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南宋灭亡的战役是?“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标志南宋灭亡的战役是崖山海战。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战役经过
祥兴二年正月,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面对巨大压力,张世杰昼夜苦思破敌之策。有幕僚向张世杰建议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战役评价
崖山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抵抗异族侵略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而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宋朝灭亡是哪一场战争?
宋朝灭亡最后一战是崖山之战,此役之后宋朝几乎不存在了。宋朝的开国之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由于赵匡胤是由于手握重兵才能保持政变的胜利,所以在他上位成功之后便格外注意要避免自己重蹈覆辙,治国上面也讲究重文轻武。
在宋蒙战争的后期,特别是四川之战以后,宋朝军队基本上就可以被形容为“屡战屡败”了。与日益腐败的宋朝不同的是蒙古在铁木真的带领之下逐渐壮大,特别是在灭亡了金国之后,势力进一步壮大,一强一弱,特别是弱势一方还日益腐败,最终的结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前期针对蒙古的防御作战中,宋军战绩也还不错,胜多负少,四川之战以前,蒙古进攻9次,宋军8胜1负,比之前所有战争的胜率都要高,可惜的是,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自四川之后,形势便一落千丈。起初,元军采用火攻的方式,将诸多易燃品放置在小船上冲击宋军“连环船”,但有准备的宋军早已在船身涂满了污泥,并放置一根长木来抵挡元军进攻。因此元军久攻不下,于是采取断绝宋军取淡水之道,让宋军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只能喝海水止渴,无奈只能正面大战。当时张世杰还向泉州市舶司蒲寿庚借取船只,却被对方拒绝,此后元军擒获张世杰外甥向张世杰劝降被多次拒绝。而后张弘范,采取三面围攻的策略,自己这带着助力部队躲得远远的,当北面的元军进攻失败时,假装奏乐,让宋军以为元军放弃进攻从而造成松懈。
等到日上三竿,宋军疲敝时,远处的张弘范军队以“鸣金”作为进攻号角,迅速逼近宋军船只,反应未及的宋军被元军登上船只,只能短兵相接,一番乱战下宋军大败。在这场海战中,南宋一方所有的军民都战死沙场。宰相陆秀夫见船只无法突围,带着幼帝赵昺跳海殉国,大宋王朝就此灭亡。
元军将剩余宋朝十万军民团团围住逼迫投降,但无一人屈服,此后七天内,十万军民奋杀而亡,海上浮尸以十万计。而后听闻宰相皇帝皆亡的杨太后也追随幼帝而去。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明亡之后再无华夏”的出处和意思?
这两句出自南明遗民的诗句。具体作者不详。
这句话被用来表示华夏文化在经历蒙元灭宋后发生严重的断层,古典中华文化遭到了摧残”。历史背景: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南宋末年宋军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标志着南宋的灭亡,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最终宋军全军覆灭告终。此次战役即标志着宋朝的灭亡。元朝灭南宋的标志?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 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
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勿谈“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说起“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我们必须谈一下崖山海战。崖山海战是南宋末年宋元的最后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告终。
这是崖山海战,标志着南宋朝廷灭亡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之后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一个大的断层期。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指的是文化上亡国而非政治上亡国,文化上的亡国,让一个民族更加悲痛。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被奴役,成为其他民族的被征服者,而征服者还是社会文化上落后于所有被征服民族的游牧民族。汉文化正常的发展进程被打断,给中华文明(单指汉文化)带来了巨大伤害,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我们从钱谦益的《后秋兴十三》中不难再找到这句话的出处。“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这是钱谦益的诗词,“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原型。
这是一个失节的南明遗民的话语,虽然他是怯懦的文人,但我们也能读出他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中华文化的断层出现在崖山之后,那中国的停滞是否就在那时已经开始了?这是一些学者正在思考的问题。崖山之后的时期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断层,一次因为战争而衰落的一个时期,中华文化的文明依然在延续着,继续朝前发展着。
明朝阳明先生的心学影响着儒学的发展,这是中华文化的发展。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也是中华文明的再一次升华。总而言之,崖山之后,中国文化并没有停滞,而是在批判中依然前行。
中华文化是从未间断、一直都在传承的文化,只是在某个历史时期曾经衰落过,而并未真正消亡。每一种文化的发展从来不是一直繁盛的,中华文化也不例外。埃及文化衰落了,印度文化也衰落了,但中华文化并没有像这两种文化而间断了,而是在衰落与复兴中一直发展。所以我们要站在一种历史批判的发展角度去看待“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历史总是进步的、发展的,中华文化也是在向着未来发展。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在当代青年,青年人应该用时代的眼光去看“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发展当代的中华文化,必须充分发掘中华文化的价值。传承并发扬符合时代价值的中华文化,是青年人对待“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正确态度。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