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界保卫发生于哪一年?黄洋界的历史事件
黄洋界保卫战发生于1928年8月30日。杜修经于1928年6月30日来到井冈山要求红军挺进湘南。随后朱德陈毅带上28团、29团出酃(读灵,现炎陵县)县,后发生“八月失败”。毛主席带上31团的2个营出永新拒赣敌。

基本信息
1928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8月下旬,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五个团,趁红四军主力在湘南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会剿”。8月30日晨,敌军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

拓展资料
留守井冈山的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一部和第三十二团,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凭险据守,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猛烈攻击。当天下午,正当敌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以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湘军误以为红四军主力回山,当夜撤退。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
黄洋界战役是第几次反围剿?
是第二次反“会剿”, 1928年7月至1929年2月,为扼杀创建不久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先后任命江西省主席朱培德和湖南省主席何键为总指挥,组织湘赣两省敌军三次“会剿”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次战斗。1928年8月中旬,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5个团,准备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2次"会剿"。
黄洋界的历史事件
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当时,井冈山上兵力极少。在井冈山下宁冈县组建仅三个月的红军第三十一团,在团长朱云卿、政委何挺颖的指挥下退守井冈山,以三十一团一营仅两个连的兵力,凭借黄洋界天险之势与敌决战。他们在通往黄洋界的两条小道上,布下了“竹钉阵”、“竹蓠芭障碍”、“滚木擂石”、“布满竹钉的壕沟”、“石筑的射击掩体”五道防线,与国民党军四个团的兵力展开了多次殊死的血战。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天下午四时,红军战士把从前缴获后在井冈山红军修理厂修理的一门敌军的迫击炮抬到黄洋界上,向敌军发射了三发炮弹。第三发炮弹正好在敌军的指挥所附近爆炸。敌军原以为红军主力已下山,忽见红军有大炮轰击,便认定红军主力已返回井冈山,吓得魂飞胆丧。
当夜,在云雾弥漫之下,敌军全部逃之夭夭,不敢再犯井冈山。十几天后,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在得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毛泽东十分高兴,于是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这一著名诗篇。
当年,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立下了卓越战功的红军第三十一团,是一个敢打敢拚、英勇顽强、威震敌胆的英雄团。九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个红军团在平型关大战中,成为痛歼日军师团三千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之一,令日寇心胆俱寒。平型关大捷以日军惨败和八路军的胜利而震惊中外,成为当年轰动全球的重大新闻。
当时,这支红军团的番号已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 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这支红军团的番号经历了二十多次变动,但其井冈红军英雄团的血统丝毫不变。在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在辽沈战役等诸多的战役、战斗中,屡建战功,成为威震敌胆的英雄团。
黄洋界保卫战是我军初创时期的一个什么著名战例黄洋界保卫战是我军初创时期的?
黄洋界保卫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次战斗。1928年9月,黄洋界保卫战打响,井冈山军民在红军主力在外、敌军大举来犯的不利形势下,以3个营兵力对抗敌4个团进攻,不但成功保卫革命根据地安全,还一举击溃来犯敌军,创造了土地革命战争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探索了人民战争的宝贵经验。
黄洋界保卫战发生在江西哪个县?
黄洋界保卫战发生在江西茨坪镇。1928年8月,湘赣敌军乘毛泽东带领三十一团一营前往湘南迎还红军大队之机,纠集七个团的兵力会攻井冈山军事根据地。
红军坚守哨口的兵力不足一营。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援下,用竹钉阵、擂木滚石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下午,红军战士将在茨坪修理的一门迫击炮搬到黄洋界,三发炮弹打响了一发,炮声响后,军民一齐摇旗呐喊,向敌人开火。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仓皇逃走,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泽东得知此消息后,填《西江月·井冈山》词,歌颂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扩展资料:黄洋界保卫战胜利意义: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保住了红色的革命火种,使其燃遍闽西赣南,燎遍神州大地;黄洋界的炮声,最终演变成了开国雄壮的凯歌!战役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战略基地,为红四军主力返回,恢复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江西井冈山,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黄洋界,位于江西原宁冈(现为井冈山市)、遂川和湖南炎陵三县边界的结合部。地处井冈山茨坪镇西北十七公里地方。
此山东面和西南面是当地居民黄氏与客家移民杨氏的地界,两姓以山脊为界,故名黄杨界。后因山上经常浓雾漫天,茫茫无际,如汪洋大海,又名汪洋界,谐音成现名黄洋界。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这年的夏天,红四军在黄洋界开始修筑工事、营房和哨口,哨口由三个工事组成:左边的工事扼守原宁冈大陇的小路,阻击湘敌的进攻;右边的工事控制原宁冈茅坪的小道,抗击赣敌的进犯;后山顶上设有了望哨,用来观察和掩护山下两侧的工事。8月底,湘赣两省国民党军见井冈山根据地的兵力空虚,便纠集4个团,分作两路向黄洋界哨口进攻。红军在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和一营营长陈毅安的指挥下,凭险抗击,这次战斗共打死打伤敌军二百多人,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8月30日上午,湘军3个团向黄洋界哨口发起攻击。
黄洋界山高路险,除哨口一条小路外,四周是悬崖峭壁。湘军在崎岖的小路上散不开队形,只能一个个挨次向上爬。红军战士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大石块推下山去,许多敌人被砸死砸伤。
敌人发起冲锋时,红军战士采取近战歼敌的方法,凭险击退了敌人的4次进攻。下午4时左右,湘军采取密集冲锋的办法,发起猛攻。危急之时,红军从茨坪军械处抬来二十八团留下修理的一门迫击炮,向湘军发射了三发炮弹,其中一颗正落在湘军指挥阵地上。
湘军突然遭受袭击,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回到了井冈山,惊慌失措,不敢再战,利用傍晚云雾弥漫的机会,逃之夭夭了。当夜退往湖南炎陵县。赣军比湘军来得晚,在路上闻知湘军惨败,个个丧胆,不战而回。 黄洋界保卫战,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击溃吓走敌军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在回师井冈山的途中,喜闻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后,欣然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以志庆贺。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现在去黄洋界,从井冈山市茨坪镇沿着319国道乘游览车行驶17公里即可到达。这里已修复了当年红军的工事,重建了红军哨口营房。并在黄洋界的山顶上,建造了主碑高12米,底座长4米、宽2.8米的纪念碑,这座碑正面镌刻着朱德同志亲自题写的碑名:“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此外,还建有一座高7米,底座长11米的矩形碑,此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手书《西江月·井冈山》词,背面是朱德同志的手书“黄洋界”三个大字。在山顶的西南面,摆放着一门当年红军使用过的迫击炮。
黄洋界景区包括黄洋界哨口,哨口营房,黄洋界荷树(井冈山军民挑粮歇息处),黄洋界“宝光”,黄洋界云海,大井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陈毅旧居,大井红军烈士墓、王佐烈士墓,八面山哨口等景点,是一个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 1965年5月,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也是观看井冈山日出、峰峦、云海、杜鹃等自然景观绝佳之地。
黄洋界不仅是井冈山的一处纪念胜地,也是井冈山著名的 旅游 点之一。
黄洋界保卫战的事件回顾
1928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红4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率领第31团第3营由井冈山赴桂东接应主力,第32团和第31团第1营留守井冈山。
红4军第31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等得悉敌人即将进攻的情况,根据毛泽东坚守井冈山的指示,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组织部队利用山险,设置竹钉,构筑工事,进行作战准备,等待主力回师,共同粉碎国民党军的“会剿”。下旬,国民党军趁红4军主力在湘南欲归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会剿”。30日晨,湘军第8军2个团由酃县(今炎陵)出发,在赣军一部的策应下,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红军第31团第1营2个连凭险据守,连续打退湘军多次猛烈攻击。下午,正当湘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以仅有的1门刚修复的迫击炮,轰击其在源头的后续部队。湘军误以为红4军主力回山,惧怕被歼,当夜撤回酃县。
赣军闻讯后,亦停止策应湘军的行动。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4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黄洋界保卫战时,毛泽东正在向井冈山回军途中。
这次战斗并非毛泽东直接指挥的。毛泽东率部下井冈山后,于1928年8月23日在桂东与朱德、陈毅所率队伍会合,并于1928年9月上旬回到位于井冈山南麓的黄坳。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