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什么时期的石器多通体磨光?河姆渡文化什么的石器多通体磨光
河姆渡文化晚期的石器多通体磨光。河姆渡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使用的石器是磨制的。到了晚期使用的石器就更精致了,通体磨光,而且有各种形状的实用器具。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得名,时间约在公元前5000-3300年,分早晚两期。其早期与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有联系,晚期前后阶段分别受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文化影响。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存在过灿烂古老的原始文化。

河姆渡黑陶
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尤其在早期,无论炊器和饮食容器,都属这种陶质。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及稻的茎、叶碎末为羼和料。工艺技术上比较原始,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
据测试,黑陶的烧成温度为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晚期阶段,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经慢轮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复杂的器形,有的陶器烧成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
河姆渡文化什么时期的石器多通体磨光
河姆渡文化晚期的石器多通体磨光。河姆渡遗址石器的数量和种类都不算丰富,共出土874件。
生产工具有斧、锛、凿三种,器形较小,磨制不精,尚留有不少打击和琢制的痕迹。大多属于砍伐树木和加工木构件的工具,有的可作为农具和加工骨、木的工具。其它的石器还有砺石和马鞍形石块、石球,后二种可能是谷物和硬壳果实的脱壳工具。河姆渡文化简介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距今约7021----5021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河姆渡文化什么的石器多通体磨光
河姆渡文化原始居民、半坡原始的石器多通体磨光。先将石材打成或琢成适当形状,然后在抵石上研磨加工而成。
中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局部磨光的石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通体磨光石器,到了铜器时代仍继续使用。兼有兵器与工具双重职能。河姆渡遗址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约公元前4000年河姆渡文化什么的石器
晚期的石器。原题为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晚期)的石器多通体磨光,出现了扁平长条石锛,穿孔石斧、长方形双孔石刀和石纺轮。
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河姆渡文化早期还是晚期的石器多通体磨光
早期。河姆渡文化是分布在长江流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遗址首先于1976年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被发现而得命名。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使用什么石器?
河姆渡居民生活于新石器时代,以陶器为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新石器时代,属于仰韶文化,以陶器、金属物品为主;原始农耕时代包括了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在这个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以生产陶器、骨器、金属物品为主,是氏族文化的繁荣阶段。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