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手足口病怎样治疗

手足口病怎样治疗

最佳回答2022-10-20

手足口病怎样治疗

手足口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等)和药物治疗(退热药物、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等)。手足口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儿童的口腔、手、脚部位出现很多的疱疹,部分儿童进入神经系统受累期和心肺功能衰竭期后会表现精神差、头痛、呕吐等神经受累症状,或心率加快,呼吸加快,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口唇部位颜色发紫发黑)等症状。

1.一般治疗,在感染了手足口病后,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患儿使用过的衣物要充分消毒,家里要经常通风。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和生水,饮食上建议吃容易消化没有刺激的食物。2.药物治疗,手足口病的病因是柯萨奇病毒的感染,但目前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对于出现高热,如体温高于38.5℃的,可服用退烧药物;出现惊厥的病例需及时止惊,常用药物有咪达唑仑,地西泮,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呼吸支持准备。

部分重症病例可出现脑水肿,心肺水肿,休克,颅压高等症状,需要住院治疗,给予相应的脱水药物、降颅压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出现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的,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以上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用药。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很多,预防是关键,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患手足口病的患儿需及时就诊,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诊治。

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手足口病属于自愈性疾病,一般一周就可痊愈。手足口病并没有特效药,宝宝在发高烧的时候,医生大多会给予退烧药,口腔的疱疹可以用淡盐水漱口。

手足口病治疗 手足口病属于自愈性疾病,一般一周就可痊愈。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面,主要为对症治疗,如手足口处的皮疹或者疱疹、发烧和电解质紊乱的治疗。 小孩只要出疹,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手足口病一般性的皮疹无须处理,如果是疱疹破溃继发感染时,可以局部使用消炎药。口腔的疱疹可以用淡盐水漱口,或者用棉签撰点淡盐水给小孩轻擦,也可以喷一点喉风散,多喝水。

虽然手足口病约90%的病例都是普通病例,但家长还是要注意观察小孩的精神状态和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1、普通病例治疗 (1)加强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3)病因治疗:选用利巴韦林等。 2、重症病例治疗 (1)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例: ① 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地西泮、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 ② 控制颅高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脱水,剂量每次0.5-1.0g/kg,Q4h-Q8h,根据病情调整给药时间和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塞米; ③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次1g/kg*2次或每次2g/kg*1次; ④ 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1-2mg/(kg·d),分1-2次静脉滴注。重症病例可以短期大剂量冲剂疗法:甲泼尼龙15-30mg/(kg·d),3天后减量为小剂量; ⑤ 呼吸衰竭者进行机械通气,加强呼吸管理。

(2)合并呼吸、循环系统受累的病例: ①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② 建立静脉通路,检测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样饱和度; ③ 呼吸衰竭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根据血气分析随时调整呼吸参数; ④ 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丙种球蛋白。 手足口病吃什么药 中医讲究辨证治疗手足口病,对急性期出现低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 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

对出现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 在疾病康复期,对于口干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参麦冬汤方剂里,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 如果孩子口腔出现疱疹,则可采用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 手足疱疹严重者,可用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疱疹患处。

更多精彩,请看趣味组图: 宝宝手足口病的真相 宝宝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1、临床分期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肠道病毒71型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肠道病毒71型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

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2、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甄别确认第2期、第3期。

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1)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外周血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可疑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例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病例甄别的关键是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并及时记录。 3、治疗要点 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病例从第2期发展到第3期多在1天以内,偶尔在2天或以上。

从第3期发展到第4期有时仅为数小时。因此,应当根据临床各期不同病理�。

手足口病怎么治疗最快

随着小孩年龄的不断增长,难免会出现各种疾病,作为父母心疼理所当然,求医问药已变成首当其冲之事。因此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找到医治的方法变得非常的重要,由于这关及到小孩病情的恶化与否。

就拿小孩得了手足口病来说,如果是第一次患过的小孩,作为父母肯定非常着急。

那么, 手足口病怎么治疗最快? 手足口病怎么治疗最快 1.一般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2.合并治疗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3)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5)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3.抗病毒药物 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们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儿童容易出现的传染病,那就是手足口 手足口病如何护理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7.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8.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手足口病是每年5-6月份最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数都是因为个人卫生没有注意好所引起的。一般手足口病都需要隔离治疗,同时要做好护理帮助疾病尽快恢复。

那么 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好呢? 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通常治疗。

有以下几点: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注意口腔护理,适当退热,给予抗病毒治疗如板蓝根,清开灵,蒲地蓝等,口服希克劳,孚美等预防感染,多喝水。 手足口病的护理 一、消毒隔离 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

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

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二、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平方米的房间2ml计算,加入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于空气中。

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三、休息及饮食 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故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四、口腔护理 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五、皮疹的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

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六、发热的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七、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儿童疾病,通常在发病之后的一周之内具有最强的传染性。随时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护理、预防以及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那么,什么是 手足口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 手足口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1、普通病例治疗 (1)加强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及相应处理。 (3)病因治疗:选用利巴韦林等。 2、重症病例治疗 (1)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例: ① 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地西泮、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 ② 控制颅高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脱水,剂量每次0.5-1.0g/kg,Q4h-Q8h,根据病情调整给药时间和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塞米; ③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次1g/kg*2次或每次2g/kg*1次; ④ 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1-2mg/(kg·d),分1-2次静脉滴注。重症病例可以短期大剂量冲剂疗法:甲泼尼龙15-30mg/(kg·d),3天后减量为小剂量; ⑤ 呼吸衰竭者进行机械通气,加强呼吸管理。

(2)合并呼吸、循环系统受累的病例: ①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② 建立静脉通路,检测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样饱和度; ③ 呼吸衰竭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根据血气分析随时调整呼吸参数; ④ 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丙种球蛋白。 手足口病的注意事项 小儿手足口的高发期在每年四月份到六七月份,主要发病群体是婴幼儿。其实不只是婴幼儿,所有年龄段都对手足口病没有免疫性,因此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可能感染这个病毒,只是成人因抵抗力强,相对来说不容易感染或感染了病毒也可能不发病,但儿童,尤其是比较弱的婴幼儿,免疫力比较低下,就更容易发病。

很多时候,孩子一得手足口病,家长就急得不行,看着孩子发烧发热觉得特别心疼,但其实家长无需太紧张,因为手足口病绝大部分都是轻症。但仍有极少部分孩子会出现一些重症,所以一旦出现小儿手足口症状,家长需要做的有以下几点: 1、一定要去医院就诊,让医生判断病情,并根据不同情况做一些基本的检查,给予药物的处理。 2、要居家隔离,小儿手足口轻症可以居家隔离,重症需要在有一定隔离条件的专科医院隔离。

3、让孩子多喝水,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 4、家长要懂得怎样观察孩子病情的变化,需注意孩子是否有出现重症的症状。 注意: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持续或反复的高热难退;或者孩子精神状态不好,疲倦,烦躁;而且还出现频繁的呕吐,或惊跳、手足颤动等这些症状,则有可能是重症,家长应该立即将孩子送往医院就医。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对孩子的身心会产生很大的伤害,所以妈妈们需要做好预防手足口病的工作。下面我带你了解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1、手足口病的日常护理 1.1、宝宝患病后应留在家中,直到热退、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

一般需隔离2周。

1.2、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1.3、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1.4、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

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 1.5、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1.6、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2、手足口病的药物治疗 2.1、中药解毒口腔消毒。正所谓并从口入,患上这个小儿手足口病很可能就是孩子不知道把一些病毒也吃下去了,这个治疗除了吃一些解毒性的中药以外,还需要进食前后用温水漱口,这样才能保证避免病菌的再次入侵,对治疗手足口病也有帮助。 2.2、服用抗病毒药物。小儿的手足口病,是一种湿温性的病毒传染病,所以治疗可以从抗病毒开始,服用一些含有维生素B以及C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效果很好。

2.3、升免疫力。当小儿患上了手足口病后,要尽量地想办法来提升孩子的免疫力,这样才能抵抗病毒,避免继续扩展,同时也需要采用一些转移因子药物来治愈存在体内的手足口病疱疹。 3、手足口病的饮食治疗 3.1、红萝卜1条,白茅根15克,竹蔗1节,生薏仁15克,每日1剂、煎水代茶。 功效:红萝卜健脾和胃、清热解毒、透疹、降气止咳;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竹蔗清热泻火、解烦;薏仁健脾利湿。

此方剂具有补肺健脾、清热化湿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儿急疹、流感的易感人群。 3.2、灯芯草5扎,蝉蜕3g,木棉花1朵,鸡骨草10g,瘦猪肉50g,煲汤饮用。 功效:灯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痛;木棉花清热、去湿、解暑、利尿;鸡骨草清热解毒。此方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毒的功效。

3.3、生米仁10克,扁豆10克,绿豆10克,共同煮粥食用。 功效:生米仁清利湿热;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绿豆清热解毒。此粥具有健脾、祛湿、清热的功效。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与绝大多数传染病类似,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饮食传播 手足口病的致病原因是肠道内的病毒,所以饮食传播是主要的扩散方式之一。被污染的水、不卫生或变质过期的食物都有可能将细菌不断扩散,引起宝宝感染。 2、飞沫传播 患儿的飞沫中可能带有病毒和咽喉的一些分泌物,几个小宝宝靠在一起说话时,病毒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就传播开来了。

3、接触传播 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餐具、毛巾、被子、内衣等等都有可能沾染上细菌,健康的小宝宝接触到这些东西可能会让细菌有机可乘,还有宝宝过于密集的地方病毒传播得比较快,比如说幼儿园、培训班等等,老师和家长要格外注意。 手足口病该如何预防 1、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3、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4、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5、该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6、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上一篇:怎么增强免疫力。

下一篇:怎样取消爱奇艺会员自动续费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