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惹尘埃出自哪里哦?推门三尺雪
“何处惹尘埃”出自唐代惠能高僧所写的《菩提偈》。唐代惠能高僧听客人诵读《金刚经》,心有所感,写下流传千古的经典佛谒《菩提偈》,全文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翻译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菩提偈》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创作的诠释佛教教义的诗偈,共有四首,载于《坛经》。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表明顿悟之依据、解脱之直道;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啥意思,出自哪里
意思: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出处:《菩提偈》是六祖慧能创作的诠释佛教教义的诗偈,共有四首,载于《坛经》。原文节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译文: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作品鉴赏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
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
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推门三尺雪,青山一片白!君在雪中行,何处惹尘埃!出自哪里诗人
这首诗词原作者是黄启远,出自《听雪楼诗笺》中的《白衣胜雪》。原诗是:执天问道何有期?尽诛邪魔无穷极。
以后其中句子被改动颇多,如被剑三的网友改了几个字,变成了“典尽客衣三尺雪”。也有改成“除却君身三尺雪,天下谁人配白衣”或“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的,之后出现在2011年剑三纯阳板块,当年剑三的策划和剑三的网友的“赛诗大会”,他们从《不远楼诗笺》《听雪楼诗笺》搬运魔改了不少诗。例如诗笺中的“少年江湖老,静看花满天”“身在桃源隐,心怀天下先”“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胜白衣。”“十里看花霓裳舞,一曲笑醉天下狂”等等这些《听雪楼诗笺》《不远楼诗笺》中的句子都被改动过。后来“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胜白衣”又被改,“搞”进了顾绯衣《红尘各半》————除却君身三尺雪,天下谁人配白衣。当年剑三网友魔改的诗还有很多,像“朕与将军解战袍,芙蓉帐暖度春宵”但使龙城飞将在,从此君王不早朝。曾快马加鞭,叉尽长安猹。
诸如此类戏谑搞笑的。2013年左右,“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胜白衣”这两句诗又被别人拿去用在了书里。
“何处惹尘埃”出自哪里?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
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