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是谁平定的?清初的三藩之乱是怎么平定的
三藩之乱是吴世璠平定的。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1681年,“三藩之乱”终于结束,中国内地终于安定。此后的百年时间里,内地再无大规模的战争,“康乾盛世”就此出现,康熙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黄金时期。在吴三桂起兵后,三藩一度占据内地半壁江山,几乎是天下群雄响应,就连蒙古部落都出现了反叛现象,对清朝的统治一度造成巨大的威胁。

“三藩”垄断地方财政,搜括民财,聚敛财富,但是却贪婪地向朝廷索要粮饷,给朝廷造成了巨大的负担。1660年,“三藩”一共需要朝廷调配2000万两白银,而当时全国的军饷不过是1700万两,因此有“天下财赋,半耗于藩”的说法。
谁平定了“三藩之乱”?
康熙帝玄烨决定用武力平叛,命在清廷供职的比利时国在华传教的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公元1623~1688年),组织工匠制造各型红衣炮,运往前线,至康熙十七年三月,“三藩之乱”被平定。康熙朝廷于平定“三藩”之后,又为收复雅克萨预作准备。
清初的三藩之乱是怎么平定的?三位藩王结局如何?
清初的三藩之乱,是康熙一次拨正皇室权力的重要行动,集中大清兵力也还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平定了三藩。三位藩王的下场也比较悲惨,吴三桂和大清对抗了八年最终积郁含恨而终;尚可喜自杀未死,最后病逝;耿精忠被康熙下令诛杀。
毕竟以一藩之力,和大清的大军相比,打持久战肯定是支持不了的。吴三桂打到最后,在已然已经是失败的局面,仍然不肯低头,执意在衡州称帝,但是这个帝并没有达到称帝的规模,吴三桂也知道这个帝位也并不被历史和世人所承认,所以称帝后不久,就含恨而死。康熙在三藩之乱最初,为了间离三藩,采用的战略是,对吴三桂直接硬对硬开打,对耿精忠是先劝降示好。撤去耿精忠的爵位,但是劝耿精忠归降大清,让耿精忠和吴三桂保持距离。耿精忠并不接受康熙的规劝,而是也执意造反,但可惜,因为三藩之间早有矛盾,所以相互不合作一起对抗大清,而是各自为营,所以耿精忠根本没有能力可以抵抗大清的攻打。耿精忠在败于大清时,最后表示投降,但是因为耿精忠最初的投降反悔,所以当再投归降时,并没有得到机会,而是被康熙下令诛杀。而另一位藩王尚可喜,本是第一个主动在三藩之乱时就投降大清的。也就是因为尚可喜坚持不造反,才没有造成三藩联手对抗大清的局面,为大清平定三藩减轻了很多困难。但可惜最后被自己的儿子尚之信给连累了。
尚之信不赞同投降,而是想造反,逼得尚可喜想用自尽来威胁儿子,虽然被左右发现救下,但是最终也因儿子的造反,而落的晚景凄凉,最后抑郁而终。
康熙皇帝是怎样平定三番的
康熙皇帝趁叛军群龙无首发起进攻一举平定三番。1679年(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
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攻陷。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扩展资料:在三藩之乱开始初期,清朝廷只是调集了7万军队。
这些军队,包括满洲八旗、科尔沁、察哈尔等地的兵马。因为当时的清廷还不知道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因此对于吴三桂的叛乱并没有太大的重视,最终导致了三藩之乱前期的失败。清廷不知道,吴三桂在长沙、萍乡等地这些地方,就有7.3万军队。
吴三桂手下的将领王屏藩进攻丙北的汉军就有2万人以上,足见吴三桂兵力的可怕。不止如此,当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叛清朝以后,吴三桂的实力就更加的强大。吴三桂只是三藩中的一番,实际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万。
三藩之二的耿精忠手下有15万军队,包括程风手下7万和郭应辅手下的8万人;尚之信手下也有10万人以上。因此,三藩之乱三藩兵力已经达到了35万以上。清政府在战争初期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虽然清政府当时在全国有四十五万军队,但是由于中国太大,再除去保护京城的11万人,能作战的部队也只有30万左右。
这三十万,分散在全国各地。实际参加叛乱的清军,只有15万左右。这样悬殊的兵力对比,清军却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是怎样的?
首先,命先锋都统硕岱率清军兼程前往荆州,进驻常德以遏叛军。康熙又在山东兖州、山西太原建立军事基地,集结兵力、秣马以待。
康熙十三年(1647)二月二十七日,颁布诏书,声讨吴三桂背恩反叛罪行,宣布削其亲王爵位,表示武力平叛的决心。四月十三日。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孙吴世霖处绞,以打击吴三桂。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命安南将军额附华善守京口(今江苏丹徒),定南将军希尔根赴江西,杨威将军阿密达镇江宁(今南京),平南将军都统赖塔去杭州,平寇将军根特巴鲁援广东,镇东将军喇哈达驻江南以保护东南财赋重地。细致而周密的举措,避免了吴、耿会师江西危局的出现。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康熙采纳华善的建议,提高绿营兵的地位,授甘肃提督张勇为“靖逆将军”,委以收复王辅臣,总督不得节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最后王辅臣投降,西北局势趋于稳定,为平定三藩之乱提供了保证。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康熙派人传谕耿精忠,如能革心投诚则视之如初。
时郑经乘机返回大陆,占据耿精忠后方,康熙采取远交近攻策略,默许郑经行为。到这年六月,耿、郑矛盾尖锐起来。在强大的政治和军事的攻势下,十月初四,耿精忠率文武官员出城相迎。
康熙命耿精忠仍留靖南王爵,率部随大军征剿郑经,将郑经赶出泉州。福建、浙江相继平定。到康熙十六年五月,陕西、福建、广东相继平定,康熙开始了对吴三桂的围攻。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下令清军分三路进军吴三桂的老巢云南,向叛军发起总攻。不久清军攻入云南,将叛军的老巢昆明包围得水泄不通,守军大都投降。康熙二十年(1681),历时八年、祸及大半个中国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了。
平定“三藩”叛乱是怎么回事?
清王朝入主中原,降清汉官起了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没。其中功劳最为显赫的有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都晋封为王,分别镇守东南和西南地区。
他们各拥重兵,掌握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犹似三个封建割据的独立政权。三藩之中,以吴三桂的势力最大。吴三桂原为明朝辽东总兵,驻守宁远。当李自成大顺军逼近北京时,崇祯皇帝命他带兵入卫首都。吴三桂率兵入山海关,到达丰润的时候,李自成军已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他立即回到山海关,骑墙观望局势的变化。这时在北京的李自成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他的爱妾陈园园扣为人质,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得悉陈园园被李自成手下将领刘宗敏掠走,大怒,派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送信到清军驻地,向多尔衮乞师援助。
正在挥师东进的多尔衮,见到吴三桂乞师助战的信正中心怀,立即回信,以“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为诱饵,引他率众来归。双方一拍即合,多尔衮日夜兼程向山海关进发。李自成得吴三桂拒降后,亲自率二十万大军与吴三桂战于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
经过四天的急行军,清兵至山海关外,吴三桂出关迎接。多尔衮命吴三桂再次入关与李自成接仗。酣战时刮起一阵大风,沙土弥漫,咫尺间不能辨见。
多尔衮命阿济格、多铎率二万轻骑从吴三桂阵营的右侧突然杀出,大顺军措手不及,死伤甚众。李自成发现阵形突变,知道清兵出击,立即下令退兵,撤回北京。多尔衮当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追击李自成军。李自成弃北京退走山西,吴三桂也返回北京。
清军入北京城以后,取代了明王朝的统治政权。清朝定都北京不久,命阿济格为大将军,西征李自成农民军,吴三桂也随清军出征。李自成在清军追击之下,且战且败,于顺治二年死于湖北九宫山。顺治三年至顺治十六年的十余年间,吴三桂与南下清军一同镇压农民起义军余部,为清朝统一了西南地区。
顺治十六年正月,南明永历政权的桂王朱由榔逃奔云南。二月,吴三桂与清军攻克云南城(今昆明),桂王流亡缅甸。康熙元年,吴三桂将朱由榔从缅甸捉回,在云南绞死。清廷认为,吴三桂以开关迎师,后来追击李自成置他于死地,又扫平西南农民军余部;置桂王朱由榔于死地,明朝残余势力被完全扑灭,为清朝所建立的功劳冠于其他明朝降将,故封平西王,留镇云南。
吴三桂拥有七万军队,进驻云南以后,占据五华山桂王故宫为藩府,又大兴土木,增华崇丽,与王宫无异。吴三桂控制云贵、湖广地区,招揽人才,树立党羽,凡知县以上的各级官员和军队将领,都由他的旧部担任,清朝的吏、兵二部,不得掣肘,他的财政情况,户部也不得查核。吴三桂甚至还可以向全国选派官吏,称为“西选”。
西选之官几满天下。吴三桂藉没明朝黔国公沐氏的庄田占作藩庄,又广立关卡,征收榷税;垄断盐井、铜矿,造兵器、铸钱币。他用这些财富招兵买马,扩充军队。
在吴三桂控制下的云南地区,俨然像一个脱离清王朝的独立王国。康熙帝对三藩势力的膨胀,予以密切的关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向朝廷上奏疏,要求归老辽东,并请求所属部下也移驻辽东,儿子尚之信袭他的王爵。康熙帝把尚可喜的奏疏视为契机,批准了他的请求。
吴三桂知道后,也假惺惺地上疏,请求“移藩”锦州,以试探朝旨。康熙帝立即把他的“移藩”奏疏命群臣集议。多数大臣认为,吴三桂的奏疏非出由衷,如果同意“移藩”,必然导致动乱,因而不赞成“移藩”。
而尚书米思翰和大臣明珠认为,吴三桂不宜久镇,以“移藩”为宜。康熙帝经过慎重思考之后,向诸大臣宣布说:“吴三桂蓄异志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尤可制也”,断然发出撤藩令。九月,康熙帝移藩令到达云南,吴三桂狗急跳墙,十一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周王,天下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以白旗为帜,公开起兵反清。同时,致书尚可喜、耿精忠以及各地党羽,要他们也举反清旗号,参加武装叛乱的行列。
吴三桂突然反叛,清军措手不及,各路战场均处劣势。叛军迅速占领广西、福建、广东、云贵、湖南、四川、陕西诸多地区,战火烧遍半个中国。叛军所到之处,抢掠金库、粮库,屠杀人民,广大民众又一次遭受战争的苦难。
吴三桂企图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但是,吴三桂的这个号召,并不得。
康熙在位时朝廷不稳定,他怎么平的三藩?
通过主打吴三桂,安抚其他藩王的方式,用了8年时间。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
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明郑等地都有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响应。此后,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反叛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军事上仅以湖南为进攻的重点,同时能够充分信任汉将,这样就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
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 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扩展资料: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七月,吴三桂假装请旨撤藩,康熙帝同意。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提出反清复明,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
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康熙帝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
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安亲王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
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未几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
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
平定三藩之乱是怎么回事
平定三藩之乱,是指在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由于康熙帝禁止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继承其爵位,引起吴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的警惕,是年十一月吴三桂率先发难于云南昆明,联结其它二藩,依托云贵、两广、福建以及陕西等地,发动叛乱。康熙帝坚持以攻打首犯吴三桂为主,辅以诱导劝降和敕免罪行的方法,对其它各叛军进行瓦解。
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攻占昆明城。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被平定。“三藩之乱”得以平定的原因:①主观原因:②客观原因:
1.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3.康熙能够以史为鉴,认真吸纳历史的经验教训,首先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被撤藩的藩王的待遇安排等等,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康熙平定三藩作的一首七律是什么
滇平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明末的胡广填四川疑问
顺治五年满清都还没占领四川,满清和南明政权还在争夺四川。直到顺治十六年满清才算占领四川,后来三藩之乱吴三桂又攻占四川,三藩之乱平定之后,四川大的战乱才算结束了。
经过这次浩劫之后,清初统计人口,情况严重到令人吃惊,全川仅有五六十万人,甚至有的县仅有两三百个人。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