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著录是什么意思?参考文献著录的含义
文献著录的意思是:编制文献目录时对文献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分析、 选择和记录的过程。 又称目录著录、书目著录,简称著录。其结果是产生款目,进而组成目录。它是文献编目的基础工作,也是决定其质量的关键。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是用于学术文章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的国家标准。国标编号:GB/T 7714-2005。该国家推荐性标准已废止,被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代替。

录用参考文献时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用方括号在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加以标注,或作为句子的部分内容,文后参考文献表的顺序与文中的对应。参考文献与注释有区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或补充说明,因此将短注释用括号括后随文,将长注释排印在该页的地脚处,注释前用数字加圆圈标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或作脚注,以说明作者、文题或来源。
著录是什么意思
著录,指在编制文献目录时,对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词语解释:
1.指记载在簿籍上。
2.泛指记录、记载;特指以书名列入目录。如:《汉书·艺文志》著录。著录原则和要求: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文后按同一顺序列出。同一文献只编1个序号。
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引用。文献的作者3人以内全部列出,4人以上则列出前3位,后加“,等”或“,etal”(其中,逗号可以省略);外国人姓名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论文中引用文献时,视具体情况将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著录的含义
参考文献是 论文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于参考文献著录的含义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参考文献著录的含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什么是著录项目
著录项目即揭示文献形式和内容特征的项目。不同类型文献和不同形式目录的著录项目不尽一致。
2.版本项,包括版次及其他版本形式、与版本有关的责任者。
3.文献特殊细节项。
4.出版发行项,包括出版地或发行地、出版者或发行者、出版日期或发行日期、印刷地、印刷者、印刷日期。
5.载体形态项,包括数量及其单位、图及其他形态、尺寸或开本、附件。
6.丛编项,包括正丛编名、并列丛编名、副丛编名及说明丛编文字、丛编责任者、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丛编编号、附属丛编。
7.附注项。
8.文献标准编号及有关记载项,包括国际标准文献编号、装订、价格。
9.提要项。扩展资料:著录项目的组织顺序及其表示方法。根据目录载体的不同,著录格式可分为卡片式、书本式和机读式。
根据款目种类,著录格式又可分为通用款目著录格式、分析款目著录格式和综合款目著录格式。为了使著录项目便于为不同语言使用者识别,<国际标准书目著录>采用了著录标识符。著录方法由于文献有单卷本、多卷集等多种形式以及款目的多种类型,文献著录方法也就多种多样。
从编目程序上可区分为基本著录法和完全著录法 (见基本著录、单元卡片制);为适应不同文献形式的特点,还有分析著录法和综合著录法(见分析著录、综合著录)。
文献专著是什么意思?
M是书名... 论文参考文献,就是你所写的论文中引用的其他资料中的内容,如数据、概念及别人的研究成果等。不能随便写,是要写出准确出处的。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文献是什么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具体地说,文献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
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由于文献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不同类型文献所记载的信息内容也各有侧重,因此,首先了解文献的级别、类型、特点等知识,对进一步做好文献检索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依据文献传递知识、信息的质和量的不同以及加工层次的不同,人们将文献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称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1.零次文献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情报信息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即未经记录,未形成文字材料,是人们的口头交谈,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非文献型的情报信息;二是未公开于社会即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的文献,或没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如书信、手稿、记录、笔记,也包括一些内部使用、通过公开正式的订购途径所不能获得的书刊资料。零次文献一般是通过口头交谈、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取,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能弥补一般公开文献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弊病。2.一次文献 这是人们直接以自己的生产、科研、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为依据生产出来的文献,也常被称为原始文献(或称一级文献),其所记载的知识信息比较新颖、具体、详尽。一次文献在整个文献系统中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等等。
这些文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明显特征,是科技查新工作中进行文献对比分析的主要依据。3.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也称二级文献,它是将大量分散、零乱、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加以编排存储,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检索利用。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和文摘等。
二次文献具有明显的汇集性、系统性和可检索性,它汇集的不是一次文献本身,而是某个特定范围的一次文献线索。它的重要性在于使查找一次文献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二次文献是查新工作中检索文献所利用的主要工具。
4.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也称三级文献,是选用大量有关的文献,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它通常是围绕某个专题,利用二次文献检索搜集大量相关文献,对其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而成。属于这类文献的有综述、评论、评述、进展、动态等。这些对现有成果加以评论、综述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在查新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反映某一领域研究动态的综述类文献,在短时间内了解其研究历史、发展动态、水平等,以便能更准确地掌握待查项目的技术背景,把握查新点。总之,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博而精的对知识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的过程。它们所含信息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对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注释
参考文献和注释对于一篇科研 论文 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注释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注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这一提及他人科研成果的过程,就是参考或引用。 《辞海》(1999年版)的解释是:“参考:参合他事他说而考察之;参酌”;“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有 历史 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亦指与某一 学科 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象、符号、声频、 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至于“参考文献”则没有专门的条目。 我们再看几个规则的相关规定。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提出,文后参考文献指“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当然,在这里,“引用”可以是直接引用原文,也可能是间接引用即借鉴、吸收其思想、观点;而“文后”二字,则表明参考文献与正文有明显区别,即是置于正文之后的一类东西。 《中 国学 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说法是:“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
”这里强调“参考”二字,即这些文献资料对作者写作该文起了参酌、参照的作用。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关于参考文献有这样一段规定:“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8
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处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需表明引文具体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该规范没有明确论及什么是参考文献,但基本是沿袭前两个规范的做法,并且明确将引文列入参考文献。 《中国高等学校 自然 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关于参考文献有这么几段话:“为了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应在论文的结论(无致谢段时)或致谢段之后列出参考文献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在这里,不仅指明了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而且就其内容做出了一定的要求。 (二)关于“注释”: 《辞海》(1999年版):“注释:亦称‘注解’,指对书籍、文章中的词语、引文出处等所作的说明。
”注释作为书籍和论文的附件,最早产生于汉代,曾有传、注、故、训、笺、疏、章句、解诂等名称,后通称为“注”,相对于“白文”而言。当时的所谓“白文本”,即指先秦著作不加注释、音训、疏解的纯正文本。 ①参见[英].威廉·韦德:《 行政法 》,中国大 百科 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52页。(P49)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不同杂志对参考文献与注释的理解不同。
即使同一本杂志,在引用的问题(包括直接引文、间接引文和观点的引用等)上,有的处理为参考文献,有的处理为注释,有的则既不作为参考文献,也不作为注释。这一问题上的随意与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概而言之,关于“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分,无论作者写作还是编辑对文章进行编辑处理,大致经常遇到以下一些问题,例如:引文究竟属于参考文献还是注释?吸收、借鉴或间接引用他人的观点,应当如何处理?参考文献和注释是否有必要都具体到页码?参考文献与注释在文中的为止如何安排?等等。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注释之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内在区分及现实问题的处理 我们觉得,这些问题的处理,关键在于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内在区分。
我们认为,参考文献是业已产生的一些思想成果,即如《辞海》所说,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它的功能在于供作者“参考、参酌”,对作者写作该文发生了潜在的影响或启发,是该文得以形成的一些思想来源或依据;而注释则是作者对文章(包括题名、作者、引文、观点等)有关内容所作的说明和解释。前者是他人或自己已经在客观上产生或形成的观点,因此,《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规定为“一般应限于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以证实其客观存在;后者表达的则是作者本人在写作该篇文章时的想法和意愿,即对有关内容的一些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因此,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内在区别应该在于谁包含了更多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意愿。
虽然这种作者本人思想、观点、意愿的“多与少”不可能精确区分,但明显地,注释中应该包含更多作者本人的思想。也正因为此,所以《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规定:“注释集中排在文末时,参考文献排在注释之后。”注释位置之所以在前,更接近正文,暗含了其中包含更多作者意愿的意思。
再看该规范对“致谢”的处理,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佐证:“致谢是作者对认为需要感谢的组织或个人表示谢意的文字,排于注释及参考文献之前,字体应与正文有所区别。”其理由正在于:致谢虽然不属于正文,但它是作者明确意愿的一种表示,所以相对注释又应该置于注释之前。这层意思,正如唐孔颖达疏《礼记·曲礼上》时所说:“注者,即解书之名,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传谓传述为义,或亲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不敢传授,直注己意而已。若然,则传之与注,各出己情。” 根据这一条重要的思路,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1.引文究竟属于参考文献还是注释? 引文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某一观点,指明引文的出处原属于“注”;最初的“注”即是如此,而且以前的论文与著作也大多如此处理。
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妥当。因为,引文中所包含的作者本人的思想明显是不多的。直接引文常常是摆出一个观点,以证明或说明作者自己的某个观点,虽然在引用的过程中暗含了作者的意愿,但终究是不明确的,而且作者之所以采用直接引用这一形式,正是试图显得这一观点并非自己的观点以示科学、客观。间接引文同样如此,尽管作者在引用时对原文作了某些处理,如综述、改变说法等,但观点仍然是他人的,至少是以前已经产生了的。
因此,将引文以参考文献形式出现,更能显示作者的客观、公正,以及对他人成果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规则明确将引文处理为参考文献,这种做法也为越来越多的期刊所采用。而且,下一步也可以考虑将这一做法引入论著中,以利于科研成果的信息化、处理的规范化。
然而,有不同 意见 者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使参考文献承担了部分原本属于注释的功能,而淡化了参考文献自身应有的作用。”[1]我们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第一,现在的做法确实将以前属于注释的一部分功能――指明引文出处归入了参考文献,但是,�。
文物著录的定义是什么
著录,指在编制文献目录时,对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
著录原则和要求
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文后按同一顺序列出。
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引用。文献的作者3人以内全部列出,4人以上则列出前3位,后加“,等”或“,et al”(其中,逗号可以省略);外国人姓名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论文中引用文献时,视具体情况将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著录”的概念
著录. 基本解释:.
载录;记述收录。
词语分开解释:.
著: 著 zhù 显明,显出:著名。
写文章,写书:著述。什么是著录法
文献题名之著录,所以采照录原则,主要之考量是为了方便读者可按图索骥来检索文献;反之,如不采照录原则,就不易达到这个目的。所谓“题名照录原则”,即指题名之字形、字体,以及题名中包含之字母、数字、标点符号及特殊符号等,一概以文献本身所提供之信息为准,加以著录之。
一般来说,“编次”与文献检索的功能关联不大,即使采变通著录方式,也不会妨碍文献的查检功能。今以台端提问文字及所举之文献实例来看,对于编次部分显然已采权宜著录法,实未“刻舟求剑”式地绝对依照录原则来进行编目。采用顺序编码制,对找到的两篇文献进行参考文献格式著录 是什么意思啊?
应该是指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即按照论文中参考的顺序进行著录。
(图书的著录) 是什么 在参考文献里面朗格写哟
图书著录是一项重要的图书加工工序,不是指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二者的介绍和区别请看下文:
图书著录工作是图书馆编制馆藏图书目录的基础工作和中心环节,没有图书著录工作,就根本谈不上图书馆目录,这包括传统的卡片式目录、书本式目录,也包括现代新技术条件下计算机检索的目录。图书馆目录是揭示、识别和检索馆藏文献的基础工具,也是供包括科研人员、教师、干部、学生和一切大众在内的广大读者开启知识门户的钥匙。
图书著录工作是完成图书馆社会任务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手段,它满足了读者多方面的文献浏览和检索的需求。 在文献标准化工作中,普通图书著录规则标准的制定,是制定其他各种文献类型著录规则标准的基础,对于保证文献著录标准的质量和文献编目工作的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与正文中的标示序号、格式一致。主要责任者(姓先名后,英文不加缩写点)超过3人时,只写前3名,后面加“等”或“et al”。
外文期刊名应按标准缩写,不加缩写点。参照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一.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 15–18.
[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集 [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 [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
[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 [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
二.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 卷(期): 起止页码.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 [J].中国史研究, 1998, (3): 167–173.
[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 [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33(4): 62–67.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参考文献著录不全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专利文献著录项目代码
专利文献著录项目代码,是用以表示专利情报的特征。1979年ICIREPAT的职能由WIPO专利信息常设委员会取代,1987年再度更名为WIPO工业产权信息常设委员会(PCIPI)。
1997年PCIPI通过了一项新版专利文献标准,即ST.9:《关于专利及补充保护证书的著录数据的建议》。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