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来过吴江水下一句是什么?李白关于鹦鹉洲的诗句
鹦鹉来过吴江水下一句是江上洲传鹦鹉。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鹦鹉洲》意思为: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传着鹦鹉的美名。鹦鹉已向西而飞回到陇山,鹦鹉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春风和暖烟云缭绕飘来阵阵兰香,两岸桃花落入江中形成层层锦浪。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长洲上孤月朗照究竟是为谁而明。

颔联:借用典故(借代),借鹦鹉西飞,暗写(代指)祢衡被黄祖杀害。以乐景衬哀情,以鹦鹉洲树木青翠,反衬祢衡命运的悲惨。颈联:运用比喻,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鹦鹉洲的美好的风光(以兰叶香、桃花开的春景,反衬出下文自己内心的孤苦之情)。表达了对祢衡的才华的倾慕之意;对祢衡的悼念之情;借祢衡抒发孤傲自得之意;遭遇贬谪的失意之情;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情。
黄鹤楼全诗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话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扩展资料:《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元·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冯舒:何有声病,即是律诗,且不拘平仄,何况对偶?冯班:真奇。
上半有千里之势。起四句宕开,有万钧之势,纪昀: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再一临摹,便成窠臼。许印芳: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无名氏(乙):前六句神兴溢涌,结二语蕴含无穷,千秋第一绝唱。
赵熙:此诗万难嗣响,其妙则殷璠所谓“神来,气来,情来”者也。明·高棅《唐诗品汇》:刘后村云: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
刘须溪云:恨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气格音调,千载独步。明·郎瑛《七修类稿》:古人不以饾饤为工,如“鹦鹉洲”对“汉阳树”,“白鹭洲”对“青天外”,超然不为律缚,此气昌而有余意也。
李白关于鹦鹉洲的诗句
1.有关“鹦鹉洲”的诗句有哪些 有关“鹦鹉州”的诗句如下:
1.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3.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刘长卿(唐)《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4.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刘长卿(唐)《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5.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李白(唐)《望鹦鹉洲怀祢衡》
6.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李白(唐)《望鹦鹉洲怀祢衡》
7.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李白(唐)《望鹦鹉洲怀祢衡》
8.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唐)《黄鹤楼 / 登黄鹤楼》
9.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唐)《黄鹤楼 / 登黄鹤楼》
10.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李白(唐)《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写鹦鹉洲的诗 有关“鹦鹉州”的诗句如下:
1.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李白(唐)《鹦鹉洲》
2.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李白(唐)《鹦鹉洲》
3.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刘长卿(唐)《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4.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刘长卿(唐)《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5.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李白(唐)《望鹦鹉洲怀祢衡》
6.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李白(唐)《望鹦鹉洲怀祢衡》
7.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李白(唐)《望鹦鹉洲怀祢衡》
8.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唐)《黄鹤楼 / 登黄鹤楼》
9.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唐)《黄鹤楼 / 登黄鹤楼》
10.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李白(唐)《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3.急 尽管传说中的李白搁笔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
泊船瓜洲的诗意_泊船瓜洲的意思
泊船瓜洲的诗意_泊船瓜洲的意思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指停泊靠岸。2.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3.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4.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5.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n四声。
6.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7.绿:吹绿,拂绿。
8.还:回。
翻译: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 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 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泊船瓜洲。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
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
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