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作者是谁?瓦尔登湖作者
瓦尔登湖作者是亨利·戴维·梭罗。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人物特点
梭罗身材不高。很坚实,浅色的皮肤,健壮的严肃的蓝眼睛,庄重的态度——在他生命的后期,梭罗脸上留着胡须,与他很相宜。他的五官敏锐,体格结实,能够吃苦耐劳,他的手使用起工具来,是强壮敏捷的。而他的身体与精神配合得非常好,他能够用脚步测量距离,比别人用尺量得还准些。他说他夜里在树林中寻找路径,用脚比用眼睛强,他能够用眼睛估计两棵树的高度,非常准确;他能够像一个牲畜贩子一样地估计一头牛或是一头猪的重量。

主要成就
超验主义,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他是一个超验主义者,他相信人能凭直觉认识真理,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生态主义,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态主义哲学家。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
瓦尔登湖主要内容及作者介绍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瓦尔登湖》主要内容 此书是以春天开端,依次经历夏天、秋天和冬天,最后仍然以春天告终,作为一部散文集,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梭罗在最短的时间里,花费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 他每周用很少的时间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填报肚子以及贴补家用。为了节省开支,他还给当地农民打零工来换取少部分的生活用品。这是他对简朴隐居生活的一种尝试。 《瓦尔登湖》读后感 梭罗没有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也没有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他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然后告别——“到时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将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完整地联结成一个完满的结局——如此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和疲倦。 结庐而居于辟野,似是在呼应大自然的召唤,寻找内心深处的自留地,以及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
在这两年多时间里,梭罗离群索居,基本上与外界隔绝。他自己劳作耕种,不与外界发生任何关系,他从不纳税,拒绝任何政府行为。除了必须的比如农事和砍柴,他的剩余时间就用来观察自然,思考问题。
两年后,他终于又回到了文明世界。然后把在大自然里采撷的诗篇,化成至纯至清的泉水,流淌到只有灵魂才能触及的深处。 前些日子去探访了阳山脚下的拾房书院,它掩映在桃花从中,安详自珍。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闭门即是深山。无论是桃花源或是瓦尔登湖,也许只是寻找它来盛放一颗渴望孤静充盈的心。 《瓦尔登湖》作者介绍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
发表了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
瓦尔登湖作者
《瓦尔登湖》一书的作者是亨利·戴维·梭罗。亨利·戴维·梭罗(英语: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作家、诗人、哲学家、废奴主义者、超验主义者,也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论公民的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梭罗的全部书本、散文、日记和诗集合起来有二十册,其中他阐述了研究和生态学的发现和方法,对自然书写的影响甚远,也奠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他的文体风格结合了对大自然的关怀、个人体验、象征手法和历史传说,善感敏锐,且富饶诗意。亨利·戴维·梭罗对后世的影响在世的时候,梭罗的政治文章并没有太大的回响,他的同代人视他为自然主义者,而不是激进分子。他毕生仅出版了《瓦尔登湖》和《在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两本书的主题都和自然有关。然而,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名人,包括像圣雄甘地、约翰·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这样的政治家,还有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1906年,圣雄甘地在印度进行民权运动时,读到《瓦尔登湖》。
他为了反种族歧视和平反抗而入狱,在狱中他读到《公民的不服从》,并且受到启发。他为此发表了梭罗的书介,并称梭罗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贤人。他后来说:"梭罗的理念对我影响很深,我采用了很多,而且向每一位争取印度独立的同胞推荐这本书。
我甚至以《公民的不服从》来为我们的运动命名。
瓦尔登湖简介 瓦尔登湖作者简介
1.《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
2.在《经济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叙述了与农夫和邻里的交往。正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与交往中,作者了解到农民生活的艰难,批判了那些富人奢侈的生活,认为“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渭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3.接着,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中,作者描述了他生活的地方霍尔威尔“真正迷人之处”。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在想象中下田园,并亲自耕耘。
作者展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在这样的地方,作者认识到,“生也好,死也好,我们仅仅追求现实”,现实才是生活所应该追求的全部。
4.在《阅渎》中,作者讨论了他对读书生活的看法,他认为“读得好书,就是说,在实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
生活使人加深对现实的看法,但一本优秀的书籍能使人得到进步。
5.在《寂寞》中,作者描述了在森林中一个人生活所特有的感受——寂寞。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而是通过其他一些动物来反衬心中的感觉,“牛蛙呜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
摇曳的赤杨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镜的湖面一样,晚风吹起来的微波是谈不上什么风暴的”。虽然寂寞使作者“几乎不能呼吸”,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为“宁静不可能是绝对的”。
6.作者在这个时期里,虽然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但并不意味着作者真的不想看到其他人。
在《访客》中,作者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作者与渔民、猎户、诗人和哲学家来往,一起交换生活的意见,因为作者认为来到这个森林的人,都是“朝圣者”。
7.在《种豆》中,作者表达了劳动与收获的喜悦。作者并不是为了自己生活的需要而种豆,而是为了自已的自尊。
通过自己亲自种植,收获豆子,并将多余的卖出,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人生的快乐与自尊。
8.在《禽兽为邻》中,作者描述了与自己共同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的一些动物。它们在雪地上留下了生活的足迹,让作者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作者认为“也许它们爱这一片湖水,理由跟我的是一样的吧”。也就是说这些动物和自己一样,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自由的生活才来到这个自由的森林。
在《冬天的禽兽》中,作者还描述了冬季在瓦尔登湖的动物,它们使空旷的田野充满了活力。
9.在《春天》中,作者描述了春天来临后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终于开冻了,“春光来临之前的一切琐碎事”,都在春光的照耀下变得微不足道。“太阳的光线形成了直角.温暖的风吹散了雾和雨”,就这样,新的生命开始了自已的生活。
作者这样盛赞春天:“春天的来临,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
10.《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瓦尔登湖是谁写的?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作者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
同时也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学知识,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知识。《瓦尔登湖》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另外,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阅读它,我们能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静之美。
瓦尔登湖主要讲什么内容的?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瓦尔登湖》—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创作背景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
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之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尔登湖》。
梭罗,美国自然随笔创始者,《瓦尔登湖》作者为什么说“生活在湖边,就是幸福”?
《瓦尔登湖》就是梭罗在隐居期间对自己生活的记录,两年来四季轮回,让梭罗忍住了寂寞,克制了欲望,挑战了自我。以至于,梭罗历时9年,创作这部长篇散文,并感叹“生活中湖边,就是幸福。
而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回归生活,体会做农民的生活。他向邻里学习播种、洒水、除草、收获等一系列农活,在这个过程中,梭罗都亲力亲为,甚至开始学会农民的交换,即把自己种植的农作物收获之后以物易物,或者把物换成金钱,再买其他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体验到了劳动所带来的人生喜悦和自尊。正如文中写到:“这就是唯一的生活方式,既然从一个中心可以画出好多好多半径来,生活方式一样也有好多好多的,一切变革都是奇迹,值得思考。”梭罗只身一人在湖边生活,忍受了白天与土地陪伴的寂寞,忍受了夜晚一个人听风吹的寂寞。而梭罗笔下的幸福,正是这种清净的内心。
二.克制了欲望梭罗说:“绝大多数的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使生活舒适的物品,不仅不是必不可缺的,而且还极大有碍于人类的进步。
”正如我们常常为自己置备衣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是因为衣服破了才会换新的,而是因为衣服出了新的款式,新的潮流,才会花费大量的金钱购买喜欢的衣服,往往是过于注重别人的看法,外在的风貌,而忽视了衣服的实用性。梭罗相信即使是那些穿补丁衣服的人,在他心中也不低人一等,反而是那些总想着自己衣着的人,是否拥有健全的良心,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无论在任何时候,人们选择一种生活,体验一种生活,都是由心而生。
上一篇:猪真的很笨吗?猪真的很笨吗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