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了哪些功臣?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刘邦杀的功臣有以下7位:
1、燕王臧荼
燕王臧荼原本是项羽的部下,前204年投降刘邦,由于刘邦登基后大肆地捕杀项羽的旧部下,这使得臧荼十分害怕,因此起兵谋反,刘邦亲自征伐将臧荼斩杀。
2、淮阴侯韩信
韩信太过骄傲自大,因此汉朝建立后就立即被解除了兵权,最后被吕后与萧何合谋骗进长乐宫杀害。

3、淮南王英布
当时很多开国功臣相继被杀害,英布心生恐惧,加上他被人举报有造反迹象,因此反叛,使得刘邦亲自征讨,英布兵败后被吴回诱骗,最终死在民宅中。
4、韩王信
他本与韩信同名同姓,为了加以区分,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他勾结匈奴发动叛乱,最终兵败被杀。

5、赵相陈豨
因为刘邦想要瓦解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吕氏集团,导致陈豨开始反叛,最终还是被刘邦处死。
6、梁王彭越
他因为不服刘邦的调遣,刘邦听从吕后建议将其处死。
7、淮南王黥布
他在恐惧之下意图造反,被刘邦发现后处死。
刘邦杀了多少功臣
刘邦杀的功臣主要有燕王臧荼、颍川侯利几、韩王韩信、赵相陈豨、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等。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但是他生性猜忌多疑,在称帝之后将很多开国功臣杀害,让将士和功臣们人心惶惶。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西汉王朝建立初年,诸侯国占据大汉江山的多半疆土,如同先秦列国割据状态,异姓诸侯王在封国内部军政独立、尾大不掉,给中央集权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刘邦称帝之后,有意削除异姓诸侯王。临江王共尉、燕王臧荼两位被项羽所封的诸侯王率先被平定;其后韩王信叛逃匈奴被带兵诛杀、赵王张敖因部下谋反而被废为侯;梁王彭越、淮阴侯韩信被废后皆因吕后而遭至惨重下场。随后淮南王英布起兵,刘邦抱病亲征才平定了他。燕王卢绾本想亲自入长安向刘邦解释,后来却因刘邦死后又畏惧吕后,不得不逃往匈奴。
各大封国自此转入刘氏子孙手中。只有长沙王吴芮的长沙国幸免。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杀白马为盟,与诸将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就是历史上的“白马之盟”。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刘邦杀的开国功臣有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阴侯韩信,刘邦建国称帝后,集中精力削除异姓诸侯,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阴侯韩信等先后被废被杀。淮南王英布也起兵,刘邦抱病亲征才平定了他。
只有长沙王吴芮的长沙国幸免。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曾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的“白马之盟”。此外,刘邦对萧何也起了疑心。逼得他设法自污声名以绎帝之疑。其去逝前还打算杀了忠直的樊哙,因他同是吕氏之婿,担心他助诸吕作乱。后因陈平的保护及刘邦驾崩才躲过一劫。
扩展资料刘邦为政举措:建立汉朝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即位的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杀了哪些功臣
先后斩杀了: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王的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人告发他们谋反,其中韩信是两次被人告发,彭越也是两次被人告发。
刘邦杀的都是异姓的王,而同姓的都免遭杀害,告老还乡了。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恰巧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而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扩展资料:这些异姓诸侯王都立于刘邦称帝之前,分封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当时,刘邦仅是汉王,尚属于项羽式的霸王,与其他诸王尚“亡上下之分”。异姓诸王有权置丞相以下所有官吏,自为法令而“不用汉法”、“自拊循其民“。
即使后来刘邦称帝,诛杀异姓诸侯王,却又另立一批同姓诸侯王,与诸侯王”共天下“的局面也没有多少改变。王畿与东方诸侯国的分立,这种郡国并行制,实在是西周封建的翻版。汉初,汉室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关中、汉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汉等地,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景帝时期。
平定”七国之乱“后,形势才开始扭转。异姓王难以把控,林立于东方的局面对刘邦十分不利,甚至使他不敢都洛阳。定都长安,正如张良所说,是出于”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目的,而后再找机会剪除异己。
而另一方面,异姓王也未必能安分守己,满足于分赃结果,而一人谋叛,则牵动全局,人人自危。事实上,诸王被诛,每人都有谋反的举动。威胁到皇权,又哪有善终的道理,必定是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刘邦杀掉的开国功臣
刘邦杀了颍川侯利几、燕王臧荼、韩王信、淮阴侯韩信、赵相陈豨、淮南王英布以及梁王彭越等开国功臣。其中淮阴侯韩信、淮南王英布和梁王彭越三人被杀一部分原因是这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
第一个被刘邦所杀害的就是燕王臧荼,燕王臧荼原本是项羽的部下,前204年投降刘邦,由于刘邦登基后大肆地捕杀项羽的旧部下,这使得臧荼十分害怕,因此起兵谋反,刘邦亲自征伐将臧荼斩杀。淮阴侯韩信实际上不是被刘邦直接杀害的。韩信一直是刘邦夺取天下非常重要的大臣,但由于韩信太过骄傲自大,因此汉朝建立后就立即被解除了兵权,最后被吕后与萧何合谋骗进长乐宫杀害。而淮南王英布早期是项梁麾下的部将,投奔项羽后又投降刘邦,在汉朝建国后被封为淮南王。由于当时很多开国功臣相继被杀害,英布心生恐惧加上被人举报有造反迹象,因此反叛,使得刘邦亲自征讨,英布兵败后被吴回诱骗,最终死在民宅中。
刘邦杀掉的开国功臣是谁?
先后斩杀了: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王的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人告发他们谋反,其中韩信是两次被人告发,彭越也是两次被人告发。
刘邦杀的都是异姓的王,而同姓的都免遭杀害,告老还乡了。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恰巧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而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刘邦(前256年/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早年不事生产。
秦朝建立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武安侯。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 ,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
刘邦杀了哪些功臣?刘邦杀了多少功臣
刘邦先后废杀了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等。刘邦建国称帝时已过半百,步入晚年变得日益猜忌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特别是那些异姓王们。
逼得他设法自污声名以绎帝之疑,最后也差点不得善终。其逝前还打算杀了忠直的樊哙,因他同是吕氏之婿,担心他助吕作乱。后因陈平的保护及刘邦驾崩才躲过一劫。扩展资料:刘邦没杀张良的原因:张良这个人对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千古大功,最为人们所知的就是在鸿门宴上,舌战群雄,疏通项伯力战亚父,助汉高祖刘邦全身而退的功勋伟大成就。后来的事情我们都很清楚,张良从鸿门宴开始,便深得刘邦的大加信赖。杀尽忠臣唯独不杀张良,究其原因,首先我们要分析张良这个人的处事性格和人生态度。张良虽然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绝对不是一个贪图金钱,喜爱奢华之人。
最初他跟随刘邦闯天下,也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让自己的才能得以释放。所以民间都说,张良其实并不是在为刘邦效力,他拿的不是死工资,而是为自己效力,也可以说为实现自己心中大志而效力,而这份大志绝对不是权力。而正是因为张良这份志不在权位的思想被刘邦看穿,刘邦认为他对自己大汉的王朝构不成任何威胁。
刘邦杀了哪些功臣?
刘邦斩杀的开国功臣: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
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王的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人告发他们谋反,其中韩信是两次被人告发,彭越也是两次被人告发。
刘邦杀的都是异姓的王,而同姓的都免遭杀害,告老还乡了。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恰巧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
而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
扩展资料:
这些异姓诸侯王都立于刘邦称帝之前,分封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当时,刘邦仅是汉王,尚属于项羽式的霸王,与其他诸王尚“亡上下之分”。异姓诸王有权置丞相以下所有官吏,自为法令而“不用汉法”、“自拊循其民“。
即使后来刘邦称帝,诛杀异姓诸侯王,却又另立一批同姓诸侯王,与诸侯王”共天下“的局面也没有多少改变。王畿与东方诸侯国的分立,这种郡国并行制,实在是西周封建的翻版。
汉初,汉室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关中、汉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汉等地,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景帝时期。
平定”七国之乱“后,形势才开始扭转。
异姓王难以把控,林立于东方的局面对刘邦十分不利,甚至使他不敢都洛阳。定都长安,正如张良所说,是出于”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目的,而后再找机会剪除异己。
而另一方面,异姓王也未必能安分守己,满足于分赃结果,而一人谋叛,则牵动全局,人人自危。事实上,诸王被诛,每人都有谋反的举动。威胁到皇权,又哪有善终的道理,必定是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消灭异姓王 - 搜狗百科消灭异姓王是指刘邦称帝后,消除异姓王的全过程。汉初异姓王的封地总面积超过了汉郡,他们拥有武装,行政自主,名为汉臣,实为汉廷不能控制的独立王国。汉高祖及其统治集团先后铲灭。、彭越、英布。
,其他几个异姓王也相继被杀、被废,仅存势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解除了异姓王对汉朝的威胁。从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先后解决了燕王。
刘邦主要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
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王的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人告发他们谋反,其中韩信是两次被人告发,彭越也是两次被人告发。燕王臧荼后来造反,兵败被杀。
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
韩信:在刘邦称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样是企图谋反。5年后,刘邦夫人吕皇后对被软禁多年的韩信仍不放心,又用计将他处死于长安宫中,并且诛连三族。
卢绾:刘邦的同乡,自刘邦浪迹丰沛市井之时,他们就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
汉朝开国前,卢绾一直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刘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谋反企图。
彭越: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
淮南王英布: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也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
在汉朝建立的短短7年之内,刘邦就利用各种借口,将除远处偏远南方而又势力弱小的长沙王吴芮以外的所有异姓诸侯王相继铲除。
刘邦的怀疑猜忌和残酷无情,使得将士和功臣们人心惶惶,唯恐有一天会被他消灭,有的甚至被逼得真的反叛起来。韩王信就是害怕刘邦的怀疑,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
汉高祖刘邦诛杀了那些开国功臣 详细的情况请告知下 谢谢
刘邦得了天下为什么还要杀害那些功臣?
有不少人认为,韩信之所以成为汉王朝建立后第一个被杀的将领,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功劳太大,引起了汉高祖的猜忌。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单从军事方面的贡献来说,韩信的军功无疑最大。但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败的,除了战场上的交锋外,还有政治上的较量、经济上的比拚,是政治、经济、军事和后勤保障等综合实力搏杀的结果。从政治上来说,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远交近攻,蓄谋造势,韩信比不上张良;在后勤保障上,筹运粮草,补充兵源,网罗人才,协调关系,韩信不如萧何。所以按功劳来论,韩信充其量只能是大汉王朝三大开国功臣之一,而不能因为他的军功最大就认为他是第一功臣。毫无疑问,如果韩信是一个平庸的将领,他一定不会以他后来的那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韩信的命运除了因皇帝忌嫉他的军事才能而欲除之之外,最主要的是由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决定的。陈胜吴广起义后,他仗剑从军,投在项梁的帐下,后来屡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都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他自己觉得在项羽手下是没有指望功成名就的,于是逃离项羽投奔刘邦。
他离开项羽不是因为项羽冷酷暴虐,滥杀无辜,而仅仅是项羽不重用他。他没有是非观念,只有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他投奔刘邦不是看中刘邦的仁和德,而只是换个地方试试运气,一旦新的地方仍然不能满足他对名利的追求,他还会卷铺盖走人。
以天下为已任,舍身以求仁,这在韩信那里似乎是没有市场的。谁能给他满足,他就为谁卖命,这样的人谁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最容易被谁利用,但一旦你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也对你也就最危险。作为将将英才的开国君主刘邦,他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在天下太平、韩信封王后,如果刘邦仍要韩信服服帖帖地听话,他就必须给韩信更高的满足,可韩信已经贵为王侯,除了皇帝的位置,别的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挑得起韩信的胃口了,所以韩信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死。韩信和刘邦的初次见面,满嘴谈的都是利。“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项羽)忍不能予”,项羽不愿意给诸侯利益上的满足,不能调动将士的积极性,所以“匹夫之勇耳”。项羽“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只给亲爱的人好处,不顾别人死活,所以“诸侯不平”;项羽“过无不残灭者”,到处侵犯他人利益,所以“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
他说若刘邦“以天下地邑封功臣”,用利禄引诱,则“何所不服”?刘邦“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不侵犯民众的利益,所以“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在韩信眼里,离弃是因为利,聚合是为了利。“市人熙熙,皆为利来;市人攘攘,皆为利往”。他看不到天下英雄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已任的品德,看不到刘邦长者之风对天下英雄的感召力,贬低了天下英雄,贬低了刘邦,也让刘邦看到了他唯利是从的本质。
汉王二年八月,韩信和张耳在下魏破代以后,又一股作气灭赵降燕。这时韩信可能认为自己功劳大了,和刘邦讨价还价的资本有了,于是做了一件其他任何人都不敢做的事:请求刘邦封张耳为赵王!赐爵封王应该出于君王的本意,一般人是不敢随意向君主提出这个要求的。这时韩信可能利令智昏,以为自己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想让刘邦封自己为王,但毕竟对刘邦还有所顾忌,所以就先请刘邦封张耳为王。那意思再清楚不过了:我比张耳的地位高,功劳大,你都封张耳为王了,你还不知道把我往哪里摆?作为一个部属,不需要再有更多出格的行为,只这一条,就足以让刘邦对他的忠心感到怀疑了,所以在不久后刘邦成皋兵败不敢直接进入韩信军营中,而是乘清晨韩信熟睡以汉王使者的身份闯进韩营夺了他的将印。
汉王四年,韩信平定齐地,他可能以为刘邦会受张耳封王的启发主动封他为齐王,等了一段时间,可是一直不见动静,最后忍不住了,便直接派使者去找刘邦,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可能他自己也觉得这种要求太出格,所以转了一个弯儿,让刘邦封他为齐假王。他可不可以提这要求呢?如果齐地真的象他说的那样“伪诈多变,不为假王无以镇之”,也许他提这样的要求是可以的。
可问题是齐地真的是否动荡不安刘邦并不知道,韩信事先也没有请刘邦派人到那儿去考察,更重要的是他提出这个要求的时机是“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刘邦正处于生死关头,韩信这里明显的是乘人之危,敲诈勒索:你答应很好。如果不答应?哼,走着瞧!刘邦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攻之!要去攻打他!可见刘邦在接到韩信的这一要求时是何等的气愤!刘邦不得已,封了一个没有实际地盘的齐王给了他。后来刘邦与韩信约好与彭越一起攻打项羽,可是韩信因为没有实际地盘,所以爽约,拒不出兵,使得刘邦在固陵被项羽团团围住。
这时刘邦已经对能不能指挥得动韩信失去信心,张良建议给韩信封一些地试试,刘邦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把陈县以东一直至大海的地方封给韩信。韩信一得到封地,马上出兵把项羽消灭在垓下。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项羽刚被消灭,天下还未安定,刘邦就故伎重演,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了他的军队,并在几个月后把他改封为楚王。他通过要挟恐吓得来的土地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就被刘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回去。
韩信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使自己被刘邦所利用,消灭了项羽,壮大了刘邦,却为自己种下了隐患。四年楚汉战争,韩信运用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同时他也以自己的所言所行,暴露了他“少年无行”的本质。因此,与其说他是死于功大,还不如说他是死于自己唯功名利禄是从而引发的信任危机。
有人说韩信最终是死于谋反罪。那么韩信谋反了吗?司马迁说他谋反了,但却故意在史记中为韩信谋反一说留下破绽。司马光将信将疑。
刘邦登基之后都把谁杀了详细的
西汉开国主要功臣在刘邦时期被杀的其实只有三个:韩信、彭越、英布,比起朱元璋还是少的。其实彭越可以不死,一开始只是把他流放到蜀地,可他去找吕后抱怨,反而促使被杀。
英布则是因为上述二人之死心中忧虑,因而反叛被杀。刘邦杀的功臣没有朱元璋多,也没用活人殉葬,为什么评价比朱元璋低得多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