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纽芬兰渔场位于哪里?世界四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位于哪里?世界四大渔场

最佳回答2022-11-23

纽芬兰渔场位于纽芬兰岛沿岸。纽芬兰渔场,是西北大西洋渔场的中心,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由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交汇而形成。1534年,由西欧航海家约翰·卡波特在寻找西北航道时意外发现。

纽芬兰渔场位于哪里

地理位置

纽芬兰渔场位于加拿大境内,大西洋上的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它同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秘鲁渔场齐名。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引起营养盐类物质上泛,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鱼类在此大量繁殖。素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称。

纽芬兰渔场位于哪里

形成原因

来自北冰洋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洋流称拉布拉多寒流,它在纽芬兰岛南方北纬40°附近与墨西哥湾暖流相汇,密度大的寒流潜流至暖流下方,暖流随之抬升,引发海水的垂直搅动,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海面,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以及温水性鱼群和冷水性鱼群相汇聚,形成世界有名的纽芬兰渔场。

纽芬兰渔场的地理位置

纽芬兰渔场位于加拿大境内,大西洋上的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它同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秘鲁渔场齐名。

素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称。

世界四大渔场 世界四大渔场简介


1.北海渔场(英国) 北海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它处于大西洋东北部边缘海,在这里既有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寒流在此交汇,同时受波罗的海与大西洋水循环的影响,由于寒暖流的作用产生涌升流,使得地层海水不间断涌到表层,继而将地层腐殖质带到海水的中上层,为鲱、鲭、鳕等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2.北海道渔场(日本) 北海道渔场因该渔场处于日本北海道岛附近而得名,由于它处在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在海水密度差异作用下,密度小的暖水上升,密度大的冷水下沉,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进而将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等鱼以及其他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饵料,由于北海道渔场鱼群密集,因此它也是世界第一大渔场。

自16世纪中叶开始,纽芬兰渔场的渔业产量异常丰富,有“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名,但是近百年以来由于机械化作业、过度捕捞以及海洋环境的变化,纽芬兰渔场渔业产量逐渐减少,渔场渐渐消亡。
4.秘鲁渔场(秘鲁) 秘鲁渔场位于南美洲秘鲁以西海域,它是常年盛行西风分东南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强大秘鲁寒流流经此海域,发生表层海水偏离海岸和下层冷水上泛的现象,由于海水的上泛为鱼类以及浮游生物提供了大量的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同时由于寒流流经海域海水温度较低,且沿海地区多云雾,这些都利于沿海的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天然的饵料。

世界四大渔场是哪四个

世界四大渔场分别是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北海道渔场 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北海道附近海域,浮游生物丰富,鱼群密集,是世界第一大渔场。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

日本北海道渔场主要产鱼类型有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 北海渔场 北海渔场处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来自北冰洋南下冰冷海水交汇处。寒、暖海流交汇,产生涌升流。

涌升流区海水不断从下层涌到表层,海水下层的腐解的有机质等营养物质也随之被带到表层。因此,这一海区水质肥沃,形成北海高产渔区。北海渔场主要产鲱、鲭、鳕等鱼。

纽芬兰渔场 纽芬兰渔场位于加拿大境内,大西洋上的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纽芬兰渔场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引起营养盐类物质上泛,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鱼类在此大量繁殖。但在几个世纪的肆意捕捞之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开始在渔场作业后,纽芬兰渔场渐渐消亡,90年代之后已不可见,但在中国高中地理教科书中,仍将其标明为世界著名渔场之一。

秘鲁渔场 秘鲁渔场是世界著名渔场,水产资源十分丰富,盛产鳀鱼等800多种鱼类及贝类等。秘鲁沿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经过,在常年盛行西风和东南风的吹拂下,发生表层海水偏离海岸、下层冷水上泛的现象。对于冷水性鱼类,特别是鳀鱼(喜 20℃以下的冷水)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因而秘鲁沿海一带便成为大渔场,渔区宽约370千米。

纽芬兰渔场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纽芬兰渔场纽芬兰渔场,位于纽芬兰岛沿岸,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由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暖流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交汇而形成了.1534年,由西欧航海家约翰·卡波特在寻找西北航道时意外发现.异常丰富的渔业产量有着“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名,但在几个世纪的肆意捕捞之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开始在渔场作业后,纽芬兰渔场渐渐消亡,九十年代之后已不可见.现今纽芬兰渔场已成为历史.形成原因 纽芬兰渔场的形成得益于两股洋流在这片海域附近交汇,其中拉布拉多寒流向南流动,墨西哥暖流向北流动,在纽芬兰岛附近交汇,两股洋流的交汇对渔场的形成有两点影响:其一 ,使海水发生扰动,将海底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导致浮游生物繁盛,以浮游生物为生的鱼类富集于此.其二 ,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这两点都有利于纽芬兰渔场的形成. 同时,在此入海的圣劳伦斯河也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发现宝藏 15世纪末期,航海术的发展与现实的需要相结合,使欧洲掀起了开辟新航路、到世界各地探宝的热潮.1508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派塞巴斯蒂安·卡波特率领两艘帆船出海探航.船队先经过冰岛和格陵兰岛,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卡波特考察了北纬64度的拉布拉多半岛东海岸,在经过今天的哈得逊海峡后,船队进入一片开阔的大海,卡波特将其命名为太平洋(即今天的哈得逊湾). 因惧怕严寒和浮冰,船员拒绝深入“太平洋”探查,并以哗变相要挟,卡波特只得退出哈得逊海峡,并于1509年返航.虽然卡波特未能如愿以偿地找到去亚洲的新航路,却发现了一个隐藏了千年的宝藏———纽芬兰渔场.看到眼前多得令人吃惊的鳕鱼,卡波特这样描述:“这里的鳕鱼多得不需用渔网,只要在篮子里放块石头沉到水中再提上来,篮子里就装满了鱼.” 随着纽纷兰渔场这一渔业宝库的发现,大批葡萄牙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纷纷来到纽芬兰浅滩捕鱼,并在纽芬兰岛沿岸建立起了一座座大小渔村. 当时,欧洲有许多人还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但是纽芬兰数量惊人的鳕鱼供应不仅解决了欧洲人的温饱问题,还为欧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强悍的海员:因为捕鱼作业不但规模巨大,而且路途遥远,气候变化无常.由此培育出的训练有素的海员,后来成为英格兰和荷兰舰队的中坚力量,并在击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纽芬兰渔场在挽救了欧洲的同时,也挽救了当时被饮食禁忌所困的教会.天主教会规定在斋戒日不许吃肉,但是可以吃鱼.当时根据规定,星期
五.复活节前40天以及宗教日历上特别加注的日子,都是不许吃肉的,而一年中这些日子加起来超过大半年.由于没有足够的鱼,这大半年的时间,教徒们就只能依靠素食和精神过日子了.长期吃素导致教士们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严重危及宗教在欧洲的传播和持续发展.鳕鱼干是一种耐保存又便宜的高蛋白食品,纽芬兰渔场源源不断的鳕鱼干使教徒的生活由苦熬变成享受,那些守斋日也变成了吃腌鳕鱼干的好日子.鳕鱼成了16世纪欧洲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毁于贪婪 纽芬兰海域传统的捕鱼方式是由较大的渔船运载数只小渔船,到离岸较远的海域卸下小船.每只小船上有两到三名渔民.他们分头在附近撒网捕鱼.当小船满载后便驶向大船,卸下舱中的收获,然后再继续撒网.一只小船每天往返两三次.晚饭后渔民们还要在大船上将当日捕到的鲜鱼腌制起来保存.数日后大船满载而归,驶回纽芬兰岛上的渔村. 渔民每年都要定期休息,而渔民休息的日子又正好赶上了鱼类繁殖的季节.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虽然捕捞量较大,但因为避开了鳕鱼群的产卵繁殖季节,从而保证了鱼群数量能够不断地繁衍并保持了生态的平衡. 但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地驶入了纽芬兰湾,使渔场遭遇灭顶之灾.拖网船庞大的捕鱼网兜掠过海底,所到之处鱼鳖虾蟹都在劫难逃.这一次,人们不需要把“战果”运回到岸上处理,因为宽大的渔轮上配备了现代化的冷冻技术,一条龙式的作业方式能把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 这些渔轮夜以继日地作业,不管晴天雨天,也不顾鱼类是否处于繁殖季节.据统计,这种大规模作业的渔轮一个小时便可捕捞200吨鱼,是16世纪一条传统的渔船整个渔季捕捞量的两倍. 1949年,正当鳕鱼快要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纽芬兰加入了加拿大联邦,成为加拿大的第十个省.加拿大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陆续勘察纽芬兰渔场的鱼群状况,他们发现渔场的生产量开始急速下降,1975年已经减少了60%.1977年加政府以保护渔业资源为由,宣布了200海里领海权,把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渔船排除到了大部分纽芬兰渔场之外.成为历史 但是鳕鱼带来的财富实在太诱人,加拿大政府也抵挡不了.他们把欧洲和美国的渔般排除到纽芬兰渔场之外,却开始不遗余力地支持本国的渔业公司.这些受到政府支持的工业集团采用现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电子、声呐技术,让残存的鳕鱼无处可逃,并且将这一海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殆尽.到20世纪90年代,鳕鱼数量下降到20年前的2%,达到了历史最低点. 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下达了纽芬兰渔场的禁渔令.这使经营了近500年的纽芬兰第一大产业———捕鱼业顷刻破产,近4万渔民失业.失去谋生手段的纽芬兰人被迫远走他乡,岛上的人口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流失了10%. 这还间接造成了岛上许多村镇的荒弃和不少家庭的破裂.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以每年4亿加元的补偿计划,来解决纽芬兰失业渔民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 然而,直到2003年 - 禁渔令实施了11年后,纽芬兰水域还是一片死寂,昔日似乎取之不尽鳕鱼,如今却是踪影难觅. 更致命的是,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鳕鱼基因已经开始变异,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意味着无论花多少钱,都不可能再有“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的日子了.无奈之下,加拿大渔业部只得宣布:彻底关闭纽芬兰及圣劳伦斯湾沿海渔场. 今后,人们只有在历史书中,才能看到曾经举世闻名的纽芬兰渔场了.这是人类的贪欲酿成的灾难,也是大自然对人类无知的最响亮的回答.

纽芬兰渔场是世界超级“四大渔场”之一,却因人类的贪婪,被永久关闭了?

纽芬兰渔场,这个地方估计大家不怎么熟悉,其实它是在加拿大,位于纽芬兰岛沿岸,早在几个世纪之前就发现这个岛屿的沿岸渔业资源非常多,尤其是鳕鱼,这种鱼类非常受食客的欢迎,而且在这个渔场中,该种鱼类资源是最丰富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稀有鱼类。由于寒流和暖流在这里汇集,把处于深层海水中的有利食物资源都带上来了,所以就吸引了大量的鱼类,这样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鱼类,也为当地的渔民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而且数量大,所以就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了。

而且过度捕捞还导致这个地方的生态欢迎恶化,甚至是对周围的人生存环境都有影响,所以当地政府不得不采取关门做法,而且是永久关闭的做法来恢复生态,但事实上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继续浏览:

上一篇:青海地震?青海地震频繁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元春省亲为什么在晚上?《红楼梦》里元春省亲要在夜里进行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