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月亮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关于月亮的来源有哪几种说法

月亮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关于月亮的来源有哪几种说法

最佳回答2022-11-18

月亮的起源有以下4种说法:

1、分裂说。认为月亮源于地球的分裂。月球和地球同出一体。当地球形成过程中还处于熔融状态时,在高速自转的离心力及太阳潮汐的作用下,从赤道位置飞离出一大块物质,冷却后便形成了月球。

2、行星说。认为月亮是被地球俘获的小行星。月球原是一个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大约在30~40亿年前,因靠近地球,被地球引力俘获,因此成了地球的一颗卫星。

月亮的起源有哪些说法

3、太阳星云说。认为月球源于太阳星云。太阳星云以其中两个较大星团为中心,凝聚其他去状物质,便形成了地球和月球两星球。因月球小而在地球引力下绕地球公转。

4、碰撞论。认为地球碰撞了一个小星球。地球是先存在的一个星球,后来,一个星球以每秒11公里的速度成斜角碰撞了地球,从而抛出许多雾化岩石物质绕地球旋转,以后,这些雾化物逐渐凝聚成了月球。

月亮的起源 月亮起源于什么

月亮指月球,是围绕地球旋转的球形天体。关于月球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分裂说: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太平洋。


三.同源说: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弥漫的星云物质,几乎在同一个太阳星云的区域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大小不同的天体。

关于月亮的来源有哪几种说法

月球的起源假说之一:分裂说 月球的共振潮汐分裂说坚持月球是地球的亲生女儿,即月球是从地球中分裂出来的.坚持这一假说的科学家认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呈熔融态,由于潮汐共振作用,地球自转不稳定,即使只考虑地球和月球的角动量,当时地球自转的周期也仅有4小时,加上太阳的潮汐作用,地球的自转周期可缩短到2小时,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地球飞快地旋转,其自转速率比现在要高得多.若初期的地球是熔融状态,地球物质在地赤道面上将出现膨胀区,使在赤道面上的一部分熔体分离,或者说这部分熔融物质在地球高速自转情况下从赤道区被甩了出去,甩出去的物质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凝聚,冷凝后形成月球.一些持这种假说的人还认为,地球上的太平洋就是分裂出月球后留下的“疤痕”.由于这种假说提出月球是从地球分离出去的,因此这种假说被形象地比喻为“母女说”.不过,由于这一假说与地月系的基本特征不相符,现在已经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摈弃.月球的起源假说之二:同源说 月球起源的同源说坚信月球与地球是姐妹或兄弟关系,月球与地球在太阳星云凝聚过程中同时“出生”,或者说在星云的同一区域同时形成了地球和月球.主张这一假说的科学家认为,在原始太阳星云内,温度和化学成分取决于与太阳的距离太阳系的各个行星是在星云中不同的区域、由不同化学成分的星云物质凝聚、吸积而形成的.月球与地球在太阳星云中相距较近,形成过程相似,属于同时形成的“兄弟”.对于地球与月球成分上的差异,他们解释说,形成行星时,开始是凝聚、吸积并形成以铁为主要成分的行星核,金属核进一步增长之后,星云中残留的非金属物质才凝聚,月球就是地球形成后剩下的残余物质所组成的.同源说力图合理解释地球与月球成分差异和月球的核、幔与壳的组成,但其模式与太阳星云的凝聚过程和地月系的运动特征不尽相符.因此,这一假说也不尽人意.月球的起源假说之三:俘获说 月球捕获说认为,月球是地球抢过来的“女儿”,即地球与月球由不属于同一星云团的物质形成,由于地-月轨道的变化,在1~10个地球半径范围内,外来的月球在飞过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的强大引力所捕获,最终成为一颗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主张俘获说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和月球处在太阳星云的不同部位,由化学成分不同的星云物质凝聚而形成.月球原来的运行轨道与地球的轨道面交角很小(约5度),当月球运行到地球附近时,在地月距离为10个地球半径的范围内,月球可能被地球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著名有天文学家阿尔芬认为,月球曾经是一个独立的行星,月球被地球俘获时,与地球的距离大约为26个地球半径,与地球的平面的交角为149度.如果月球进入地球的洛希限,潮汐会产生很强的非均一重力场,月球表面的岩石将会破碎,并进入月球运行的轨道空间,大部碎片物质又返回月球,撞击月球,在月表产生大量的月海盆地.月球正面在39亿年前发生的开凿月海事件——雨海事件也许是俘获说的重要证据.通过地月轨道的精细计算及激光测距的数据表明,现今月球的轨道愈来愈远离地球,每年后退约3.8厘米.不过,俘获说只能解释部分观测事实,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不断有人另辟蹊径,提出新的说.月球的起源假说之四:撞击说 最新提出的撞击成因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能解释更多的观测事实,是当前较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说.撞击成因说也被称为“大碰撞分裂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早期受到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撞击碎片(即两个天体的硅酸盐幔的一部分)最终形成了月球.撞击成因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早期,行星际空间有大量星云,星云经过碰撞、吸积而逐渐增大.大约在相当目前地月系统存在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质量相当于现在地球质量9/10的“原地球”和另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原月球”.这两个天体在各自的演化过程中都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有机会发生碰撞.剧烈的碰撞不仅使“原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偏斜,而且使“原月球”碎裂,幔和壳变热蒸发,膨胀的气体“裹挟”着尘埃和少量的幔物质飞离原月球.被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气体的阻碍而减速,被“原地球”吸积并变成了地球的一部分.飞离的气体尘埃物质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呈盘状分布在洛希限以外的空间,它们通过吸积,先形成一些小天体,然后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吸积增长,最终形成现在的月球.撞击成因说可以合理地解释地月系统的基本特征,如地球自转轴的倾斜与自转加速、月球轨道与地球赤道面的不一致、月球是太阳唯一的与主行星质量比为1/81的卫星、月球富含难熔元素而匮乏挥发性元素和亲铁元素、月球的密度比地球低以及月球形成初期曾产生过广泛熔融、存在过岩浆洋等事实,因此撞击成因说是当今较为合理、较为成熟的月球起源学说,逐渐获得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

关于月亮的来源有哪几种说法? 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


一.关于月亮的来源。
1.同时形成说。


2.月球后期形成说。2.
1.�月球是在地球形成后,由围绕地球运行的小碎块聚集形成的。有点像类似土星光环的物质聚集成了一颗卫星一样。2.
2.�地球形成时,没有月球,地球周围也没有围绕地球运行的小碎块。

在原始地球形成后,在与原始地球公转轨道附近,还有一颗比地球略小的原始行星。这颗行星不可避免地与原始地球撞在了一起。这颗行星因为比较小,被地球给撞碎了,其中一部分与地球融合,成了地球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包括被撞飞的一部分地球物质)围绕地球运行,并逐渐聚集成了一颗卫星,就是月球。
3.月球外来说。3.
1.�地球俘获说。

月球形成于太阳系之外,原来是一颗流浪星球,偶然闯入了太阳系,(看地球比较顺眼,就跟着地球混了。)被地球引力俘获,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3.
2.�月球宇宙飞船说。

说月球是一颗被“外星人”改造过的小天体,中间是空的。外星人发现地球上有智慧生物,就开着“月球”来到地球附近,以地球卫星的形式停在地球轨道上,监视地球上智慧生物进化和文明发展的。大致就这些。
二.关于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

月球的圆缺变化叫“月相”。造成月相变化的是月球的公转。月球自身不会发光,是靠反射太阳光才发光的。被我们看到的也必须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时,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朝向地球的方位时刻都在变化,所以我们看月亮时,它的形状和大小也时刻都在变化了。就是下面这张图的样子。中间小照片上月亮的形状就是月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的月相。

月球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月球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从系外过来的,背地球捕获同地球同时产生,都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初,由宇宙尘埃形成的一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外星人派来研究地球的飞船,因为它是中空的,且月球的大小及离地球的距离太恰巧了,以致于在地球上看上去日月一样大。

天上的月亮,竟有这么多起源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并且也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自古以来,关于月亮的传说,一直都源源不断。

进入现代 社会 以来,人类的 科技 不断发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进而对月球的起源及形成,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更由此引发了令人觉得离奇的猜想。在这些对月球的起源研究里,有几种,甚至令人觉得匪夷所思。 宇宙飞船说 1000多年前的唐朝,有人写过一本叫做《酉阳杂俎》的书,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青年因为砍柴,进入山中迷路,遇到了一个像仙人一样的人。这个人自称是修造月球的工匠,因为轮到他休息,才到地球上度假,他送给了这两个青年吃的,并且告诉他们从山里出去的路。

1970年,美国的登月飞船,阿波罗13号绕月飞行后发生了爆炸,一段约15吨重的火箭落到月球表面,留在月球的地震仪,记录到了长达3小时的震荡余波。科学家表示,如果地球是实心的,那么震荡波应该只能持续1分钟,而这些证据也证明了,月球好像是空心的,因为震动波会在月球表面绕行好久,并且是慢慢的消失。若不是宇宙飞船,月球怎么可能是空心的。

星体碰撞说 “星体大碰撞”是众多月球起源中的主流说法之一。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了宇航员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样品后,提出一个设想——月球在大约45亿年前,属于地球的一部分,然后被一颗超大星体撞了出去,从此成为了地球的卫星。 为什么提出这种设想呢,因为科学家在比对了月球岩石的成分后,发现其元素比例,和地球上的岩石一样,要不是事先说明是月球产物,还以为是地球上的岩石。

流星俘获说 又有人提出设想,月球在久远之前,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流浪行星,在其飞到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的引力场俘获,由此成为了地球的卫星。 但有人提出反对,因为月球的体积,达到了地球的四分之一,地球没有那么大的引力将其俘获。 同种起源说 提出这种设想的人认为,月球与地球,是在太阳系早期,星云的凝聚过程中一起形成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早期的太阳系星云内,月球与地球在星云中距离相近,所以形成过程相似,属于同时形成的。

月亮是怎么来的?

月球可能形成于约45亿年前,在地球形成后不久,有关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得到更多事实证据支持的说法是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忒伊亚”之间一次巨大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在地球外围聚集而形成的“大碰撞起源说”。月球,天体名称,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月球是地球已知的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扩展资料:月球公转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

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27.32日。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

但是已知月球平均每年以3.8cm的速度逐渐与地球离去。月球自转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或“潮汐锁定”,几乎是太阳系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

一般认为是卫星对行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⒈、在椭圆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⒉、白道与赤道的交角。月球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

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继续浏览:

上一篇:云想衣裳花想容是李白为谁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写给谁的

下一篇:恭贺新婚祝词有哪些?新婚祝词有哪些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