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秀骨清像风格的画家是?陆探微是哪个时代的画家
创造秀骨清像风格的画家是陆探微。陆探微,南朝宋画家,汉族,吴县(今苏州)人,南朝宋画家。宋明帝时,其为最受亲信的宫廷画家,多为帝王、权贵、功臣等写照。与顾恺之、张僧繇和曹不兴合称为六朝四大家。

“形而上学”的审美风尚与陆探微画风
晋宋之际,以老庄学说为主的玄学盛行,它以追求理想的人格本体和强调超越尘世的精神永恒性、绝对性为终极目标。以陆探微为代表的具有清瘦倾向的人物画风格,正是与同时代受玄风影响的审美观有直接关联。主要流行在晋宋以清秀、瘦削为美的“秀骨清像”艺术风格,无论从其外在形态还是内在意蕴考察,都具有与这一审美时尚不可分割的情节。“秀骨清像”风格人物造像给人一种远距离、仰观的审美感受,似乎离世俗生活的层面很遥远,让人断绝欲念,产生不了感官刺激和表层愉悦,其人物都为超凡脱俗的冰清玉洁之人。

评价
陆探微是南朝刘宋时最杰出的画家,活动于5世纪中后期,擅长人物画,画过帝王和当代功臣,名士肖像,也画有一些风俗画与佛教图像。谢赫在《画品》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说他的绘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能做到“精利润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创造“秀骨清象”风格的画家是?
陆探微师法顾桤之,擅长人物肖像,以及佛教画,兼工蝉、雀、马等。明帝时任侍从,成为宫廷画家,多为帝王、权贵、功臣、宠姬等写照,有《宋孝武像》、《宋明帝像》、《孝武功臣竹林像》等,无不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人称所画人物“极其妙绝”,“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凛凛若对神明”,当时推为最工。
陆探微是哪个时代的画家?他的画作风格有哪些特点?
陆探微是南朝宋、齐时画家,主要活动于5世纪中叶。善画人物肖像,亦画风俗与佛教图像。
这种造型风格在南朝蔚然成风,而且影响到雕塑创作。陆探微还因为其绘画线条的劲力细密,以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笔法,而受到谢赫的高度评价,将他列为《画品》中第一品的第一人,称其绘画“穷理尽性,事绝言像,包前孕后,古今独立”。东晋画家顾恺之有哪些艺术成就?
顾恺之出生于348年江苏省无锡人士。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诗人。
因为顾恺之对于中国画作的付出,后世尊称他为中国画祖,他最出名的作品有洛神赋图、晋帝相列像、桂阳王美人图 、魏晋胜流画赞。顾恺之的性格是很执着的,对于喜欢的事情都要做精做细才可以,所以得到了才绝、痴绝、画绝等称号。早年母亲便去世了,他是父亲拉扯大的,小顾恺之总是会问父亲他的母亲去了哪里,父亲便告诉他母亲的模样。听着父亲的描述,他便开始自己一笔一画的把母亲的画像画出来,画了很多幅,父亲都说不是很相似,直到有天他拿着新画的去问父亲,终于得到了肯定,心里的夙愿也算是完成了。顾恺之有一日心情十分的好,看着皎洁的月光,诗兴立即大发,便开始作诗,谁知竟然隔壁的谢瞻恰巧听到,听了之后感觉很不错,便出声隔墙对话到,顾恺之一听,立马来了动力,痴性大发,一首诗接一首诗的作,中间也休息,他的精气神足,但同僚听着也渐渐累了,便让吓人继续守着顾恺之,等一首诗做完后,夸赞一下。就这样一直到了天都亮了,顾恺之也没有发现人不对。顾恺之最出名的画作之一洛神赋图,某一天是顾恺之的朋友送了他一本读物,是曹植所写的洛神赋,故事讲的是曹植在回家的途中见到了在河边玩耍的洛神,两人一见钟情,但其实只有曹植一人能看到她,后来因为种种困难,两人只能结束了这段感情。
顾恺之看了文章之后,被曹植与洛神之间的感情所感动了,最终创作了洛神赋图这个作品。
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生平
顾恺之的生平简介 顾恺之,字长康,小名为小虎子,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顾恺之见多识广,才思广博,擅长写诗作赋和书法,尤其擅长绘画,主要精通画人物画和山水画。
画家顾恺之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士族的家庭,根据史料记载,顾恺之的先祖有多人在孙吴和西晋时期都当过官。顾恺之当官的路途并并不是特别顺利。最开始的时候,担任过参军的职位,在大司马死后,他又任命为刺史府的参军。直到晚年,他才进入朝廷担任散骑常侍,但是没过多久便去世了。顾恺之的官职虽然一直都不是很高,但是因为他在绘画和文学上的成就在当时还是具有很高的人气的。当时的人们都说顾恺之有三绝,就是痴绝、画绝和才绝。其中,痴绝就是指顾恺之的为人率真、幽默,并同时又有点痴呆的感觉。
画绝就是指他在绘画上面的造诣,从而肯定了他的绘画功底十分了得。文绝是说他博学多才,非常擅长写诗作赋,在书法方面也非常精通。 顾恺之流传在世间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多,主要能反映他的文学成就的应该是《观涛赋》和《筝赋》。
他的绘画作品比较多,但是有很多都已经流失。顾恺之的绘画作品的题材十分广泛,不仅有人物画,世俗故事等,还有飞鸟走兽和山水绘画等。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 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历史上卓越的理论家,也是有名的大画家。
他的绘画风格极其突出,有“顾家祥”的称号,同时也开创了“秀骨清像”的绘画风格。顾恺之具有现实主义的绘画精神和风格,是绘画历史上的大宗师,就像一颗灿烂无比的星星,永远照耀着中国的画坛。 顾恺之所创作的人物,从人物的形态上来看,比较修长、清瘦、俊秀;从人物的精神和气质上来看又具有风度和才华。在绘画的用笔上,他主张细腻的“春蚕吐丝”的画法,线条大小均匀,粗细变化不大,线条又十分流畅,给人一种轻快、明朗的装饰效果,同时又相互联通、相互紧密联系的特点,让人看了感觉非常有故事感。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注意人物的神态,内容主要是包括对人物的性格的理解,甚至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等等,同时又提出要用形态来传达神韵,用联想的方式来进行描绘等观点,从这些方面来解决传神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顾恺之的作品有《女史箴图》的绢本,《洛神赋图》的绢本和《斫琴图》的绢本。所写的画论目前也仅存3篇,分别是《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和《论画》。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非常杰出的画家之一,虽然他的原来的作品都已经流失,但是他的艺术成就仍然对后代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我国的绘画史上的记载是不可能磨灭的。
顾恺之画论解说 顾恺之所写的画论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所记载,完整的画论有3篇,分别是《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和《论画》。通过这些画论的理解和解析,我们便能看出顾恺之对绘画创作的'构思和想法。 在上面的3篇画论中,可以基本归纳出其中的中心意思,即传神论、迁想秒得、以形写神等等。“传神”主要思想就是要重视对人物精神状态的表达,用精神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思想。
顾恺之认为描绘手弹奏五根弦的画面虽然很细腻也很难把握,但是相比较描绘“目送飞鸿”的精神和内心又可以说是简单得多了。同时在论画中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境界,就是强调人物的形态和神态都应该具备。“迁想”是指让作者在对人物描绘的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对象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以此来进行构思和揣摩,从而达到自己想表达的效果,简单地来讲就是想象创作的过程。
“妙得”就是指要巧妙地把握人物的内在的本质和精神。总的来说,“迁想妙得”的意思就是要求作者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相互统一,同时要与自己所描绘的人物以及读者的思想相互的融合。 这些理论事实上是从谢赫的六法论中延伸而言的,可以说是论点的先驱。
后来经过顾恺之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渐渐地演化出属于他自己的观点,对后来的中国画的创作和美学的思想观点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曹家样? 秀骨清像? 范宽的山水画特色与代表作品? 高手帮我指点一下
1.曹家样是画家曹仲达的艺术风格。“曹衣出水"是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记载中说他善画佛画,也长于泥塑,所做佛画,到了唐代被称为“曹家样”,与“张家样”并称。曹仲达的“曹衣出水”画法,与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并称。唐代又将曹仲达的佛画风格称为曹家样,与张僧繇的张家样、吴道子的吴家样、周昉的周家样并列,奉为典范,对佛教绘画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响。
他来自西域,绘画风格带有异邦色彩,但到中原后又受到汉族美术的熏染,相互融合,受到当时人的赞许和肯定。据记载,他还画过卢思道、斛律明月、慕容绍宗等人的肖像,又画过《齐神武临轩对武骑图》、《弋猎图》及《名马图》,这些作品皆早已不存,但可知他也擅长肖像画及描绘贵族生活等题材。他的艺术风格在现存的北朝佛教造像中仍可见其仿佛。
他画过许多佛陀、菩萨、可惜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不过这个风格却在龙兴寺的出土佛像上找到了。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400尊佛教造像。
时代跨越从北魏至于北宋,(跟敦煌藏经有大致相近的时间跨度与最后的封藏时间,一样具有不解之谜。)龙兴寺北朝作品,体现了画史上著名的“曹衣出水”样式。《点石斋丛画》:“用尖笔,其体重叠,衣褶紧穿,如蚯蚓描。”此法用笔最宜沉着。
北宋陈用志,明丁云鹏、陈洪授等人作品,系基于此法之发展。
2. 秀骨清像是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南朝画家陆探微时说的:“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刀锥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与其说这是对陆探微画风的评语,事实上这已是美术史上对六朝美学风骨的整体概括。
魏晋南北朝所遗留的艺术品中最为浩瀚的,当属佛教造像。佛教由汉末直到十六国时期,不断为汉朝文化吸收融合,产生了数十处石窟造像、不可胜计的寺院建筑、小型金铜佛造像、石雕单体造像及大量的造像碑。这些遗存的古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屡遭破坏,小型造像则多数星散于国外。
3.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
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北宋后期画家王诜将李成与范宽的山水画相比较,喻为“一文一武”,说明范宽的山水形象与李成的烟林情旷、气象萧疏的情调体貌相反,而别具风格。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也认为“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座外”。并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
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著名书画家米芾在其《画史》中说“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画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元朝人汤垕星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认为范宽用墨过浓,“土石不分”,是其缺点,但是这是范宽独有的风格。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
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雪景寒林图 图中描绘了一群伟峰耸立,浑厚雄壮;寒林萧萧,幽深枯硬。画面的最前方是寒水深湛,寒林以外可见岩渚汀州,错落有致。
此幅作品画面宽大,气势磅礴。画面中树木、山峰是景物中的主体,两侧村庄、山峦、小桥则是陪衬之物。但此画整幅作品全用圆钝无细尖的笔画成,显示出一种古拙敦厚的风貌。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临流独坐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
南朝陆探微
陆探微是南朝刘宋最杰出的画家,活动于5世纪中后期,擅长人物画,画过帝王和当代功臣、名士肖像,也画有一些风俗画和佛教图像。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说他的绘画:“穷理尽性,世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
他改变了顾恺之用线如“春蚕吐丝”的特征,而画人则能做到“精利润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陆师法顾恺之,二人并称“顾陆”,同属“笔迹周密”的“密体”。与顾恺之、张僧繇齐名,有“六朝三杰”之称。已无作品传世,其画风在当时的石窟造像、壁画、砖印壁画中可以得到印证。 在中国画史上,据传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
他把东汉张芝的草书体运用到绘画上,可惜今已难再见到他的画迹。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有他的画达七十余件,题材十分广泛,从圣贤图绘、佛像人物至飞禽走兽,无一不精。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连谢赫的《古画品录》中也对他推崇备至。
他是江南苏州一带最早的杰出画家之一。唐张怀瓘以为:“陆公(探微)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
虽妙极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 评三家造型特点说:“张(僧繇)得其肉,顾(恺之)得其神,陆(探微)得其骨”这也就是他们的不同风格。所谓“骨”与“秀骨清像”涵义一致,人物形象属瘦削型,正是符合用笔“劲力,如锥刀”的效果。记载中又提到陆氏在线条的运用上,“连绵不断”因有“一笔画”之称。
后人把他与顾恺之归纳在一起,作为“密体”的代表画派。很遗憾的是,尽管<宣和画谱>中著录了陆氏十件作品(以佛画为多),但竟无一件作品流传至今。而且也看不到一件古摹本,真使人有盲人摸象之感。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