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获得过诺贝尔奖吗?鲁迅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吗
鲁迅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鲁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高水平的奖项,在没有实力竞争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名实不符,不利于文学扎扎实实的发展,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鲁迅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标尺,意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鲁迅有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没有。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
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扩展资料鲁迅先生的散文特色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
《朝花夕拾》侧重于世态人情的描画,既侧重于生机盎然的自然情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满含生趣的少年行动(如《社戏》)的真切忆述。又侧重于带着宽厚的亲情刻画活生生的人物、比如藤野先生、范爱农、“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作者没有生硬地用道德家的视角写他们,而是以情感带动团忆的笔。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长妈妈。在《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中。鲁迅尽量以客观的述说,不随意加以褒贬,在朴实的文字和故事中使读者深深地为长妈妈的善良、单纯、热诚、美丽的心灵所感动。相形之下,在《朝花夕拾》中、对旧日生活中枯燥、荒谬、愚妄的世相的不满,则显得并不突出。
旧日的美与爱.既可看作是鲁迅思想苦闷时的精神避难所,也可视为他“为现在抗争”的疲累身心的憩园。
鲁迅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吗
没有,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另一位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是老舍。
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
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鲁迅写这封信的时间正是中国新文学经过风风火火的10年之后,其时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当然包括鲁迅本人。但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尽管新文学在最初十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仍能看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对中国新文学的实绩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我们从鲁迅的这封信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其一,鲁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高水平的奖项,在没有实力竞争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名实不符,不利于文学扎扎实实的发展,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其二,鲁迅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标尺,意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其三,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保持一种平常心态。
鲁迅看到世界优秀作家极多,而诺贝尔文学奖不可能把每位作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僧多粥少,不必为此计较。我想,鲁迅先生60多年前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鲁迅先生有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没有,据说诺贝尔奖委员会当时确实有意给鲁迅颁奖的,不过鲁迅去世得早,没有赶上,还有第一例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的项目当初也是被承认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但是诺贝尔奖的惯例是授予个人,而当时国家认为这是整个工作团队的贡献,双方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同样没有获奖。
鲁迅得过诺贝尔奖吗
自五四以来直到八十找代末,中国文坛一直是很虚心的。鲁迅拒绝做诺贝尔奖候选人,他答复此事的那封存信的内容,从某个角度上讲,体现的是中国作家的虚心。
但至少从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看,它并不是一个纯创作奖。很多得奖者根本就没有文学作品,有些人根本不是因为创作的原因而得奖,像罗素、柏格森、是哲学家,丘吉尔,是政治家,困为他的回忆录,他们获奖的原因主要是文章写得好,是广义的散文家,文体家。而鲁迅,不谈其它,就谈作为文体家的鲁迅,就完全有理由得奖。 至少到两点,鲁迅是有条件的,一是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二是他的小品文、杂文。而且不是局限在杂文上,他的文体可以涵盖小说、散文、杂文、文体家的一面体现在他所有的创作中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对话 □叶兆言 余斌 话题:诺贝尔文学奖注定是尴尬的,注定让中国作家哭笑不得 人物:叶兆言(著名作家);余斌(张爱玲研究专家) 余:我们找个流行话题谈谈,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从表情上看,你似乎不喜欢这个话题。 叶:我经常被问到这个话题,它本来不是个问题,可是被问多了,就成了一个确实存在的伪问题了。
对了,你是研究张爱玲的专家,我记忆中,张爱玲好像从未提到过诺贝尔奖,这几个字跟她没有什么关系。 余:好像没有。不光是张爱玲,四九的以前,中国的一流作家当中,好像就商有人脑子里有诺贝尔奖这根弦,当然他们知道存在着这么个奖,但是没有什么人觉得这个奖和自己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把自己与这个奖挂起钩来。
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作家、中国文坛开始有了这根弦,也就是所谓“诺贝尔情结”的呢? 叶:过去谈论外国作家,不提诺贝尔奖,很少提到。 余:即使被谈论的作家得过诺贝尔奖,谈的人也不把得在当作是他创作的一个标志性,当作里程碑来议论,啊,这是一个得过诺贝尔奖的作家!——好像奖本身并不能给这个作家增添多少光彩。 叶:我有一个很深的印象,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对弱小民族作家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诺贝尔获奖者的重视。
鲁迅、茅盾、周作人,都非常强调介绍弱小民族文学。比如那时介绍瑞典的拉格洛孚,并不是因为她得了诺贝尔奖,可能对她获奖提都没提,当时介绍她,只是因为她是弱小民族作家,她反映的社会背景似乎与我们有关。我们特别注意像波兰、匈牙利、瑞典的这些东欧、北欧的文学,“红色三十年代”则推崇像埃林·比林,哈谢克,巴比塞、辛克莱,还不法国的纪德,这些都是当年的畅销作家,而介绍这些人时,都不强调他们得过诺贝尔奖。
介绍的人不渲染,甚至根本就不提出一点,不管是一般的读者还是特殊的读者——我是指作家也不以为意。话话头先放下下。你刚才说你去搞讲座或是座谈,诺贝尔奖问题是必提的,他们都怎么提? 叶:大都是这样,中国作家在二十世纪还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此有什么看法? 余:你有什么看法? 叶:没有看法。 余;是不是还问未得到奖是何原因? 叶:这倒问得不多,基本功都是问看法。
我恰恰没有什么“看法”,只好胡乱谈原因。 余:我在想象二三十年代的情形,像鲁迅茅盾等人常到学校演讲,沈从文后来就在学校里教书,肯定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提问。那时有无这样的情形,学生围着他们,追着问诺贝尔奖的问题?似乎当时的记载或后来的回忆中没见到过。 叶:肯定没有。
我记忆中的诺贝尔奖成为一种“痒”,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我印象很深,那时我已开始写小说了,浙江文艺还是浙江人民出版社出了一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小说选,这是一笔很好的买卖,那时候出没什么版权这说,任何一个对外国文学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编这么一套书。这套书当时很畅销,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印象中就是从那时起,报纸上、文学界都把诺贝尔奖当回事了。
记得是辛格得奖,还有后来的马尔克斯得奖,都曾引起了轰动,都变成一种流行。76年贝娄得奖,78年辛格得奖,这两个人得奖正赶到国内粉碎“四人帮”,赶上我们的新文学起步,像辛格是新科状元,所以大家的感觉特别强烈。贝类是76年,也比较新,到了八十年代的马尔克斯,他在未得到奖以前舆论已经造得很足了,等到了82年得奖,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所以我说诺贝尔奖的热就是那时候开始炒起来的,那时候好像也没有中国人是否该得奖的问题,只是把得奖作家看作最流行,最新潮的东西。 余:那时是新一轮的外国文学热嘛,而且像五四时代一样,这股热有浓重的趋新色彩,诺贝尔奖无形中成了外国文坛新趋势的风向标,成了外国文坛新热点的表征。到了后来才与中国作家发生关系,渐渐被塑成一“痒”,似乎中国人不能染指该奖就是莫大遗憾。得了奖,似乎中国文坛就走向世界了,或者达标了,诺贝尔奖成了某种标记,走向世界或是现代化的刻度——似乎是有这样一个过程。
叶:就我的记忆,八十年代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更多的还是一种学习,想更多地了解世界文坛的最新动态。到了九十代,就有点不安生了。 余:辛格引起那么大的关注,不知是否因为他对中国作家还有鼓舞的作用。
因为他是犹太作家,而且在创作中利用了他的犹太人背景,而中国八十年代正是“寻根热”。 叶:犹太作家中好的太多,有一大串,这可不是个卖点。要是我报出一串名单来,别人非以为我是想卖弄不可,犹太人写小说就和他们生意一样,是天才,他们有一大群出色的作家。 余:我想说的是辛格对“寻根热”的鼓舞。
叶: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作为一个写作的同行,似乎没有这因素。首先,我对寻根热毫无兴趣,其次,我觉得八十年代的作家还是蛮虚心的。人一虚心就好办,对什么事就不在乎。
当时并不是把诺贝尔奖看很得很重,很当一回事,只是认为搞创作的人,当然应该读一些好的东西,相比之下,获奖者的作品也许不错,如此而已。到九十的年代情况就不同了。九十年代又有了很多得主,中国对新科状元已经毫无热情了,包括日本的大江健三郎,虽然也出了他好几本书,但我。
鲁迅真的获得过诺贝尔提名吗?
一.没有。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
二.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