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是谁?皇太极是谁啊
皇太极是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生于赫图阿拉,即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亲为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皇太极其实并非他的本名,是满语音译,也有写作黄台的。皇太极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皇太极其实并非他的本名,是满语音译,也有写作黄台的。台吉是个称呼,在满族贵族中很常见的,也有用台吉来称呼蒙古贵族的,和贝勒、贝子意思差不多。
后来黄台吉登上汗位,就有人献媚说,黄台吉当大汗是天意。因为这个词的发音听起来很象是汉人说的皇太子一词,证明他天生就是该做太子继承汗位的。此后黄台吉这个名字的汉文就写成了皇太极,现在所有的历史教材中对于这个人名就逐渐统一了。
皇太极是谁呀
皇太极(1592~1643)生平简介 皇太极(1592~1643) 即清太宗。后金汗,清朝皇帝(1626~1643年在位)。
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明万历二十年十月廿五(1592年11月28日)生。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四十年,从父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克六城。四十三年,授正白旗主旗贝勒。后金天命元年(1616)正月,封和硕贝勒,与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合称“四大贝勒”,共理军机,统兵出征。
三年,随父攻明,献计袭取抚顺(今属辽宁)。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与诸贝勒率兵大破明军西路杜松部、北路马林部,与代善破东路刘綎部。不久随父攻取明开原、铁岭,灭叶赫部。
六年,参加沈辽之战,攻占沈阳后,在浑河南岸以百骑破明援军数千。攻辽阳,率军先入明阵。七年,参加广宁(今北镇)之战,克义州(今义县)。
十年,与兄阿巴泰率精骑5000驰援科尔沁,迫使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远遁。十一年,从父参加宁远之战失利,退兵沈阳。是年九月,在努尔哈赤卒后,于沈阳继后金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定先征服朝鲜(今朝鲜、韩国)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
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天聪元年(1627),命贝勒阿敏、济尔哈朗进兵朝鲜,迫国王李倧遣使请盟。与明辽东巡抚袁崇焕通使议和,待机而动,五月,亲率八旗军5万余发起宁锦之战,兵败还师。次年,以使臣屡为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所杀,率精骑奔袭,获敖木伦(今辽宁大凌河上游)之捷,俘众万余。
复率满蒙联军西征察哈尔,追逐至兴安岭。三年,率满蒙联军10万绕道蒙古,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大安口(今遵化西北)逾边墙,突袭明京师(今北京),互有胜负。巧施反间计,致明廷逮杀督师袁崇焕。陷京畿州县多处。
东归连下遵化(今属河北)、永平(今卢龙)、滦州(今滦县)、迁安四城,留兵据守。颁发八旗临阵赏罚令。五年,命人铸红衣大炮,名“天佑助威大将军”(为后金造炮之始)。
令以归附汉族军民组建一旗汉军,由额驸佟养性总理汉人军民事。遣将率满、蒙、汉军数万攻明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挖壕筑墙,长期围困,在城周围50里内挖壕四道,按八旗左右翼方位扎营盘45处,切断守城明军与外界联系。百余天中,督军交战数十次,各有伤亡,又亲率主力击败明援军4万,迫明总兵祖大寿于粮尽援绝献城投降,旋纵其归锦州。
次年,阅汉兵,定仪仗制。率满、蒙军再征察哈尔部,迫林丹汗弃归化城(今呼和浩特)逃遁青海,基本控制宣(今河北宣化)、大(今山西大同)以北地区。不久,废除与三大贝勒并坐的旧制,自掌正黄、镶黄、正蓝三旗。七年,谕各牛录额真以恤贫训农习射。
亲自出迎渡海来降的明将孔有德、耿仲明等,隆礼厚待,授都元帅、总兵官。遣兵取旅顺。次年,率军9万绕道蒙古,从长城北部诸口入关,袭掠宣、大一带,收察哈尔部余众。
是冬,遣兵征黑龙江虎尔哈及东海女真瓦尔喀部,巩固和扩大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九年,命贝勒多尔衮、岳托等领兵万余赴黄河以西收降林丹汗之子额哲,得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统一漠南蒙古,建立蒙古八旗制。是年十月,废除诸申(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十年四月,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遣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率兵由喜峰口入长城,攻掠京畿地区,连破12城,俘人畜18万余。十二月,以朝鲜拒绝臣服,亲领大军攻之,逼李倧乞降称臣、与明断盟,乃还师。崇德二年(1637),令贝子硕托、恭顺王孔有德等率舟师袭取明军所占皮岛(今朝鲜椴岛)。
重申不可废骑射之制。七月,编汉军为两旗,�。
皇太极是谁啊?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时-1643年9月21日亥时),满族,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 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清太宗皇太极的生平简介
皇太极全名爱新觉罗皇太极,满族人,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八子,是清王朝的建立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清太宗皇太极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皇太极的生平简介 皇太极的本名叫爱新觉罗·皇太极,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当时努尔哈赤在1626年9月30日去世之后,他被推举继承了父皇的帝位。
在他26岁那年,父亲努尔哈赤建立了大金国,他被任命为四贝勒。皇太极的童年就在随着父亲狩猎征战中度过了。 皇太极34岁的时候父亲因为生病去世了,随后他被拥举成为了皇帝。继位后,皇太极在位了17年,他在在位的时候大力发展生产,增强兵力,那个时候明朝还未灭亡,皇太极便不断对明朝作战,他的这一举动也加快了清王朝入主中原的速度,他也为清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皇太极在1643年9月21日亥时的时候去世,对于他的死因, 历史 上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在有关清代官书上记载的是他“无疾而终”,据记载,那时皇太极已经忙于政务一整天了,到了晚上的时候他在清宁宫南炕离开了人世,十分突然。原来皇太极是一个负责的皇帝,他在生前一直勤于政事,久而久之他积劳成疾,除此之外他心爱的妃子宸妃去世的消息一直令他悲伤不已,导致他体内潜在的 疾病 就这么在晚上爆发了出来,于是猝死。 皇太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皇帝,他也因此获得了后人的好评,在对他赞赏有加的后人中有 政治 家,有 军事 家,有皇帝,有平民,所以皇太极是一个获得了所有人赞赏的人。
皇太极怎么死的 皇太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皇帝,他的本名叫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也是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了汗位的人。皇太极出生于1592年,去世于1643年,所以他去世的时候52岁,那么皇太极是怎么死的呢? 根据正史上所记载的,皇太极在1643年9月21日的时候在盛京后宫“端坐无疾而终”,对于他的死因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因为他比较肥胖,加上当时他的饮食多以吃肉为主,导致皇太极有高 血压 。除了高血压,皇太极还有可能有“热血症”,因为史书上曾描述皇太极在大冬天打仗的时候也穿得很少,所以皇太极本来就患有疾病,加上当时他最喜爱的宸妃去世带给他的打击,导致他如史书上记载的那样“端坐无疾而终”了。
皇太极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贤明的皇帝,因为他曾跟随父亲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因为创下了很多功劳,所以在父亲去世之后他继位为汗。后来皇太极建国号大清,他在位的17年为清朝的发展做了很多贡献,比如他推出了很多的为政举措,除此之外他重视经济、 文化 、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在他统治之下的国家是太平的。 除了是一个负责的皇帝外,皇太极还是一个重感情的皇帝,因为他最喜欢的人只有海兰珠,并且她的离世让他备受打击,最终导致了他的离世。
不过经过后人的分析,因为皇太极是一个负责的皇帝,他当时的精神压力还可能来自于战事,所以种种压力导致他突发了心脑血管疾病,所以皇太极就这么死了。 皇太极的儿子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当时努尔哈赤一共有16个皇子,在他去世之后皇太极继承了他的汗位。和父亲努尔哈赤一样,皇太极在位期间有很多成就,那么他的父亲有16个儿子,皇太极有几个儿子呢? 皇太极的妃嫔据史料可以考证的有15人,她们为皇太极生下了25个孩子,其中有11个是儿子,所以皇太极有11个儿子,如果把他们一一列举出来,按年龄大小依次为:爱新觉罗·豪格、洛格、洛博会、叶布舒、硕塞、高塞、常舒、福临、韬塞和博穆博果尔,其中皇八子由于还没来得及取名就早夭了,所以他没有名字。 在皇太极的11个孩子中,除了皇八子早夭外,皇二子和皇三子也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除了他们之外皇太极的其他儿子有着不同的职位,有些做了辅国公,有些做了亲王,最终继承皇位的人是皇太极的皇八子福临,他也就是后来众人熟知的顺治皇帝。
顺治是清朝入关之后的首位皇帝,因为皇太极去世时他还很年幼,所以顺治6岁时就登基了,顺治和中国很多皇帝都相同,却又不同,相同是顺治亲政后和大多数皇帝一样都有过雄心壮志,但是因渐渐地感到力不从心等原因,顺治就不愿意做皇帝而准备出家为僧了,这样的想法让顺治在中国的皇帝中变得与众不同。 中国的清朝给后人更多的感触是国破家亡的印象,但是其实那只是清朝后期的模样,因为在清朝初期的时候经过像努尔哈赤、皇太极这样优秀的执政者,清朝是繁荣昌盛的。
皇太极是谁?
皇太极(1592—1643年),一作黄太吉、洪太时、洪太主、红歹是等,均为同音异写,也有称为阿巴海,满族,爱新觉罗氏,正白旗,清朝的建立者,史称清太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统帅。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
杨吉努为了与努尔哈赤结盟,把小女儿许配给他,称这是天生的“佳偶”。万历十六年(1588)努尔哈赤成婚,时已三十岁,新娘只有十四岁。当时努尔哈赤有众多妻子和儿女,地位最高的是富察氏衮代,即莽古尔泰之母。但是努尔哈赤与叶赫纳喇氏感情甚笃,喜欢她只知侍奉丈夫而不干预政事。皇太极本人生来面色赤红,眉清目秀,行动稳健,举止端庄。他聪明伶俐,耳目所经,一听不忘,一见即识。他很爱看书学习,在努尔哈赤的诸将中惟有他识字。
皇太极出生时,努尔哈赤正从事统一女真的事业以满洲部为核心,已将其周围各部统一。万历十五年(1587)在呼兰哈达山下东南建筑了费阿拉(今辽宁新宾县旧老城)。皇太极就出生在这里,他家住在这一山城的最里边,是方圆几百里内最富有的大户。
城外有自己的“农幕”,即农庄,家里有大量的绫罗锦缎。吃不完的鸡、鸭、鱼肉及美酒等。当父兄长年累月忙于出征作战时,七岁的皇太极就开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里日常事务、钱财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条。
特别是有些事情不烦努尔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极就能干得很出色,与自己想的一样,因而努尔哈赤对皇太极更是爱如“心肝”。不幸的是皇太极十二岁那年,他的生母病逝。这位叶赫纳喇氏,母以子贵,在皇太极当皇帝以后被尊为中宫皇后,清代称“孝慈高皇后”。皇太极在母亲死后,跟随父兄,迅速成长,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满族及先世女真人素以尚武著称,皇太极向他父亲学习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从小就参加打猎,练得勇力过人,步射骑射,矢不虚发。当皇帝以后,皇太极还对小时候这种生活记忆犹新,曾说:“太祖时,我们听说第二天要外出打猎,即事先进行调鹰蹴球,作好各种准备。如到时不让去,哭着也要请求前往。过去,无论老少,竟相奋进,皆以行兵出猎为大喜事。
那时仆从很少,人人各自牧马披鞍,劈柴做饭,即使这样艰苦,也乐于跟着为主效力,国家之有今日兴隆正是这种努力奋斗的结果。”皇太极很像他父亲,吃苦耐劳,体格健壮。沈阳实胜寺曾藏有他用过的一张弓,矢长四尺余,不仅一般人不敢问津,就是一个壮士也很难拉开,而皇太极当年运用自如。皇太极在参加作战和协助努尔哈赤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逐渐显露了头角。
据文献所载,皇太极早期较大的军事行动,是对乌拉作战。时间是万历四十年,皇太极二十岁。那时努尔哈赤正在统一扈伦四部,已灭哈达、辉发两部,还有乌拉和叶赫部。
乌拉首领布占泰被努尔哈赤擒获以后放回去,背弃盟好,掠东海窝集部的呼尔哈部,并公然要娶努尔哈赤已下了聘礼的叶赫“老女”,还以骲箭射已嫁他的努尔哈赤侄女,实际这都是阻止和对抗努尔哈赤实现统一。于是努尔哈赤决定发兵征乌拉。皇太极就在这时随军出征。
九月二十二日大军起程,二十九日抵乌拉部,与乌拉兵相峙三天。努尔哈赤所部四出焚毁粮草,乌拉兵白天出城对垒,夜里入城固守。皇太极与其兄莽古尔泰急不可耐,想立即过河进攻。努尔哈赤对他们说,“用兵不能像你们想的那样简单,好比砍伐大树,怎么能一下子砍断?必须用斧子一下一下去砍,渐渐折断。
相同的大国,势均力敌,要一举将其灭亡,怎么可能办到?应当把它附属的城郭一个一个攻取,一直攻下去。没有阿哈,额真怎么能生存?没有诸申,贝勒怎么能生存?”在努尔哈赤的指挥下,他们毁掉了乌拉的一些城寨,而“伐大树”之说,对皇太极后来与明朝作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年,乌拉被灭.在逐步完成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皇太极帮助他父亲努尔哈赤建立了新的后金国家。
努尔哈赤一度想立长子褚英为储,但是褚英背着努尔哈赤做了很多违反其愿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极等也跟他一起行动。皇太极等向努尔哈赤揭发了褚英的阴谋,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将褚英幽禁,两年后又毅然处死了他。从此皇太极进一步得到了信赖。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始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合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式完成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建制。
皇太极被任命为管正白旗的贝勒。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日,当新年来到的时候,皇太极同诸兄弟们为努尔哈赤举行了庄严而热烈的仪式,上尊号“覆育列国英明汗”,建国称金,也叫大金或后金,年号天命。现辽宁新宾县老城村为当时的都城赫图阿拉,迄今还有“尊号台”的遗址,俗称“金銮殿”。
从此在东北大地诞生了一个和明朝对立的国家政权。在这个后金国家里,努尔哈赤以父和汗的名义处于。
皇太极原名叫什么?
皇太极原名又叫黄台吉、洪太主。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又译黄台吉 、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
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扩展资料:皇太极本名并不叫皇太极,早期明清文献将其称作:黄台鸡,洪佗始,洪太氏,洪他时,洪太吉、红歹是,黄台吉……。这是他的称号“hongtaiji”的音译。即“浑台吉”,而“台吉”是蒙古贵族的常见称呼,类似“阿哥”。
直到他死后百年,乾隆朝才给他改定汉译名“皇太极”。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满人,他给儿子们取的名字当然也是满族名字,各有含义,如12子阿济格:满语意为“小儿子”,14子多尔衮:满语意为"獾子",15子多铎:满语意为“胎儿”。16子费扬古:满语意为“最小的儿子”,意思都再清楚明白不过。俄罗斯汉学家G.V.戈尔斯基认为“皇太极”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
此说曾一度被西方学界广泛接受,但这个名字并没有在当时的汉文和满文文献中登场,因此很有可能系对其称号“天聪汗”的误解。在明代陈仁锡的《山海纪闻》里,皇太极以“喝竿”的名字出现;而在《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中,皇太极以“黑还勃烈”的名字登场。日本学者三田村泰助根据这两种文献,提出皇太极的本名大致读作“Hekan”的说法。“黑还”(hekan)是皇太极的本名。
“勃烈”(beile)是满洲贵族的一种称号,即“贝勒”。也有学者认为“黑还”应该读作“hahai”,本意是男性的,男人的,也可引申意为阳刚的,有男人味的。皇太极的故事:安民首要在于养民。天命十一年八月,皇太极发布第一道关于加强农业生产的谕旨,下令停止各种非生产性工程,以便让农民把主要精力用于农业生产。
在这道旨意中,皇太极说:“村庄土地,各旗分拨已定,从今以后不要随便更改,可使百姓士卒各安本业,不要荒废耕种。”他还警告说:“滥用民夫,致妨农务者,该管牛录章京等俱治罪。 ”天聪七年,皇太极向各牛录额真下达了一长篇指导农业生产的指示,在这个指示里,皇太极以一国之主的身份。
既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又谈到怎样改进农业耕种技术。他还提到贫民的住房、耕种的种种困难,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他反复强调各牛录额真在发展农业生产上责任重大。
要恪尽职守,各司其职。皇太极还颁布了有关保护农业生产的法令。例如,不准任何牲畜闯进田地,践踏禾苗,规定猪若闯入田地。每次罚银五钱,超过三次,要报告本牛录,将猪罚给田地的主人。
骆驼、牛、骡、驴这些大牲畜跑到田里糟蹋禾苗的,每匹罚银一两,并按损坏的数目赔偿粮食。满族贵族进入辽沈地区,遇有祭祀、殡葬总是宰杀大批牛马等牲畜,这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不利。天聪元年,政府宣布:除大祀、大宴用牛外。
其余宰杀牛、马、骡等牲畜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崇德元年,再次下令重申:凡祭神、还愿、娶亲、死人、上坟,一概不许屠宰牛、马、骡、驴,违者治罪。皇太极清楚地知道,与依靠战争掠夺财富比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是立国之根本,为了让满洲贵族军功集团成员认识到这一点,他经常向他们灌输重农业的思想。告诉他们解决民众吃饭穿衣问题,才是最根本的大计,要重视农业和纺织,而舍弃追求华而不实的锦缎之类的装饰物。
当时,有不少人为了逃避兵役、差役,多进入寺院为僧,享受特殊待遇。皇太极认为,僧人增加,私自建造寺院,不仅消耗资财,还减少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于是下令对境内外寺庙进行调查,一经查出私自建造寺院,私自当和尚的,都要按法律治罪。
随着一系列保护农业生产法令的制定和颁布,不到十年,就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辽东境内农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粮食丰足,仓库充实,基本上改�。
皇太极是谁?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十六个儿子当中的第八个儿子,他八岁丧母,二十岁带兵打仗,二十四岁他父亲努尔哈赤登极称汗,三十五岁他父亲死了,他继承大位。皇太极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皇太极因为有病他坐镇沈阳,当松锦前线的军报到达盛京沈阳的时候,他带病上马,要赶赴前线,这会儿他鼻子流血不止,他在马上一个手托着碗,接着流的血,另一只手挥鞭策马南进。从沈阳到松山大约有五百里地,皇太极是一边接着血一边赶路,昼夜兼程,赶到松山,到了松山马不停蹄就勘察地形了解敌情,进行部署,运筹帷幄,取得了胜利。所以皇太极的文治、武功和谋略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宝库里面一份很珍贵的财产。有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玉玺,从汉朝一直传到元朝,元顺帝北逃的时候,就把玉玺带到大漠,后来丢了,丢了大约有二百年。有一天,一个牧羊的人,看到他那个羊,三天没有吃草,羊蹄子总刨着地,这牧羊人很奇怪,怎么回事?他就挖这块地方,挖出一块玉玺,就是这块玉玺,他把它献给了林丹汗,就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林丹汗死之后把玉玺留给他的苏泰太后和他的儿子额哲,苏泰太后和她的儿子额哲归顺清朝的时候,就把这个玉玺献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得了玉玺以后非常之高兴,他说我得到了“千年之瑞”,祥瑞的瑞。皇太极改满洲族名的第二年,就改国号了,由大金改名为大清,为什么叫清?史学界是争论不已。
这里面有一个传说故事,就说当年努尔哈赤落难的时候,骑了一匹马逃难,这匹马是青色的马,因为后面追兵追得很急,努尔哈赤骑着马昼夜逃跑,结果把这个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着大青马就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的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个清是谐音了,这个是个传说的故事,大家不必当真,但是满洲的这个族名为什么叫满洲?有的说是人名,有的说是地名,有的说是部名,有的说是佛名,始终是一个谜,至于清朝为什么叫“大清”?为什么叫“清”?学界也是有种种说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之谜。皇太极死了以后,要给他上个谥号,他叫清太宗文皇帝,“文”字,突出他文治,他父亲的谥号开始叫什么呢?叫清太祖武皇帝,文武的武,就是说明皇太极他重视文治,那皇太极重视武功不重视武功?也重视武功。
皇太极继位的当年,就是天聪元年,一六二七年,皇太极派他的二大贝勒阿敏,统率三万军队过了鸭绿江,打下了平壤,朝鲜国王出逃,不久朝鲜国王表示投降,阿敏和朝鲜,当时是后金了,就是后金和朝鲜,定下了“兄弟之盟”。到崇德元年,就是皇太极称帝这个典礼上,隆重的典礼,朝鲜的使臣参加了,朝鲜使臣不跪拜,不行跪拜大礼,后金官员说不行,就按着朝鲜使臣,你必须跪,朝鲜使臣挣扎,我就是不跪,撕扯,把朝鲜使臣衣服都撕破了,朝鲜使臣一气之下就离开了。登极大典啊!演出这么一场闹剧,皇太极就怒了,你朝鲜忠于明朝,不尊崇我清,你当年还发兵,配合明朝打我的首都赫图阿拉,我要亲自征讨朝鲜。
所以,崇德元年皇太极亲自统率大军攻打朝鲜,大军所到,朝鲜的军队是节节败退,一直打到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倧,就退到南汉山城,清军也追到南汉山城。第二年,朝鲜军队招架不住了,要投降,就在汉江的东面,一个叫三田渡的地方,我去看过,设坛,杀白马乌牛,焚香盟誓,朝鲜国王表示尊崇清朝的正朔,向清朝进贡,清朝和朝鲜结成不是“兄弟之盟”了,是“君臣之盟”,原来朝鲜是后金和清的敌国,现在变成了“君臣之盟”了,所以皇太极西进,进攻明朝的时候,就免除了东顾之忧。满族先人女真,它没有嫡长继承的传统,许多游牧民族是幼子继承。
努尔哈赤死之前,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他百年之后,这个大位谁来继承?没有解决,他死了之后这个问题来了,当时有希望继承,努尔哈赤遗位的主要是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我在这儿补充一句,皇太极按照贝勒排,是排第四,按照他兄弟排行是排第八,有很多人问?皇太极老四,四贝勒,不是,他是老八,但是按贝勒排位,他排第四。那这四大贝勒在汗位的继承上,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因为他父亲的问题,他也获过罪,所以他没有资格,也没有可能来争夺这个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个儿子,这个人是非常骁勇性格粗暴,也极为鲁莽,他的母亲富察氏,得罪了努尔哈赤,这莽古尔泰把他妈妈给杀了,这种人在他兄弟之间,负面影响太大,像莽古尔泰这样勇敢,做一个将军带兵打仗是可以的,做一个国君是不可以的,所以他也没有希望来继承大位。
剩下两个人了,一个代善,一个皇太极,代善是大贝勒,其实他是老二,他的哥哥褚英被努尔哈赤给杀了,所以他成了大贝勒,代善年龄长,军功多,掌握的军队也多,人也比较宽厚。皇太极同代善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皇太极怎么用谋略来取得,他父亲的这个遗位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努尔哈赤有一个小福晋叫德因泽,一天告发,说大妃大福晋阿巴亥,大福晋有两次送饭给大贝勒代善,代善接受了,并且吃了,把这饭又送给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接受了,没吃。二就说大福晋经常派人到大贝勒家,有时候还夜里头出深宫宅院,底下就含义很深了,努尔哈赤就说派人调查,调查属实。
努尔哈赤也不肯家丑外扬,就说大福晋私藏东西,就修理了她。有人说,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是受皇太极幕后指示,是不是有这事?我们也就不必深究,但是这件事情,皇太极得到两个结果,第一,把他哥哥搞臭了,第二,把那个大福晋修理了,大福晋是谁呀?就是大妃阿巴亥,多尔衮他妈妈。那么,继承皇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多尔衮和多铎,因为女真——满族它还有个幼子继承的这么一说,那怎么对付多尔衮和多铎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大妃大福晋给杀了!怎么杀呀?努尔哈赤死了之后,皇太极和几个人贝勒就说,说先汗有遗言,让大福晋殉葬,这事查无对证。
一种说法就是大福晋自缢,一种说法就是拿弓弦给勒死了。她这一死,十五岁的多尔衮和十三岁的多铎,不可能跟他们争夺大位的。幕后经过一番议商,最后决定皇太极继位。
后来多铎也说,说当年先父他父亲努尔哈赤,还有遗言有遗诏,说我也在继位的名单里头。后来处罚这个多尔衮的时候,有一条罪状说,多尔衮说:“皇太极那个位置是‘夺立’”。皇太极从叔叔舒尔哈齐死,到他得到这个大汗的汗位,前后精心谋划了十五年。大家看沈阳那个皇宫,北面是个清宁宫,旁边有四个房子,一后四妃的房子,当年皇太极的。
这一后四妃有个特点,都是蒙古人,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做皇帝的,娶异民族,不是本民族,异族的“后”也好“妃”也好,这五个都是异民族的,我想可能是空前绝后,皇太极为什么这样?第一个皇后,因为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娶的,皇后是科尔沁部。第一个妃子是关雎宫宸妃,就是诗经的“关关雎鸠”,关雎宫,宸妃是皇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
那永福宫的庄妃呢?老说那个大庄妃,是皇后的侄女,是关雎宫宸妃的妹妹,她们三个人都出自蒙古科尔沁。还有两位,一位是麟趾宫的妃子,这是谁呀?这位妃子是林丹汗的遗孀,叫囊囊福晋。还有一个衍庆宫的那个妃子呢?也是林丹汗的遗孀,叫窦土门福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做一个分析吧,两个尽管是遗孀,已经嫁给林丹汗了,你还娶她做妃子,尽管他统治区不大,也还是美女如云呀!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和蒙古察哈尔部联姻,取得他们的支持,那三位一后二妃是取得蒙古比较强的一个部,就是科尔沁部的支持。
通过联姻,进行笼络,结成满蒙联盟,共同对付明朝。公元一六四一年,清朝和明朝在辽西,辽河以西进行了一场决战,就叫做松锦大战。这一仗是皇太极军事才能杰出的一次表演,也是他军事艺术的一个杰作,他用了什么谋略呢?第一叫“围城打援”,“围城打援”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你军事运用上并不容易,怎么围城呢?他先把锦州城围了,祖大寿明朝将军在锦州城被围了,城里没有吃的呀,杀马而食,吃马肉,以骨为薪,拿着马的骨头做柴火,来煮马肉,没有吃的没有烧的。
崇祯帝知道这个消息了,就派洪承畴率着军队前去增援,正好中了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我就让你来增援好打你,中了第一计。洪承畴带了八个总兵,十三万大军,四万匹马,从宁远今天的兴城北进,步步为营,且守且战,皇太极的第二计是什么呢?就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