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畏寒怎么办呢
慢性肠炎中医治疗方法

慢性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那么,慢性肠炎有什么治疗 方法 吗?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慢性肠炎的中医治疗,供各位参考!慢性肠炎的类型 1、肝气侮脾型:腹泻与情绪变化后发生,以胸胁胀满痛疼、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不畅为特征,苔薄白,脉弦细。
方用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
重加白芍、炙甘草以缓急止泻,同时加槟榔、焦三仙以消补兼施。 2、脾虚夹湿型:以神疲乏力、纳呆脘闷、肠鸣腹泻、粪便夹有不消化物为特征,舌淡苔白,脉濡缓。方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偏寒加肉桂、炮姜;偏热加黄连、黄芩与炮姜寒温并用。
3、脾肾两虚型:是本病的严重和难治阶段,病程较长,以畏寒、面色晄白、腰膝酸冷、肠鸣腹泻多在黎明前,或滑泻、泻下完谷不化之物为特征,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方用四神丸合连理汤加减。改干姜为炮姜,入乌梅、芡实、乌药等温涩肠道。
4、湿热下注型:为本病的初起和发作时,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粘冻或脓血为特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热重加金银花、红藤;湿重加厚朴、苍术。
慢性肠炎中医治疗方法 1、菊花,白术,防风,甘草,白芷,米壳。便血重时加防风炭、云南白药适量,溃疡较广泛者加雷公藤。上药水煎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再回锅浓缩至60~80ml,以药液保留灌肠,每晚1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
2、黄芪、白术、丹参、白芍,黄连、黄芩、侧柏叶、防风,金银花、连翘、白及、生地各,每剂药煎3次,每次煎药液250ml,3次共750ml,其中早、午饭前各服250ml,余下250ml药液于晚上睡前用于灌肠。 3、苦参,地榆,槐花。水煎浓缩至100~250ml,另将珍珠层粉溶于药液中,保留灌肠。若腹痛明显可加没药、莪术以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若大便次数增多,结肠水肿明显者,可加生苡仁利水消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
4、生蒲黄,仙鹤草、败酱草、乳香,没药,煅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赤石脂先煎。将上药煎成200ml药液,每晚睡前灌肠,15天为1个疗程。 5、以壁虎研末合白及,煎成粘性汤液保留灌肠,每3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另将壁虎、白及各半研粉装入胶囊,每次2~3粒,于灌肠间歇期服用,1个疗程结束后再服胶囊2周,治疗期间可停用其他西药。
中药灌肠宜每晚睡前进行,灌肠前排空大便,药液温度以36℃~39℃为宜。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结肠炎,能使药物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同时还能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以达到止泻消炎,解痉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慢性肠炎的饮食保健 1、银花红薯粥:红薯,大米,金银花,生姜。红薯切成小块或研成细粉,加入金银花(视临床症状轻重酌量)、生姜,按常法煮饭、煮粥均可。
每日3餐均吃,要坚持吃,不少于3^4个月,方可逐步收效。红薯含大量食物纤维,可加强肠蠕动,其所含的多量维生素E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而含有的大量胡萝卜素对上皮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红薯饭内加入金银花无疑会增强抗菌、抗炎功能,与生姜调胃和中的作用相结合。
腹胀、腹痛症状均可减轻。 2、马齿苋饭:马齿苋,大米。马齿苋洗净切细,和大米调和。
加水常法煮饭。可早晚服食。连服15日以上。本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有效。
马齿苋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痢止泻的中草药,也可作食物用。乡间以马齿苋加肉作馅,包饺子、做包子等均可,有防治胃肠炎、细菌性疾等作用。 3 、山药芡实扁豆糕:鲜山药,赤小豆,芡实米。
白扁豆、云茯苓各。先将赤小豆制成豆沙,加适量白糖待用;将云茯苓、白扁豆、芡实米研成细粉。加少量水蒸熟;鲜山药蒸熟去皮,加入茯苓等蒸熟的药粉,拌匀成泥状。
将药泥在盘中薄薄铺一层,再将豆沙铺一层,如此铺成六七层,成千层糕状,上锅再蒸。以乌梅、白糖熬成浓汁。
浇在蒸熟的糕上,即可食用。山药益气健脾治本,芡实固。
慢性胃肠炎该怎么治疗

慢性胃肠炎中药治疗方法,如下:慢性胃炎的人时有胃胀、干呕,还伴有拉肚子、睡眠欠佳等情况,前者属于胃热的表现,后者是脾寒的表现,中医称之为胃热脾寒证,也叫“上热下寒”。治疗上以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为基础,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
这类人群平时应当多吃一些菠菜、苦荞麦、茶叶等苦味食物,以清热和胃;搭配葱、姜等微辣、微甜的食物可温阳健脾;还应多吃含纤维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可行气除胀。
还有的人经常是便秘和拉肚子交替,表现为排便失调。这类人普遍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失眠多梦、盗汗、形体消瘦,女性大多有痛经的问题,中医认为属于中气亏虚、阴阳两虚。治疗上多用建中类药物来补益脾胃,如肉桂温阳,芍药滋阴,起到阴阳同补的效果。核心用药选择黄芪建中汤(黄芪、大枣、白芍、桂枝、生姜、甘草、饴糖)。
慢性结肠炎怎样治疗?

【概述】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时便下沾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下断、反复发作。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结肠炎是由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遗传,神经精神等因素造成的结肠炎性改变。
本病多属中医的“泄泻”、“久痢”范畴。临床表现一般有大便溏薄,夹有粘液,甚则腹痛,便下脓血等症。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和大肠,亦有肝肾所引起,而脾虚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本病属本虚标实,虚者以脾肾两虚为多,实者有气滞、寒湿、水饮、湿热等,虚实夹杂亦不少见,其治疗选方应随证选用。
脾虚者宜健脾益气,肾虚者宜温肾固涩,肝旺乘脾者抑肝扶脾。攻邪不可过用伐品,补虚不可纯用甘温;有邪慎涩,虚重慎利。此外,在治疗的同时,适当注意饮食调护,避免生冷油腻等食物,才能有助于提高疗效。
【治疗】1.寒湿泄泻证【主症】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缓。【方一】藿香正气散【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藿香10克,紫苏10克,白芷6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半夏12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功效】散寒化湿。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于七分,热服。【方解】方中藿香用量偏重,既取其辛温而解在表之风寒,又以其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升清降浊,故本方以其为君药。配以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其化湿;生姜、大枣、甘草谐营卫而调药和中。
综合全方,具有表里双解,化湿辟秽,升清降浊,理气和中之功,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则寒热吐泻自愈。若感触山岚瘴气,以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此化浊辟秽,快气和中而一并治之。【按语】本证治疗要点重在芳香化湿,湿邪得除,泄泻自止。且勿妄投收涩、补益之品;除服药外,尚宜服热米粥以助药力,并注意腹部保暖;如病情较重,泄泻次数较频,可每隔4~6小时服药1次。
若外感风寒,内有湿浊者,可选用荆防败毒散;若湿困于脾,脘闷纳呆,加砂仁、神曲;寒湿内阻加干姜、苍术。2.湿热伤中证【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如水,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身热烦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方一】葛根芩连汤【来源】《伤寒论》【组成】葛根15克,黄芩12克,黄连8克,炙甘草6克。【功效】清热利湿。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方解】方中重用葛根甘辛而平,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为君药。臣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利。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
四药合用,共成解表清里之剂。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则解肌之力优而清里之力锐,使表解里和,身热下利自愈。【按语】葛根芩连汤意在清热、利湿、解毒,有具有坚阴厚肠胃的作用。
故苦寒燥湿而无伤脾之虑。但苦寒之品用量不宜过大或过久。葛根升清止泻、清热解肌、透邪外出,可重用至20~30克,黄芩、黄连常用5~10克,苦参6~9克,为宜。
【方二】香连丸【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黄连10克,木香10克。【功效】清热利湿。【用法】黄连、吴茱萸二味同炒,去吴茱萸,加木香,为丸。亦可作汤剂。
【方解】黄连清热燥湿,木香理气止痛。【按语】有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湿邪偏盛者,加藿香、厚朴、茯苓、猪苓、泽泻、灯心草、六一散;盛夏之季腹泻较重者,加香薷、佩兰、荷叶、扁豆,或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后方最好温汤调服,每次10克,每日3次。
夹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3.食滞肠胃证【主症】腹痛肠鸣,脘腹胀满,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嗳腐吞酸,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方一】保和丸【来源】《丹溪心法》【组成】神曲15克,山楂15克,茯苓15克,制半夏10克,陈皮10克,莱菔子10克,连翘12克。【功效】消食导滞。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解】方中山楂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消谷面痰气之积;法夏、陈皮行气化滞止呕;云苓健脾渗湿止泻;连翘清热散结。【按语】食积较重,脘腹胀满用枳实导滞丸;食积化热加黄连;兼脾虚加白术、扁豆。
【方二】枳实导滞丸【来源】《脾胃论》【组成】大黄9克,枳实9克,神曲10克,云苓8克,黄芩6克,川连6克,白术8克,泽泻6克。【功效】消食导滞。【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解】病人湿热食滞,内阻肠胃,引致积滞内停、气机壅塞,故脘腹胀满疼。
上一篇:论文收稿日期错了怎么办
下一篇:猫咪吃了红药片怎么办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