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什么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什么文化代表器物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

制作技术
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但由于窑不够密封所以在橙红的底色上只呈现出黑、红颜色。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什么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陶器。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流传历史: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后,被负责发掘的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带回北京,此后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就藏于国家博物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人面鱼纹盆从国家博物馆调出,于2006年6月9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馆举行了一个回乡展览与家乡人见面。这是人面鱼纹盆阔别西安五十年后首次归宁省亲公开亮相。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什么文化代表器物?
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陶器,距今6000年以上。
目前为止,中国共有四处遗址都发现了人面鱼纹盆,分别是西安半坡遗址(7件)、临潼姜寨遗址(3件)、宝鸡北首岭遗址(1残片)和西乡何家湾遗址(1残片)。四处遗址同属于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陕西历史博物馆目前就陈列着姜寨遗址的人面鱼纹盆,距今约6700年。之前看历史教科书上的人面鱼纹盆照片,由于没有详细介绍,想当然地以为是史前人类的日常器皿。读了《中国历史密码》的介绍,才知道这是葬具。当时儿童的成活率不是很高,小孩夭折后,父母会把孩子的尸骨放到一个瓮中,再把这个盆扣到瓮的上面,并埋葬在房屋附近。陶盆底部留有小孔,先民认为可供死者灵魂出入,这两个小孔就是为了方便小孩的灵魂自由出入的,说明当时人们已经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
而内壁绘有鱼群围绕的人面,可能是当时一种图腾,或者包含生者对亡者的祝福和长辈对晚辈的亲情。仰韶文化也被称为“彩陶文化”。彩陶是指在陶器的内、外壁上用含铁量较高的矿物质颜料绘制出各种花纹和图案。
人面鱼纹盆是彩陶的代表作之一,画上的人面戴着一尖顶饰物、圆脸、三角形鼻子,嘴上还衔着两条小鱼。关于它的含义国内外看法各异,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的相关内容。不论究竟是哪种含义,人面鱼纹盆上水波流动,鱼儿穿游其间,生动反映了史前人类和鱼的密切关系和特殊感情。
人面鱼纹盆的原件现在收藏于哪个博物馆,为什么它是仰韶文化的代表?
人面鱼纹彩陶盆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它是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件典型仰韶文化文物。
关于它的含义有近三十种解释,其中较普遍的观点有三种:人面鱼纹是当时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巫师作法时戴的面具,绘在陶器上的人面鱼纹则是代替巫师主持祭祀活动的专用图案;当时人口增长率很低,人们希望像鱼一样繁衍子孙。不论怎么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和鱼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人面鱼纹盆的底部还有两个小圆孔,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当时小孩的成活率不是很高,小孩夭折后,父母会把孩子的尸骨放到一个瓮中,再把这个盆扣到瓮的上面,并埋葬在房屋附近。这两个小孔就是为了方便小孩的灵魂自由出入的,说明人们已经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陕西博物馆中还有仰韶文化中的代表器物—尖底瓶、罕见的五彩缠丝的兽角玛瑙杯等。最近《国家宝藏》很火,陕西历史博物馆相继展出的宝物也引起了人们很多的关注,除了陕西博物馆展出的杜虎符、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陕博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宝物。例如北宋的黑釉油滴碗。
灰白胎,黑釉。碗内有因窑变形成的油滴状结晶体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
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据导游说,这种“油滴釉”制作技术非常难,“窑变”的条件需要精确地把握,而它又是“油滴釉”中最大的,可见其难得之处。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第几手史料
二手。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属于仰韶文化的遗物,是第二个被发现的史料,属于第二首史料,人面鱼纹盆是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中最为宝贵的文物,属国家一级文物,人面鱼纹盆之美术抽象思维、审美标准截止到2022年10月13日都在至高境界。
人面鱼纹彩陶盆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部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彩陶盆上的人面是由人和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在进行着某种宗教活动,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被认为是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中国远古文明源远流长,形成于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这件人面鱼纹彩陶盆便是其中代表之作,不仅是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也是中国陶器史上的艺术精品。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怎样的?
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此盆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珍品。
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嘴巴左右两侧各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其中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半坡遗址出土的这个彩陶人面鱼纹盆,其纹饰的神秘莫测最令人回味无穷。
有人认为,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感情,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半坡人的生活方式与渔猎密不可分,他们喜爱鱼并崇拜鱼,认为其氏族起源于鱼,故把鱼奉做自己氏族的图腾祖先加以崇拜。人与鱼组合画在一起,代表着人与鱼是不可分的。
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的景象。此外,古籍中曾经有记载人鱼互变的神话:例如在《山海经》上就有颛顼死后化身为鱼的传说。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了一种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
有些人也以古文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来推测,这人面鱼纹应该是有祈求生殖繁衍、家族兴旺的含义。其实,无论半坡人用这种图案表达什么含义,能够把如此丰富的社会内容凝聚于绘画之中的这种艺术创作手法,都是令人惊叹的。今天的人们无法知道它的真实含义,但它仍然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使人产生对神秘历史之谜的探索渴望。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