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是如何产生的?下雨天会打雷
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是正极,有的是负极。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瞬间被加热膨胀的空气会推挤周围的空气,引发出强烈的爆炸式震动,这就是雷声。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
雷声是怎么形成的?
在闪电发生后0.1—0.3秒,冲击波就演变成声波,这就是我们听见的雷声。伴随闪电而来的,是隆隆的雷声。
像爆炸一样迅猛有力的雷声,叫做“炸雷”;还有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雷,有点儿象推磨时发出的声响,叫“拉磨雷”。所谓的炸雷,一般是云层对地电离瞬间所发出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观测者在见到闪电之后,几乎马上就听到雷声;有时甚至在闪电同时即听见雷声。因为其能量很大,它所产生的爆炸波速度很快,所以听起来犹如爆炸一般。下雨天会打雷,雷是如何产生的?
下雨天会打雷,雷是如何产生的?在下雨天时经常会伴随着打雷发出的雷声,而雷声其实是一种放电现象,是大气在运动的过程当中,由于剧烈摩擦产生的。同时在打的雷时候会伴有闪电和雷鸣,往往发生闪电的云主要被称之为是雷雨云,其他跟闪电有关系的还有层积云、积云和积雨云等。
并且它们同时分别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在这样两极分布的情形下会形成一个电位差。待这种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以此出现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闪电,并且在发生时一般都会伴随着强烈的阵风和暴雨等自然现象。而在这一类情况之下,又由于带有电荷的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触时,会产生激烈的放电现象,所以会在放电的地方长常常会出现非常明显的轰鸣声,这也就是大家平时听到的雷鸣,被我们称为是“打雷”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遵从这一原理,在许多高层建筑上还有设有避雷针,可以使得高处的物体不轻易受雷击的损害。知道了以上原因,从而也可以分析知道冬天一般不会打雷的原因了,主要是它不具备打雷的条件,首先一点,冬季很少有上升的气流,所以云层中无法产生电荷,不能形成具有电荷差的电流。其次是冬天的空气湿度不高,缺少水分的情况下也达不到生成打雷的一系列条件,这也是在炎热天气中容易比寒冷天气出现打雷这一自然现象的原因。
雷声是怎么来的?
闪电通路中的空气突然剧烈增热,使它的温度高达15000—20000℃,因而造成空气急剧膨胀,通道附近的气压可增至一百个大气压以上。紧接着,又发生迅速冷却,空气很快收缩,压力减低。
冲击波以5000米/秒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它的能量很快衰减,而波长则逐渐增长。在闪电发生后0.1—0.3秒,冲击波就演变成声波,这就是我们听见的雷声。扩展资料如果云中闪电时,雷声在云里面多次反射,在爆炸波分解时,又产生许多频率不同的声波,它们互相干扰,使人们听起来感到声音沉闷,这就是我们听到的闷雷。一般说来,闷雷的响度比炸雷来得小,也没有炸雷那么吓人。拉磨雷是长时间的闷雷。雷声拖长的原因主要是声波在云内的多次反射以及远近高低不同的多次闪电所产生的效果。此外声波遇到山峰、建筑物或地面时,也产生反射。
有的声波要经过多次反射。这多次反射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先后传入我们的耳朵。这时,我们听起来,就觉得雷声沉闷而悠长,有如拉磨之感。
雷声是怎么产生的 雷声产生过程
1.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是正极,有的是负极。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
2.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
打雷是怎样形成的?
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一般要具有两个条件,充足的水汽和剧烈的对流运动。
但有时冬季气温偏高就形成了雷雨云,产生了雷电,并出现雨雪天气。对流特别强盛,还可形成冰雹,这就会产生所谓“冬打雷”的天气现象。了解了这些原因,“冬打雷”就不奇怪了。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