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狂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关于《酒狂》的考据备忘录
酒狂是古琴演奏的。《酒狂》古琴曲,相传为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所作。关于此曲背景,一说系当时朝政昏庸黑暗,士大夫阮籍深感与时不合。他为避免祸患,便隐居山林,弹琴吟诗,乐酒忘忧,引以为乐。

乐曲背景
本曲最早出自明代《神奇秘谱》(1425年),相传为三国时期阮籍所作。阮籍生活在魏晋初期,曾任朝廷官员。他在政治上原有济世之志,但无奈魏明帝曹叡死后,朝内动荡,政局十分险恶,只得放弃。也因此,阮籍的诗词大多作得隐晦曲折,借大自然倾诉悲情。可借其诗《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领会其意:“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琴曲解析
古琴演奏家姚丙炎先生以《神奇秘谱》蓝本,又参照《西麓堂琴统》整理打谱,把乐曲处理成在古琴乐曲中罕见的6/8拍子。由于弱拍常出现沉重的低音或长音,造成音乐的不稳定感,表现了人在酒醉后步伐踉跄的神态。同时他不着重表现表面的狂态,而是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以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
古琴曲《酒狂》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酒狂》的作者阮籍是中国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当时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欺诈、腐败堕落,导致社会混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酒狂》这首乐曲采用了八分之三拍这个特定的节拍,音乐形象非常鲜明,比较准确的表现了一种醉意恍惚的神态和蹒跚行进、步履踉跄的醉酒者的形象。最后的标题是:“仙人吐酒气”使人感到虽然满腹的酒气徐徐吐出,但是除此之外依旧如此,反映了这位嗜酒者苦闷的内心世界和佯醉的心态。关于《酒狂》的考据备忘录
(几年前学古琴时的考据笔记) 前些天在学《酒狂》,听了不少版本的录音,查了些资料,觉得很有意思,记录一下作为备忘。 《酒狂》的传谱不多,根据《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所载,共有五种:
一.《神奇秘谱》(1425年),四段体;
二.《风宣玄品》(1539年),五段体;
三.《重修真传》(1585年),六段体,有歌辞,每段有小标题;
四.《杨伦太古遗音》(1609年),七段,有歌辞,有解题;
五.《理性元雅》(1618年),七段,有歌辞,每段有小标题,并有序言。
目前所流传的版本大都在姚本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明代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中记载:《酒狂》“是曲者,阮籍所作也。”因《神奇秘谱》是载有此曲的最早琴书,其它谱本也都基本延续这一说法,故关于此曲,一般认为是阮籍所做,表达借酒遁世避祸的苦闷与反抗情绪。
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如下面看法认为《酒狂》实为后人伪托,实为借取了讲述兰亭修禊的《流觞》一曲附会而成: 姚丙炎先生的打谱参考了几个版本,自己手边能找到的是《神奇秘谱》和《西麓堂琴统》中的《流觞》。 《神奇秘谱》中的《酒狂》减字谱: 《西麓堂琴统》中的《流觞》减字谱: 于是对比了一下这两个版本的琴谱,发现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神奇秘谱中用的主要指法是打摘,在流觞中对应的指法则变为勾剔,每句最后的指法神奇秘谱中用的是龊,流觞中则变成了撮。在龊或撮之前的一个指法神奇秘谱中是抹,流觞中则是挑,所以每句的最后三个音按照神奇秘谱中的指法是打抹龊,按照流觞中的指法则是勾挑撮。
关于“龊”(“龊”,减字谱中写作“足”),似乎是一个今已失传的指法,应该是打和挑同用的组合,姚丙炎先生在《七弦琴曲<酒狂>打谱经过》中提到对这个指法的处理时是有踌躇的: 从现在的教学琴谱和一些演奏家的演奏来看,目前比较通用的指法应该是“打抹撮”或“勾挑撮”,也有抹挑混用的弹奏方式,不同的老师或琴派可能各不相同,如我现在的老师所教的指法便是上行的时候用“打抹撮”,下行的时候用“打挑撮”。 流觞和神奇秘谱中的酒狂在指法上另外一个比较大的不同是,第二段第一个乐句的旋律上行完毕之后,下一乐句左手大指用的是“下”来退到下一个音位,而不是神奇秘谱中的“爪起”。 姚丙炎先生打出的谱子如下: 《琴曲钩沉》里的记谱: 许健的记谱(节奏和部分音高有所不同): 可以看到,姚丙炎先生打出的谱子还是非常忠实于神奇秘谱的,只在几个音位上做了小小的改动,大多音符即使听起来会不太符合现在的听觉习惯也还是保留了原谱的音高,这也就是下面要说到的关于姚版的一些特点。
这些天听了一些古琴名家的演奏,各有千秋但在版本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容易找到的版本为准大致整理了一下,只涉及版本方面的异同(皆以许健记谱作为对照),演奏风格则不在此列。 姚丙炎 版本: 目前能听到的姚丙炎先生的版本应该就是收录在《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也就是俗称的老八张)里面的录音,(《琴曲钩沉》一书所附的录音资料中也有《酒狂》一曲,但似乎并不能完全证实是姚丙炎先生本人的版本?)完全是标准的三拍子,连最后的尾声句和仙人吐酒也都精准地卡在全曲的节奏内,第一次听到时觉得有些不习惯。 这一版有一个和其它多数版本所不同的地方是,在第四段第一个上行乐句完毕后的第二句,也就是“611332355”的这句,并不是严格和前面低徽位的这一句的旋律相对应。按照许健记谱的版本以及现行的大多减字谱版本,为使这两句的旋律相同,后面这句都是中指从一弦的六四上到五六,相隔几个音的名指跪指是从三弦的六四上到五九,但姚版应该是保留了神奇秘谱中的音位,中指从一弦七徽上到五六,跪指从三弦七徽上到五九,旋律也就相应变成了“511331355”。
同时这句(包括对应的低徽位乐句)的倒数第二个音猜想应该是在三弦上直接滑到了五徽(九徽),来代替六弦的散音。之前看到有人说总觉得不能弹得和姚先生的版本完全一样,想来可能是以上的指法不同的原因吧。 另外无论是对比《琴曲钩沉》里的记谱还是许健的记谱,姚先生的这版录音都比谱子少了两句分别位于高低徽位的“66321111”,其中位于高徽位的那句很多名家的演奏版本中都没有,猜想也许是在流变过程中约定俗成地省略掉了,但低徽位的一句在录音中也省略了,由于缺少姚丙炎先生的其它弹奏资料,所以是否他平时的弹奏习惯一直如此也就不得而知。 姚公白、姚公敬 版本: 两位先生作为姚门之子,基本继承了姚丙炎先生的风格,但上面说的那句应该并没有遵照神奇秘谱。
就我听到的版本,姚公白先生的仙人吐酒部分节奏更为自由一些,在第二段下行乐句中采用了走手音来代替爪起,也就是上面说的《流觞》谱中的指法。 张子谦 版本: 同样是6/8拍,只在最后的仙人吐酒部分变为散板,尾声句的三弦掏起之前有个进复的装饰音,仙人吐酒弹完后最后半句又用泛音重复了一遍。 戴晓莲、成公亮 版本: 和张子谦版本基本相同,但张版最后少一句高徽位的“66321111”,戴、成的版本都有此句,戴晓莲的版本继承了张子谦最后的泛音,成公亮的版本则更接近于姚版神奇秘谱的音高。 刘少椿 版本: 和姚丙炎录音版一样少两句分别位于高低徽位的“66321111”,仙人吐酒的后半句重复了一遍,但不是泛音而是按音弹奏。
林友仁 版本: 少一句高徽位的“66321111”,但没有最后的重复。和刘少椿先生的相似之处是每句“66321111”最后的撮都出现的比较晚。 其实戴晓莲等人也有类似的处理,但刘少椿的风格体现的最为明显,几乎每句末尾的撮都会拖在后面成为很急促的一声,给人很拙朴的印象。
梅曰强 版本: 节拍变为了6/8拍和5/8的混合,除比姚谱少一句高徽位的“66321111”外,此句之前的“611332355”只弹了一遍,其它与刘少椿版本相同,下行乐句中有走手音。另外每句“66321111”的节奏处理比较特别。 以上版本大多延续了姚丙炎先生打谱的6/8拍节奏,后来的很多北派琴家对其做了一些改动,除节奏从6/8拍变成了6/8和5/8混合的节奏外,对乐句也有一些增删的处理,一些主要的代表如下: 吴景略 版本: 这里说的是林西莉《古琴》一书附的光盘中的版本,应该是有箫和二胡等乐器的合奏,听起来非常欢乐的一个版本。
第一句只弹奏一遍而非大多琴家那样重复两遍。按姚谱最后一个“66321111”弹完之后又重新弹了一遍起始的上下行两个长句才进入尾声句,尾声句只弹一遍,没有末尾的仙人吐酒。 溥雪斋 版本: 网上流传的溥雪斋版本不知真假,除了第一句重复两遍之外其余均与吴景略版相同。 陈熙珵 版本: 比吴景略的版本多了仙人吐酒声,其它完全相同。
吴文光 版本: 比吴景略、溥雪斋版本的不同之处少了最后的一个“66321111”,另外每个“66321111”的第二个音,在剔的时候都会连剔两弦,听起来力度非常大。 李祥霆 版本: 他在教学视频里说第一句重复两遍的话会让人以为是弹错,所以基本上会把第一句只弹一遍,也没有最后的一个“66321111”。 以上五个版本的相同之处都是6/8拍和5/8拍混用,尾声句是自由节奏并且只弹一遍,除陈熙珵以外均没有仙人吐酒段。
另外 徐君跃 的版本节奏也相同,基本忠于姚谱,只在仙人吐酒的最后用刺伏结尾,有戛然而止的效果,但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龚一 先生的版本比较特殊: 他先后录制过几个版本的《酒狂》,乐句都和许健记谱是相同的,应该是严格遵照神奇秘谱的指法,第四段的第二句的旋律和姚丙炎演奏版一样是“511331355”。但由于曲子的节奏非常散漫自由,所以听起来和姚版的反差极为强烈,很有酒醉的意蕴,同样受到很多人推崇。 此外还有海外的 梁铭越 和 唐世璋 的版本,节奏和以上各版本都完全不同,更近似于 丁承运 打谱的《流觞》。唐版还加入了中英文版的琴歌,听起来很有意思。
把这些版本特点整理了一个表格,看起来比较直观,但自己毕竟没乐理基础,大都依靠感觉,难免会有错误。 除古琴之外,其它民族乐器甚或是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关于酒狂的改编,一些印象比较深的如下: 民族乐器: 赵家珍、杜聪 版: 其实主干还是 古琴 ,不过加入了 埙 的元素,和古琴一唱一和,还有鼓的加入,很活泼。 王中山 古筝 版: 将琴曲移植到古筝上,声音略清脆但也毫无违和感。
刘星 中阮 版: 音色介于古琴和吉他之间,也别有风味,还听出一丝blues的味道。 吴琳 箜篌 版: 做了符合乐器自身条件的的改编,但总觉得箜篌是太女性化的�。
酒狂属于古琴什么级别的曲子
<酒狂>属于四级的曲目,看样子楼主很喜欢这首曲子,在古琴中属于比较欢快的曲子,很好听,表现了一种大醉淋漓,将所有一切烦恼、不如意全都抛到脑后,尽情的享受酒的乐趣、山水的乐趣。
乐器演奏的经典名曲
1.《女儿情》-吴静演唱-出自《西游记》女儿国选段-古筝伴奏【那个女儿国国王朱琳真是美女啊 2.《浏阳河》-古筝【这首曲子在游园的时候常听见,很动听的湖南乐曲,一如那里的山水3.《琵琶吟》-赵聪、秦万民-琵琶+吉他(辅)【听了想哭的音乐,读白居易《琵琶行》专用 4.《重归苏莲托》-意大利世界名曲5.《春江花月夜》女子十二乐坊改编的,也很好听6.《笑傲江湖之琴箫合奏》-吕颂贤版《笑傲江湖》中的插曲【介个……用古典乐器演奏的暂且都算古典音乐吧,我觉得很好听哪7.《战台风》-古筝【王昌元曲。余江荔演奏,扬洁明指挥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伴奏。
本乐曲以融汇了传统与现代多种技巧,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台风来袭时风强雨急的情景,全曲气势磅礴,节奏紧凑,一气呵成,在中间一段优美流畅的慢板过后,接着快板主体再现,象征人们奋勇与天搏斗的英雄气概。——晕,我开始以为是《战台/风》8.《渔舟唱晚》-古筝【跟《春江花月夜》类似,也是游园常听见的曲目之一。河南筝曲,娄树华曲 曹正译订。余江荔演奏,扬洁明指挥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伴奏。这一首具有典型中国风格的五声音阶作品的流传,对筝乐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乐曲系于1938年由娄树华先生根据古曲《归去来》的片段素材加以编曲,变化发展而成:标题则取自唐朝王勃《藤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一句,曲意在描绘夕阳西下之际,碧波万顷的湖面上,渔民们款乃归舟,尽兴抒发欢愉之情,旋律优美、流畅、素雅、恬静、脍炙人口,韵味隽永。关于《渔舟唱晚》一曲的由来,近年来亦有一种说法指系金卓南先生根据山江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乐曲《三环套日》、《流水击石》改编而成,其后,金先生将此曲传授娄树华,娄先生再于1938年加以改编。 9.《云水禅心》-古筝内容较丰满,我揣摩着应该不是纯古筝】10.《烟雨唱扬州》-李殊演唱-《上错花轿嫁对郎》片尾曲【很扬州的曲子,听了很舒服,古典伴奏,PS:这个电视剧的音乐都很好听11.《妆台秋思》-谭炎健-洞箫引子特别好听!后面一般了12.《红楼梦引子》-笛子【调子和《枉凝眉》是一样的,就是那个“一个是美玉无瑕……”陈晓旭走了,听来更增悲凉】 13.《广陵散》-古筝【刚烈粗厉,我最喜欢这个曲子的名字,不过武侠小说看多了,有时就会想成毒药……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
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筝著名大曲之一。汉魏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现有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14.《十面埋伏》-琵琶【大名鼎鼎的杀伐曲啊,描写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场景,音乐格调昂扬,现在成了勾心斗角电视剧法宝。
中国古代乐器有哪些?有哪些著名的曲目?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要数古琴了!著名曲目:《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捣衣》《阳关三叠》《流水》《酒狂》等都是用古琴演奏的!另外二胡:《二泉映月》《寒春风曲》《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欢乐的秦川》《采花》《摇篮曲》《曲江吟》古筝:《渔舟唱晚》《出水莲》《高山流水》《林冲夜奔》《侗族舞曲》《汉宫秋月》《寒鸦戏水》《东海渔歌》《香山射鼓》《战台风》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