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最佳回答2022-11-25

二十四节气,是远古时代,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产物,是古代人们观察天体运行,用来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直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法知识,不知道的人不多。她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 1. 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 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8.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13. 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4.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这时而止矣。

”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5. 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昼夜温差加大,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 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秋天。

17.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8. 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9. 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 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

21. 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22. 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

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源自黄河流域,而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全部确立。它反映寒暑变化和农时季节。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1
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4.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
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
2.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1
3.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
4.处暑: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
5.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昼夜温差加大,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
6.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秋天。 1
7.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
8.霜降: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
9.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 2
1.大雪: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2
2.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2
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2
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2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等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是指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划分,即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节气;“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继续浏览:

上一篇:张掖是哪个省的城市?掖怎么读张掖是哪个省的城市

下一篇:卫生间用什么瓷砖?卫生间用什么瓷砖好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