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二号是什么时候发射的?北斗卫星发射历程
北斗二号是2007年4月14日发射的。4月14日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正式开始独立自主建设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开始。这是和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洲伽利略系统并列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宣告建成,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2012年10月25日,第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北斗二号系统星座部署完成。2012年12月27日,北斗二号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区域服务。北斗二号系统作为北斗系统“三步走”战略的中的第二步,实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根据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在确保北斗二号系统稳定运行、推进系统应用的同时,我国正在按计划实施北斗三号系统建设。目前,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已经进入冲刺阶段。预计2020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北斗三号卫星发射,提前半年完成进度。北斗将持续为全世界提供精度更高、运行更稳定、功能更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贡献”。
北斗二代
一.二代介绍《2006年中国航天白皮书》宣布将在未来5年启动五大航天工程,其中具有军事用途的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4年内完成部署。有专家表示,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后,中国将能对小目标发动精准攻击,而美国也有媒体认为中国用“北斗计划”来压制美国卫星的军事优势。
开放服务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m,授时精度为50ns,测速精度为0.2m/s。授权服务则是军事用途的马甲,将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与更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外加继承自北斗试验系统的通信服务功能。2011年12月2日清晨5时07分,我国“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第十颗卫星成功发射。
此前,第
一.第二颗“北斗二号”卫星分别于2007年4月和2009年4月发射。卫星发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预示着“北斗二号”正在加速组网。
二.发展过程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
约14分钟后,星箭分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10年1月17日0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据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负责人介绍,我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中文音译名称BeiDou)建设工作,规划相继发射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此前,已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为静止轨道卫星。
按照建设规划,2012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首先提供覆盖亚太地区的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0年6月2日晚23时5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2010年8月1日5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是中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此次发射的卫星及其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本次卫星发射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26次航天飞行。2010年11月1日0时2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2010年连续发射的第4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在这次发射中,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首次在运载火箭上使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志。蓝色圆形标志包含有北斗七星、司南、网格化地球等元素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中英文名称,表明北斗系统星地一体,为全球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行业特点,展示其开放兼容、走向世界、服务全球的建设宗旨。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3次飞行。
2010年12月18日4时2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至此.2010年我国共进行了15次成功发射,创历史新高,而这样的发射密度在国际上与美俄相当。这次发射的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是我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五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正按计划顺利推进,今后几年将持续进行组网发射。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颗卫星将与2010年发射的5颗导航卫星共同组成“3+3”基本系统(即3颗GEO 卫星加上3颗IGSO 卫星),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将具备向我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条件。这次发射的卫星和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7次飞行。2011年7月27日5时4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2011年12月2日清晨5时0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中国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的第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此次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这次卫星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3次航天飞行。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13年年底前,我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组网导航卫星,不断提升系统服务性能,扩大覆盖区域,完成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2020年左右,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2012年2月25日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也是中国2012年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8次航天飞行。2012年4月30日,北京时间4时50分,中国在西昌卫�。
北斗卫星发射历程
北斗卫星的发射历程如下:
一.建设北斗一号系统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2000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发射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二.建设北斗二号系统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2012年年底,完成14颗卫星(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组网。
三.建设北斗三号系统2009年,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2018年年底,完成19颗卫星发射组网,完成基本系统建设,向全球提供服务;计划2020年年底前,完成30颗卫星发射组网,全面建成北斗三号系统。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扩展资料服务全球,造福人类“北斗三号”全球星座组网即将全面收官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美国航天新闻网刊文深入介绍了北斗导航卫星建设最新情况和历程,解析了其星座的轨道特点,表达对其全球系统建成的期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道对“北斗”卫星发射入轨100%的成功率和服役后的表现赞不绝口,认为“北斗”广泛用于公共安全、交通、渔业、电力、林业、减灾、智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以及大规模市场应用等领域,全球将受惠于此。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关注到“北斗”近期的建设成就是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取得的,展望“北斗三号”30颗卫星中的最后一颗发射入轨组网成功后,其提供的服务精度将进一步提升,更加受到用户信赖和青睐。
该报道还特别聚焦“北斗”独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认为全球组网完成后,这一超越同类的优势更加明显,使用户之间可以更好通信,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追踪用户的位置,为应急救援提供了更稳定可靠的途径。
2009年4月15日零时16分,我国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颗卫星是中国“北斗二号
A、它若在除赤道所在平面外的任意点,假设实现了“同步”,那它的运动轨道所在平面与受到地球的引力就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该卫星一定不会运动到北京正上方天空.故A正确.B、该卫星只受重力,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卫星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不为零,故B错误C、该卫星若受到太阳风暴影响后速度变小,将做近心运动,轨道半径将变小,故C错误D、该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根据v=ωr得其运行速度大于地球赤道处自转的线速度,故D错误故选A.北斗2号卫星的发展历程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M1)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被“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送入太空。2009年4月15日,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G2)由长征三号丙火箭顺利发射,位于地球静止同步轨道。
2010年6月2日夜间,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G3)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2010年8月1日5时30分,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I1)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轨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26次飞行。2010年11月1日0时26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G4)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3次飞行。2010年12月18日4时20分,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I2)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6次飞行,亦是该年中国的最后一次发射。2011年4月10日4时47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I3)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7次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2011年高密度发射拉开序幕,同时也是“十二五”期间的首次航天发射。 2011年7月27日5时44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I4)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2011年12月2日5时07分,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I5)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012年2月25日0时12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G5)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轨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8次飞行。
2012年4月30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双星”,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十
二.第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顺利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2012年9月19日3时1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第14和第1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这颗卫星将与先期发射的15颗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导航服务能力。
北斗2号卫星的开发背景
我国的“北斗二号”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建立在“北斗一号”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基础上的。中国先后在2000年10月31日、2000年12月21日和2003年5月25日发射了3颗“北斗”静止轨道试验导航卫星,组成了“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但由于该系统用户无法保持无线电静默,也无法在高速移动的平台上使用,“北斗一号”系统不能用于军事用途。中国的“北斗一号”系统,与美国和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尚有较大的差距。北斗二号并不是北斗一号的简单延伸,它将克服“北斗一号”系统存在的缺点,将可以提供海、陆、空全方位的全球导航定位服务,类似于美国的GPS和欧洲的伽利略定位系统。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于几年几月发射
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于2000年10月31日,第一颗“北斗一号”实验导航卫星升空。北斗系统至今发展共有三代,其中第一代也被称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属于试验性质,自第二代开始的北斗系统被正式称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截至2018年年底,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并提供全球服务,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地均可享受到北斗系统服务。扩展资料:北斗系统基本导航服务: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空间信号精度将优于0.5米;全球定位精度将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亚太地区定位精度将优于5米,测速精度优于0.1米/秒,授时精度优于10纳秒,整体性能大幅提升。短报文通信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短报文通信服务,服务容量提高10倍,用户机发射功率降低到原来的1/10,单次通信能力1000汉字(14000比特);全球短报文通信服务,单次通信能力40汉字(560比特)。星基增强服务。按照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支持单频及双频多星座两种增强服务模式,满足国际民航组织相关性能要求。
国际搜救服务。按照国际海事组织及国际搜索和救援卫星系统标准,服务全球用户。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共同组成全球中轨搜救系统,同时提供返向链路,极大提升搜救效率和能力。
精密单点定位服务。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具备动态分米级、静态厘米级的精密定位服务能力。
上一篇:北斗三号是什么?北斗三号什么作用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