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天安门介绍?北京天安门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天安门介绍?北京天安门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最佳回答2022-12-22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介绍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

天安门介绍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  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7米。

天安城门描述有哪些?

天安城门描述有:
1.天安门城楼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有正脊一条,正脊的两端有一对华丽的龙型琉璃装饰物,称为龙吻(又称大吻或正吻),另有垂脊8条,在垂脊顶端各有一条龙吻,故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在8条垂脊上各有十个栩栩如生的仙人走兽,最前面的是“骑鸡仙人”,之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犬、斗牛等九种形态各异的走兽。

斗拱为我国传统木构架体系中独有,是斗形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梁枋又分额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额枋,上面彩画和金龙图案,柱子之间的构件叫檐枋,会有金龙和玺图案。
3.天安门城楼大殿内有60根直径为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分重力。正面的36扇门窗为中国传统的菱花格式,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在殿厅堂纵横交错的梁枋上绘的是金龙和玺彩绘。

17盏古雅的大型宫灯,最大的那盏称为主灯,有8个面,全高6米,直径2.8米,重约450公斤;其余16盏为6个面的辅灯,每个高6米,直径2.2米,重约350公斤。每盏灯上的角各有一盏伞形小灯。
4.红墙、黄瓦、青砖、屋檐、角楼、雕梁、画壁、云龙、翔凤、狮子、华表、金水桥、护城河,这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元素:无需太多词汇,沧桑岁月的年轮,民族智慧的印迹,都烙印在天安门这世无其匹的广场之上。


5.天安门前的华表,最初建立于明永乐年间,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华表上端是个承露盘,蹲着一只石犼瑞兽,两块突出的石板有祥云浮雕,柱身有蟠龙流云纹。在神话传说之中,犼是一种神兽,它密切注视着皇帝的行踪,并且进行劝诫,其立于华表顶端象征着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因为传说它偶尔会向着天空吼一声,所以又称朝天吼。天安门后的一对华表上的石犼朝北,寓意帝王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时常出宫看看,被称作“望君出”,天安门后那对石犼朝南,寓意帝王不要久出不归,称作“望君归”。

历经数千年岁月,后来的华表早就失去了原本最初的作用,而成为了古代皇家威严,还有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也算是一种宫殿建筑的装饰附属。

北京天安门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旅游游客到这里参观、游览,天安门广场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北京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穿过端门,直通皇宫正门的午门。御道两侧,按左宗庙、右社稷的传统建制排建。御道两侧增筑红墙,一直延伸到天安门外,与两道干步廊相连,成为一个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广场外围,左为文官官署,右为武官官署,充分显示了中央集权的浩浩声势。

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大楼,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红菱花门扉,60根通天圆柱,贴金的“双龙合玺”彩锦,团龙图案的天花藻井,由一个450公斤八角宫灯和16个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宫灯组成的众星捧月图案,使整个大殿庄严雄伟,金碧辉煌。

门前开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飞架起七座精美的汉白玉桥,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桥南东西两侧,各有白玉石华表矗立,云绕龙盘,极富气势。面前是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庶民百姓不得入内,探头一看,即犯“私窥宫门”的重罪,格杀无赦。

明清五百年间,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诏、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对老百姓来说,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区。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宫廷广场两侧紧闭的大门自然而倒,东西长安街变成交通畅行的要道。自此以后,炳彪中国革命史册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此为舞台,威武雄壮地在这里演出。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天安门成了伟大祖国的象征,新扩建的北京天安门广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壮丽的人民广场。北京天安门是人间的琼楼玉宇,集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级制的形象体现: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只许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品级桥”;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桥”。自1987年11月开始,北京天安门正式对中外旅游者开放。

在此之前,极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这样可以接近天安门,尽情瞻仰她的丰美雄姿,和像当年国家领导人一样,自由自在地扶栏远眺广场壮阔的全景。因而,自开放后,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旅游者竞相登楼畅游。北京天安门广场旅游景点: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有50万平方米。广场西面是人民大会堂,这里是全国人大的办公地点。

东面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纪念碑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遗体安放于此,人们可以入内瞻仰。每逢节假日来自全国各地来北京的旅游者聚集在这里观光游览。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旅游游客到这里参观、游览,天安门广场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

天安门简介一百字以内

天安门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原是明、清两朝正门,明永乐十八年建成,清顺治八年改建为如今样式,更名为天安门。拓展资料:天安门历史沿革元朝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诏令以燕京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

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明朝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燕王朱棣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就位后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征召全国各地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重建北京城。其时,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蒯祥奉命设计建造皇宫,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承天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为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因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命名承天门。

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明天顺元年(1456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焚毁。

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并领衔重建了承天门。此次重建后的承天门,只是由原来的东西宽5间、南北进深3间,扩大为宽9间、进深5间,形制上由原来的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承天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是当时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一座门楼。

本次重修,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再次被毁。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门。清朝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康熙年间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轰天安门。建国以后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一致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当时的北平市政府动员全市人民对市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诞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7]毛泽东率领党、政、军和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的负责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北京市第四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较全面地修缮天安门城楼。这是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近260年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工程。

1956年,对城楼东北翼角及劈裂、脱样的角梁进行了翻修,接长了城台栏杆扶手。为确保天安门的绝对安全,1957年8月至9月,有关部门在对天安门城楼进行防雷工程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在顶部安装了避雷设施。1966年4月,邢台地震发生地震后,政府组织力量对城楼内的五架梁、西山花踏脚木、草架柱进行了加固,将部分倾斜的梁柱等构件进行了拉结,并增加了铁箍。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为彻底解决天安门城楼几百年来积存下的种种问题和不安全隐患,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决定将旧城楼拆除,按原规模和建筑形制重建天安门城楼。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实际通高34.7米,比以前高了83厘米。此次重建将原勾头滴水瓦头的龙纹改为葵花纹,将原大点金旋子彩画改为金龙和玺彩画,枋心绘西番莲,且将大木改造。

1980年,又一次大修,按9度抗震能力设计施工。1984年,有关技术部门对城楼防雷设施进行了重点检查和遥测,增加了防雷引下线。1988年,城楼开始对公众开放。1991年,天安门城楼上装置了238组立面泛光照明设备。

1992年,为迎接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又在城楼上安装了14道光芒四射灯。199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对天安门及两侧红宫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粉刷,新式大红灯笼取代了旧灯笼,更换了城楼地毯和大厅内壁画,厅内的红漆木柱、菱花格窗也全部进行了油饰。2009年,天安门城楼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开修缮。

此次天安门城楼修缮工程将主要以对梁柱、屋顶等部位的重新粉刷和彩绘为主。2011年国庆节前,天安门进行每年例行围挡施工,通过施工,工人还将检查天安门城楼主体部分是否有开裂、漏水等情况,然后进行修补。此外,还将对天安门城楼、东西红墙等进行外墙粉刷。2012年,为迎接国庆节和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天安门城楼红墙将被重新粉刷。

2013年5月2日至6月6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对天安门城楼实施“琉璃瓦屋面除草、清垄维护保养工程”施工。院内地面将进行铺装改造,解决地面防滑和破损问题。2018年6月12日,从天安门地区管委会获悉,天安门城楼及城台修缮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将于2018年6月15日正式开工。

预计2019年4月底恢复对外开放,5月底全部完工。参考资料:天安门 (北京故宫城门、中国国�。

天安门城楼的介绍

天安门城楼,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天安门城楼为木结构建筑,大殿飞檐下令人眼花缭乱而又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

梁枋又分额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额枋,上面彩画和金龙图案,柱子之间的构件叫檐枋,绘有金龙和玺图案。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门窗。

城搂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红漆巨柱排列整齐,柱顶上有藻井与梁枋,绘着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地面铺的全是金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

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螭吻、仙人、走兽;下层是高13米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唯有皇帝可以进出。

城楼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专为皇帝而设;御路桥两旁有宗室亲王过往的“王公桥”;王公桥左右的“品级桥”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员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员和兵弁、夫役只能走“公生桥”。公生桥架在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中山公园)门前。

天安门城楼大殿内有60根直径为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分重力。正面的36扇门窗为中国传统的菱花格式,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在殿厅堂纵横交错的梁枋上绘的是金龙和玺彩绘;17盏古雅的大型宫灯,最大的那盏称为主灯,有8个面,全高6米,直径2.8米,重约450公斤;其余16盏为6个面的辅灯,每个高6米,直径2.2米,重约350公斤。每盏灯上的角各有一盏伞形小灯。天安门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巨大的毛泽东主席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天安门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最初叫“承天门”,寓意奉天承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天安门高33.7米,下面的城台建在1.59米的须弥座上。城台共高14.6米。

城台是重檐歇山顶城楼,宽9楹,进深5间。
9.5二数象征至尊。城楼上60根巨柱高耸,金砖铺地,南北两面菱花格扇门,天花门拱和梁枋上绘满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和金龙彩绘,城楼正面有五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仅供皇上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上颁诏之地。遇有新皇登基,大婚,祭天祭地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上父母进宫才会启用,另外皇上御驾亲征或大将出征,都要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以求马到成功,凯旋归来。城楼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专为皇帝而设;“御路桥”两侧有宗室亲王过往的“王公桥”;“王公桥”左右的“品级桥”是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员和兵仡,夫役只能走“公生桥”。

公生桥架在太庙也就是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门前。解放后共经历过四次修缮。

关于天安门的介绍

元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部)。公元1264年元世祖诏令以燕京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

元大都放弃了金代以前的都城旧址(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莲花池以东一带),使北京城搬了一次家。这是一个很规整的城市,略呈长方形的大都城,南墙位置在今长安街南侧,北墙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的北三环路附近。现在那里还存有断断续续的土丘,被称为土城子,就是元大都最早的北城墙。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

大城周长60华里,有11个门。南面三门:正中为丽正门(今正阳门),东为文明门,西为顺承门;东面自南而北是齐化门、崇仁门、光熙门;西边自南而北依次是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北面只有两座城门,东为安贞门、西为德胜门。皇城的南门叫灵星门,在今午门一带。

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T”形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天安门。元大都城墙四隅均有角楼,城外设有墩台,城内宫殿在前,坊市在后,50个街坊星罗棋布。当时,有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来到中国,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景色优美的花圃后,大为赞叹道:“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她了。

”他后来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因有大都城的记述,而使这座古城得以传播,名扬世界。元朝虽未建造天安门,但它另择新址的建筑格局以及元故宫、宫廷广场的定位,却使明代始建天安门具有了可行性。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

“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实际上,北京新建的宫殿比南京的更加壮丽。它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内城基本亡取元大都旧址,明初北墙向南移五里,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后又将南城墙向前推移到今正阳门一线。

内城有九门,正南为正阳门(即元代丽正门);皇城在内城中央,共有六门:东有东安,西为西安,北为北安,广场南侧为大明门,承天门左为长安左门,右为长安右门。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共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由于南城墙向南拓展,皇城与紫禁城也依次南移,皇城南移到今天所见的位置即长安街北侧。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天安门),承天门内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门。

宫城南移到现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门由元代的灵星门改称午门。在营建紫禁城的同时,又利用午门前方的中心御道左 右两侧,按“左祖右社”规制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两组严 格对称的建筑群。此外,在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前开辟一个“T”字形的宫廷广场,广场东、西、南三面都修筑了宫墙,使广场封闭起来,并在东、西两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开一门即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正南方的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

承天门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

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

清/顷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原高为33.87米)。从天安门这座古老建筑500多年的历史轨迹中可知,天安门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是目睹封建王朝兴衰更迭的历史见证人。

继续浏览:

上一篇:日语介绍?日语自我介绍怎么说

下一篇:又骚又欠打的LOL名字?lol骚气的名字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