥。他们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捐工捐资。在蔡襄的主持下,人们集思广益,就地取材,开采沿江山上巨石用来修桥。在建桥的过程中,由于海潮汹涌,导致建桥工程一度非常艰巨。于是,他们便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也就是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他们创造式地运用了“筏型基础”来建桥墩。大桥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
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终于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
就这样,他们在水底垒起了一座宽20多米,长约500多的水下长堤。长长的桥基就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了。蔡襄心想,要铺设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谈何容易,要知道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但是,这个问题没有难倒他们,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
他们将巨石凿成长l0米左右,宽0.7米,净重约10多吨的巨石板,利用涨潮浮舟的功能,立石为梁。于是,工匠们等到涨潮时,就将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大概有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桥墩全部利用巨大条石,它们被错落有致地垒砌成形。
桥墩两端均做尖形来分水,墩面两层石条向左右挑出。为了增强桥面的承受力,桥面全部都用石条板铺好。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
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巧妙地利用繁殖“砺房”的方法,来联结胶固石块。
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的方法,简直是一项创举。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就这样,经过6年8个月的艰苦施工,终于在1059年12月,完成了这一宏伟的工程。
太守蔡襄亲自主持竣工仪式,并书写“万安渡石桥”5个大字,也称之为“万安桥”。后来由于大桥在洛阳江之上,因此人们又称它为“洛阳桥”。
惠安洛阳桥是怎么来的?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横跨在福建惠安至泉州市交界处的洛阳江上。始建于北宋皇五年(1053年),是当时住泉州郡守的蔡襄主持修建的,历时六年零八个月才完成。
洛阳江也叫乐洋江。相传唐宣宗曾游于此,览山川胜概,有类吾洛阳之语,因此命江为洛阳江,桥则以江为名。洛阳桥处于江海交汇处,江阔水深,风猛浪急,工程极为艰巨。当时的造桥工匠沿着桥梁中线抛置大量石块,首创了筏型基础以建造桥墩,并种植大量牡砺来巩固桥基,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可谓匠心独运,旷古未有。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建桥时浪潮夹涌,桥基难造。蔡襄派衙役夏得海下江投檄,欲求援于海神。
衙役悲叹道:茫茫海潮,何以投檄?于是,买酒剧饮,醉卧海滩,准备等待潮至淹死。不知不觉中睡去,朦胧中好像有两个巡海夜叉领他下海去见海龙王。醒来时发现檄文已换成复文,夏得海连忙回府复命。
蔡襄拆开一看,只有一个醋字。蔡襄左思右想,猛然悟道:神示我廿一日酉时动工也。到此时刻,果然海不扬波,潮流尽退。
蔡襄率全体民工抢打桥基,很是得心应手,桥基填固了,桥墩也砌成了。实际是群众经验和智慧的发挥。
洛阳桥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1400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也是中国建筑的国宝。
洛阳桥是由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什么石桥?
洛阳桥是由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跨海石桥。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处于泉州鲤城区与惠安县交界处,横跨洛阳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粤、闽北上京城的陆路交通孔道。
当时的劳动人民首创“筏型基础”来建造桥墩,并发明了“殖蛎固基”。游客可以参观“蔡襄祠”欣赏桥上石碑、石塔和石将军。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原长1200米,阔5米许,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规模宏伟,工艺卓越。建设成果洛阳桥址位于福建省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近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基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 ,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
它为南宋时期泉州漳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