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类以天地自然为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和发展了人类文明。目前,人类社会正日益形成这样的普遍共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中国古代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仁民爱物”,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中国古代贤哲的思想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基础,也是我们当今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生生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生命之根,是中华文明发展之源。 古代贤哲的生态文明观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关系,是相互保护的。这一朴素的生态自然观与十九大生态文明观是一脉相承的,对我们不无启示。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这样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一个报复。”
曾几何时,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化,我们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嬗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破坏,出现森林衰减、土地沙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生态问题和水、土、空气遭到污染等环境问题。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和政府及时改变发展理念,明确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要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之路。这一决策遏止了生态的恶化,自然资源逐渐得到修复。
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乎国家强盛,所以每一个同胞都要积极响应。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学生应该怎么做2000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如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人类自诞生起就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化使这一联系千百倍地拓展和深化。西方现代化模式下,资本对利润无止境追逐,导致对自然无节制索取,在创造了极为丰裕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环境创伤。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以极其惨烈的代价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中国式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推进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推进绿色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二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全面提升,推进清洁生产产业,开发拓展清洁能源产业。三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做好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继续推进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优化能源系统结构。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一,是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要以重点区域为突破口,实现以点带面治理;要严格依法办事,提高防治能力。
? 二,是加快水污染防治。严格环境准入制度;落实污染减排制度;完善排水排污许可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全面推进河长制度。
? 三,是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要打牢工作基础,推动形成依法治土、科学治土格局;要强化风险管控,坚决守住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底线;要突出问题导向,严控增量、管好存量,实现闭环管理;要切断污染来源,推进工业、农业、生活源全防全控;要明晰各方责任,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共治体系。在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三大战役”的同时,要针对农业农村污染相对严重的问题,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对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的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建设美丽乡村。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构建稳固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工程,扩大新一轮退耕、退牧、还林还草规模,集中连片建设森林。四是健全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制度。要用养结合、综合治理,探索耕地草原河湖森林休养生息的长效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草原河湖资源保护的格局。五是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谁受益、谁补偿”,重点在于促进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的良性互动;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要求,一定要做好空间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这篇文章,必须适度创新,加大对现行空间规划的集成力度,开展国土规划,将“开发、保护、整治”三项主要内容融为一体。明确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任务和部署,展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最佳图景,统筹国土开发、保护和整治活动,协调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匹配,引领各项空间管控的制度、政策和措施,最终实现互为因果、互为支撑、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国土空间活动在规划中统筹协调、融为一体,落实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
总结:1、保护动植物是我们爱护大自然的一个重要因素。大自然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于动物,它们是可爱的。我们不可以去屠杀它,要去爱护他。
2、要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我们必须做到不污染环境。由于人类的破坏,现在的环境导致了许多物种灭绝了。
3、多去参加一些植树造林的活动。因为人类的乱砍滥伐,现在的环境越来越糟糕。
4、可以去做一些关于保护自然的演讲,多到人群中宣传,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上一篇:奶嘴型号与月龄对照表
下一篇:人口分布详细资料大全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