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忏悔录的作者是谁?忏悔录的作者是谁

忏悔录的作者是谁?忏悔录的作者是谁

最佳回答2022-11-16

忏悔录的作者是让-雅克·卢梭。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忏悔录的作者是谁

哲学和政治

卢梭之前的近代哲学家大多相信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并把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过渡当作历史的进步。卢梭也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并把自然状态作为社会政治学说的出发点。他的自然状态说与其说是历史事实,不如说是为了阐明人的本性和正确地判断人们现在所处的状态而采取的一种理论假设。他使用抽象分析的方法,从“人所形成的人性”,即既成的人性事实中,剔除人的社会性,剩下的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经过这样的抽象,他能够透过丑恶的现实和社会的罪恶,追溯到自然状态中的人的善良本性。

忏悔录的作者是谁

后世影响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忏悔录》的作者是谁?

《忏悔录》的作者是卢梭。《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由于儿时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让-雅克·卢梭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整个的一生,并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忏悔录》成为法国教育系统让青年人研读最多的经典作品。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写作手法社会书写:《忏悔录》对于社会现实的揭露,对社会风气、人心世俗、社会发展趋向的揭露同对于自身的揭露一样,闪烁着毫不留情的锋芒,同时卢梭倡导的返归自然的主张带有明显的平民主义立场。

忏悔录的作者是谁

《忏悔录》的作者:卢梭。
1.卢梭简介: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2.生平简介: 著名的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

卢梭10岁时,父亲被逐放,离开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儿子。1728年卢梭16岁时,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泰雷兹·勒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他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勒瓦瑟结婚)。1750年,卢梭在30岁时一举成名。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

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和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类,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一代名人。随后他又写出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尔》(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虽然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罗和让·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与当局发生了严重的纠纷。

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他在法国埃及迈农维尔去世。
3.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忏悔录的作者到底是奥古斯丁还是卢梭?

我没看过,不过我知道两个人都写过,奥古斯丁写的比较早,是中世纪的人了,他写书的意图估计是反应他的基督哲学思想的,他是相信上帝存在的。卢梭是后来人了,18世纪的个人自传,我看过一点,开头写了他对自己青年放浪形骸的忏悔,无非就是关于"性"了。

此外奥古斯丁的一些哲学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比如他认为时间是不存在的,只有过去的现在,现在,和将来的现在。我觉得蛮有意思,时间的概念是人凭感觉产生的,时间的概念将人类的历史横向拉伸了,变得仿佛有迹可循。可如果时间是不存在的呢?这不就意味着时光机永远都造不出来了吗?哈哈哈,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

忏悔录作者是谁

《忏悔录》的作者是卢梭。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从1766年,他已5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一直写到1770年,前后4年方告完成。

  《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 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 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由于儿时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让-雅克·卢梭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整个的一生,并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

  《忏悔录》成为法国教育系统让青年人研读最多的经典作品。

卢梭的《忏悔录》是一部什么小说?

在历史上多得难以数计的自传作品中,真正有文学价值的显然并不多,而成为文学名著的则更少。至于以其思想、艺术和作风上的重要意义而奠定了撰写者的文学位置——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席位,而是持久地受人景仰的高尚位置的,也许只有《忏悔录》了。

写自传总是在晚年,一般都是在功成名就、忧患已成过去的时候,然而关于卢梭来说,他这写自传的晚年是怎样的一个晚年啊!

一七六二年,他五十岁,刊印他的著作的书商,阿姆斯特丹的马尔克-米谢尔·雷伊,建议他写一部自传。毫无疑问,象他这样一个平民出身、走过了漫长的坎坷的道路、通过自学和个人斗争居然成为知识界的巨子、名声传遍整个法国的人物,确实最宜于写自传作品了,何况在他的生活经历中还充溢了五光十色和戏剧性。但卢梭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显然是因为自传将会牵涉到一些当时的人和事,而卢梭是不愿意这样做的。情况到《爱弥儿》出版后有了变化,大理院下令燃烧这部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并要拘捕作者,从此,他被当作“疯子”、“野蛮人”而遭到紧追不舍的迫害,开始了逃亡的生活。

他逃到瑞士,瑞士当局也下令烧他的书,他逃到普鲁士的属地莫蒂亚,教会宣布文告宣布他是上帝的敌人,他没法继续呆下去,又流亡到圣彼得岛。对他来说,官方的判决和教会的谴责已经是够严酷的了,更繁重的一击又接障而来:一七六五年出现了一本题名为《公民们的感情》的小册子,对卢梭的个人生活和人品进行了攻击,令人痛心的是,这一攻击并不是来自敌人的营垒,而显然是友军之所为。卢梭眼见自己有被抹得漆黑、成为一个千古罪人的危险,迫切感到有为自己辩护的必要,于是在这一年,当他流亡在莫蒂亚的时候,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开始写他的自传。

整个自传是在流离失所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在莫蒂埃和皮埃尔岛时,他仅仅写了第一章,逃到英国的武通后,他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五章前半局部,第五章到第六章则是他回到法国后,一七六七年住在特利堡时完成的,这就是《忏悔录》的第一部。经过两年的中断,他于一七六九年又开始写自传的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即《忏悔录》的第二部,其中大局部是他逃避在外省的期间写出来的,只有末尾一章完成于他回到了巴黎之后,最后“竣工”的日期是一七七年十一月。

尔后,他在孤独和倒霉中活了将近八年,继续写了自传的续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

《忏悔录》就是卢梭凄惨的晚年的产物,如果要举出他那些倒霉岁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一部掺合着辛酸的书了。这样一部在严酷迫害下写成的自传,一部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存在辩护的自传,怎么会不充溢一种逼人的悲愤?它那著名的开篇,一下子就显出了这种悲愤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原本面目和全部事实

描绘出来的人像。

不论你是谁,只要我的命运或我的信任使你成为这本书的裁判人,

那么我将为了我的苦难,仗着你的怜悯之心,并以全人类的名义恳求你,不要抹煞

这部有用的独特的著作,它可以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立

——的第一份参考资料;也不要为了照顾我身后的名声,埋没这部关于我的末被敌

人歪曲的性格的唯一可靠记载。最后,即使你曾经是我的一个势不两立的敌人,也

请你对我的遗骸不要抱任何敌意,不要把你的严酷无情的不公正行为坚持到你我都

已不复生存的时代,这样,你至少能够有一次高贵的表示,即当你原本可以凶狠地

进行报仇时,你却表示得宽宏大量;如果说,加害于一个历来不曾或不愿伤害他人

的人,也可以称之为报仇的话。

那些西方作家写有《忏悔录》啊?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忏悔录》(394~400)这是一本以祷告自传手法所写的悔改故事,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他是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

  奥氏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据奥氏本人提出《修订》的著作,至427年,已有93种,而书札和布道言论尚不在内。他著作中最被传诵的,便是这一本《忏悔录》。*让-雅克·卢梭的《忏悔录》  《忏悔录》就是卢梭悲惨的晚年的产物,如果要举出他那些不幸岁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一部掺合着辛酸的书了。

这样一部在残酷迫害下写成的自传,一部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存在辩护的自传,怎么会不充满一种逼人的悲愤?它那著名的开篇,一下子就显出了这种悲愤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不管你是谁,只要我的命运或我的信任使你成为这本书的裁判人,那么我将为了我的苦难,仗着你的恻隐之心,并以全人类的名义恳求你,不要抹煞  这部有用的独特的著作,它可以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建——的第一份参考材料;也不要为了照顾我身后的名声,埋没这部关于我的末被敌人歪曲的性格的唯一可靠记载。最后,即使你曾经是我的一个不共戴天的敌人,也  请你对我的遗骸不要抱任何敌意,不要把你的残酷无情的不公正行为坚持到你我都已不复生存的时代,这样,你至少能够有一次高贵的表现,即当你本来可以凶狠地进行报复时,你却表现得宽宏大量;如果说,加害于一个从来不曾或不愿伤害别人的人,也可以称之为报复的话。

”忏悔录”是哪个国家的作家写的?

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是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

  奎那(ThomasAquinas)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

  奥氏于354年11月13日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即今

  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SoukAhras),当时北非已入罗马帝国版图,完全在罗马

  文化笼罩之下。

幼年在本城读书,以后先后至马都拉

  (即今阿尔及利亚的末达乌路赫Mdaourouch)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当时罗马教育

  分三级制,启蒙小学是识字和书算,十二至十六岁入文法学校,读文法、诗、文、历史,十

  六至二十岁入雄辩术学校,读修辞和哲学)。十九岁,开始爱好哲学,由于探索恶的来源问

  题,因而皈依了摩尼教。毕业后,先在本城执教,后至迦太基任雄辩术教授八年。因不满迦

  太基的学风,便渡海至罗马,任米兰城雄辩术教授。

奥氏在迦太基时,对摩尼教教义已感觉

  不满,至米兰后,受该城基督教教主安布罗西乌斯(Ambroa sius)的影响,正式脱离了摩

  尼教,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派的著作,对一切怀疑,但在界想上已逐渐和基督教接近。终于

  经过一次剧烈的思想斗争,于386年秋决定信奉基督教;便辞去教职,预备献身教会。次年

  在米兰领受了洗礼,启程回乡,至梯伯河口,母亲病逝。

因此延迟一年回至非洲。391年,

  在希波(今阿尔及利亚的彭城Bone)升为神甫。395年该城主教病卒,奥氏便受任为希波主

  教。

从此开始他在教会中的一系列活动,与教内各宗派展开剧烈的论战,成为当时基督教学

  术界的中心人物。430年汪达人(Vandali)侵入北非,是年8月28日,希波城被围的第三

  个月,奥氏病逝。

  奥氏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据奥氏本人提出《修订》的著作,至

  427年,已有93种,而书札和布道言论尚不在内。

他著作中最被传诵的,便是这一本《忏

  悔录》。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

  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氏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

  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因此我国过去都称此书为“忏悔录”,在

  欧洲则“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本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

  病逝的一段历史。

卷十至卷十三,即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对于忏悔录的成书年代,

  据学者考证,应在400年左右,在奥氏升任主教之后,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间)。

  第一部分:卷一,歌颂天主后,记述初生至十五岁的事迹。卷
二.三,记述他的青年和

  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卷
四.五,记述他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


六.七,记述他思想转

  变的过程。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

  病逝一段事迹。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

卷十至十三,则诠释《旧约创世纪》第一

  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奥氏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

  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在中古时代,欧洲印刷术尚未发明,本书传抄极多,欧洲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中所藏旧

  抄本尤为繁夥。

1506年始有奥氏全集出版,以后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年出版的比利

  时罗文大学本,1679年法国巴黎出版的本笃会本(后收入米涅辑的《拉丁教父集》Migne:

  PatrologiaLatina)和1896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教会拉丁作家丛书》本。至1926年法

  国拉布利奥勒(Labriolle)教授复据维也纳本,参考了十八种第七至十一世纪的古抄本和

  四种印本校订,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兰西大学丛书》,成为最完美的本子。现在此书即

  据此合校本移译的。

  卢梭 法国

  《忏悔录》(1782年前六卷,1789年全文本)

  下符网址为卢梭《忏悔录》发表前因后果。

忏悔录的作者到底是奥古斯丁还是卢梭?

忏悔录谁写的

奥古斯丁忏悔录 ----是一篇诗意浓厚的长篇祷文,自始至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向上帝倾诉衷曲。作者在书中所著重的乃是分析自己灵性生活的每一过程,从幼年到少年,又从少年到成年各阶段的发展情况。

作者既然相信上帝乃是洞悉人心、明察秋毫的神,在上帝面前说话,还有甚麽可隐瞒的?因此,《忏悔录》表现了作者个人最真实的情感和人格,一点隐讳、一点做作都没有。历代以来均有著名传记文学作品出现,但是要找出一部不替书中人物文过饰非,不为自己扬善隐恶的作品,已经很不容易,至於专门以贬责自己,暴露自己罪行和弱点为内容的传记,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也许是基督教文学作品中仅见的一部。

继续浏览:

上一篇:莱芜有什么好玩的地方?莱芜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下一篇:晚安温馨的句子?关于晚安温馨的句子大全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