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是谁的弟子?哲学家柏拉图是谁的学生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苏格拉底主要研究人类与社会尤其是伦理道德问题,同时批判智者的感觉论,大力倡导理性主义哲学。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弟子柏拉图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实现了希腊古典哲学最大的光辉灿烂。

柏拉图拜师:
柏拉图20岁时,就已经非常有学识了,他感觉现在的老师不能教授他更高阶的知识了,所以他到处打听谁才是全雅典城邦最有学问的人。这时候他听说了苏格拉底的大名,于是他听了一次苏格拉底的演讲,感觉茅塞顿开,顿时对苏格拉底佩服得五体投地。演说听完之后,立即下定决心,要拜苏格拉底为师。

柏拉图的励志故事:
苏格拉底在开学第一天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难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完,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300次。你们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以为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困难的呢?
一个月过去了,苏格拉底问学生:“有谁坚持每天甩手300次了?”话音刚落,90%的同学都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他的学生,结果这次有80%的同学举手。
以后每一个月,苏格拉底都会问一次,而每次举手的人数都是越来越少。
一年过去了,苏格拉底问:“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谁还在坚持呢?”这次举手的只有一个学生,他就是后来成为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柏拉图是谁的学生 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三个学生是谁
1.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2.柏拉图家境优裕,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3.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大约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后跟随苏格拉底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诬告并处死,株连到柏拉图,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
4.他逃离雅典后游历了许多地方,如文明古国埃及、北非的希腊殖民地昔勒尼、意大利岛南部的城市塔林敦、西西里岛的城邦叙拉古等。在叙拉古由于与该城邦的僭主发生政治分歧,触怒了僭主,被卖为奴隶,幸遇朋友相助将他赎出,送回雅典,那时他已40岁。
5.柏拉图提出了比苏格拉底更为完整的教育理论。
他的教育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当时希腊各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不够理想,弊端很多。于是他把当时希腊的各种政治制度以及当时希腊以外(如埃及等)的政治制度加以分析、比较、综合、总结,设计了自己的一种政治制度,作为自己的理想国家。
这个“理想国”其实是一个奴隶主统治的等级森严的国家,而且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其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主张,这些主张对后世的政治有很大影响。《理想国》一书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谈教育的,所以教育界把它看成一本重要的教育著作。
6.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
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
7.克里同:和苏格拉底同年生,是同一区及同一族的人,是总角之交,又是多年的老朋友,有时也去广场听苏格拉底讲学,我与苏格拉底间也是“师友间”的“风义”。
雅典的巨富,在苏格拉底受审时及苏氏投入狱中后不止一次表示愿意出重金为苏格拉底免除一死。但是苏格拉底执意不领情,舍身取义,为维护雅典民主制度所制定的法律献身、殉道。苏格拉底认为交纳赎金以求免于一死,实际上是承认自己有罪,这是苟且偷生。而不承认有罪,甘愿接受法律的裁决,虽然被处死了,但大义凛然,作为哲人,是最崇高的殉道表现。
8.苏格拉底对他说:“在没有找到别的好办法之前,我不能照你所说的那样去做,我不能听从你的劝告,请原谅我。”随即,苏格拉底甚至说:“就算那些人要使用比现在更加残酷的手段,如监禁、没收财产、杀戮等,我也不愿意逃走。”
9.色诺芬: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
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著有《万人远征记》、《希腊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续编,叙事始于前411年,止于前362年)以及《回忆苏格拉底》等。
哲学家柏拉图是谁的学生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人们常说纯理性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爱情”,那么柏拉图是谁的弟子?
柏拉图(约公元前429一前347)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著名的唯心主义者。柏拉图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观念世界真实的存在。
公元前386年,柏拉图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校,被人称作阿卡德米(后人常译作学院或学园)。他一边教书,一边著书。前后数十年。柏拉国深明学以致用的道理,致力于按照他的政治哲学观点来培养各方面的从政人才,当时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柏拉图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大都是以对话体裁写成的,这些著作几乎全部传到现在。他的学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一前322年),对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作了批判性的修正。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几种意义: 1.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2.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 3.理想式的爱情观,即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4.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个人,对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人们往往都只关注
2.3,其实
1.4才是真正柏拉图式爱情的正解。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中。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
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四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
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她/他。 说这些,没有其他的意义,我相信爱情,我也体会这精神上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我的爱情真的有点柏拉图的味道,我相信我正在寻找她,可是她究竟是不是我的另一半呢?也许不久就会有答案了。浪漫的爱情谁都想要,只要找到了她,我愿意融化她在浪漫的海洋~~~~ 精神恋爱 柏拉图问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于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带着他走到麦穗田。叫柏拉图从中选一颗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颗而且不能回头望! 柏拉图觉得这太简单了。
当他空手而回的走到老师面前时,老师惊讶的问他为什么会空手而回?于是柏拉图说出了空手而回的原因:当他走到麦穗田的时侯, 看见了一株看似不错的麦穗,原本想摘下,但回头想想:老师只限我摘一次,也许后面还有更好的呢!就这样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到了麦穗田的尽头,才发现自己的手中一株麦穗也没摘到! 于是苏格拉底笑笑了笑对柏拉图说:这就是爱情!! 我也觉得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和这个故事很相似,你们觉得爱情的定义是什么??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
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
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
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你。
我不知道,这样的爱情现在是否真的存在,是不是真的不现实或者真的只是在童话中才有。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什么关系 柏拉图是谁的学生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并称“希腊三贤”,是二代师生关系. 苏格拉底(前469年至前399年),出身雅典手工艺家庭,自学成才.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一生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柏拉图,原名:亚里斯多克勒斯,(前427年至前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师从苏格拉底,直到苏氏逝世.后游历四方,到前387年返回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并执教40余年.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至前322年),出身于古希腊吉塔拉地区贵族家庭.师从柏拉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20余年,直到柏氏逝世.后回国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