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变异的五种类型?染色体的变异类型
染色体变异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和变异,每一种类型对人体的伤害都非常大,患者一旦在怀孕期间查出有这些情况,第一反应是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当然在治疗前,还要对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和变异进行细节了解。
染色体变异的五种类型
1、缺失
这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和这一区段所有的基因一起丢失从而引起的变异,在临床上也有一个专业的称谓,就叫作猫叫综合征,它主要是因为缺失了部分5号染色体缺失所导致的遗传疾病,一般患者会出现与猫叫类似的情况。
2、重复
这是指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而引起的变异,可以参考果蝇,这种动物的棒眼现象就是由于染色体重复导致的。
3、倒位
染色体发生倒位,这是指某染色体的内部区段发生180°的倒转,从而导致该区段的原来基因顺序发生颠倒,一般存在有这类染色体问题的女性,怀孕后有很大的几率会出现习惯性流产现象。
4、易位
发生染色体易位通常是指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例如慢性粒白血病患者便主要是因为第22号染色体的一部分易位到第14号染色体上所产生的,患者一旦查出染色体易位,应立即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治疗措失,避免遗传给下一代。
5、变异
这是染色体发生除以上4种情况下的不正常现象,患者如果在医院做检查后查出以上情况,就要立即采取治疗措失。
染色体变异的五种类型分别是?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整倍体变异和非整倍体变异两种类型。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往往引起相关性状的改变。扩展资料:注意事项:染色体结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的产生,染色体结构变异未形成新的基因。通过光学显微镜区别:染色体变异可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
染色体的变异类型
染色体的变异类型:(1)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2)染色体数量变异:包括整倍性变异和非整倍性变异。
它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根据产生变异的原因,它可以分为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两大类。染色体变异主要有哪些类型?
可以看看大学遗传学书 有重点介绍 染色体变异大概分两种 一 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最早是在果蝇中发现的.遗传学家在1917年发现染色体缺失,1919年发现染色体重复,1923年发现染色体易位,1926年发现染色体倒位.人们在果蝇幼虫唾腺染色体上,对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了详细的遗传学研究.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有各种射线、化学药剂、温度的剧变等,内因有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失调、衰老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染色体可能发生断裂,断裂端具有愈合与重接的能力.当染色体在不同区段发生断裂后,在同一条染色体内或不同的染色体之间以不同的方式重接时,就会导致各种结构变异的出现.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结构变异的情况. 1. 缺失.缺失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带有的基因一起丢失,从而引起变异的现象.缺失的断片如系染色体臂的外端区段,则称顶端缺失;如系染色体臂的中间区段,则称中间缺失.缺失的纯合体可能引起致死或表型异常.在杂合体中如携有显性等位基因的染色体区段缺失,则隐性等位基因得以实现其表型效应,出现所谓假显性.在缺失杂合体中,由于缺失的染色体不能和它的正常同源染色体完全相应地配对,所以当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可以看到正常的一条染色体多出了一段(顶端缺失),或者形成一个拱形的结构(中间缺失),这条正常染色体上多出的一段或者一个结,正是缺失染色体上相应失去的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效应随着缺失片段大小和细胞所处发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在个体发育中,缺失发生得越早,影响越大缺失的片段越大,对个体的影响也越严重,重则引起个体死亡, 轻则影响个体的生活力.在人类遗传中,染色体缺失常会引起较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如猫叫综合征等.缺失可用以进行基因定位. 鉴定:(1)最初细胞质存在着无着丝点的断片. (2)缺失杂合体中,联会时形成环状或瘤状突起,但易与重复相混淆,必须: ①参照染色体的正常长度 ②染色粒和染色节的正常分布 ③着丝点的正常位置 (3)当顶端缺失较长时,可在双线期检查缺失杂合体杂交尚未完全端化的二价体,注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末端是否有长短. 遗传效应:缺失对个体的生长和发育不利: ①缺失纯合体很难存活 ②缺失杂合体的生活力很低 ③含缺失染色体的染色体一般败育 ④缺失染色体主要是通过雌配子传递的 2. 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而引起变异的现象,叫做重复.分为顺接重复和反接重复.前者指的是某区段按照染色体上的正常顺序重复,后者指的是重复时颠倒了某区段在染色体上的正常只限顺序.在重复杂合体中,当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发生重复的染色体的重复区段形成一个拱形结构,或者比正常染色体多出一段.重复引起的遗传效应比缺失的小.但是如果重复的部分太大,也会影响个体的生活力,甚至引起个体死亡.例如, 果蝇的棒眼就是X染色体特定区段重复的结果.重复对生物体的不利影响一般小于缺失,因此在自然群体中较易保存.重复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多余的基因可能向多个方向突变,而不致于损害细胞和个体的正常机能.突变的最终结果,有可能使“多余的基因成为一个能执行新功能的新基因,从而为生物适应新环境提供了机会.因此,在遗传学上往往把重复看做是新基因的一个重要来源. 鉴别:(1)重复区段较长时:在杂合体中重复区段的二价体会突出环或瘤,不能同缺失杂合体的环或瘤相混淆. (2)重复区段很短时:可能不会有瘤或环出现.果蝇唾腺染色体体细胞联会时特别大,其中出现很多横纹带,可以作为鉴别缺失和重复的标志. 遗传效应:1.扰乱基因的固有平衡体系
2.重复引起表现型变异: (1)基因的剂量效应:细胞内某基因出现次数越多,表现型效应越显著 (2)基因的位置效应:基因的表现型应因其所在的染色体不同位置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 倒位.指某染色体的内部区段发生180°的倒转,而使该区段的原来基因顺序发生颠倒的现象.倒位区段只涉及染色体的一个臂,称为臂内倒位;涉及包括着丝粒在内的两个臂,称为臂间倒位.倒位的遗传效应首先是改变了倒位区段内外基因的连锁关系,还可使基因的正常表达因位置改变而有所变化.倒位杂合体联会时可形成特征性的倒位环,引起部分不育性,并降低连锁基因的重组率.倒位杂合体形成的配子大多是异常的,从而影响了个体的育性.倒位纯合体通常也不能和原种个体间进行有性生殖,但是这样形成的生殖隔离,为新物种的进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普通果蝇的第3号染色体上有三个基因按猩红眼—桃色眼—三角翅脉的顺序排列(St—P—Dl);同是这三个基因,在另一种果蝇中的顺序是St—Dl—P,仅仅这一倒位的差异便构成了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别. 鉴别:(1)较短倒位区段:倒位杂合体联会的二价体在倒位区段内形成“倒位圈” (2)较长倒位区段:倒位区反转过来与正常染色体的同源区进行联会,倒位区段以外的部分只有保持分离. 遗传效应:
1.倒位杂合体的部分不育
2.位置效应:倒位区段内、外基因之间的物理距离发生改变,其遗传距离一般也改变.
3.降低倒位杂合体上连锁基因的重组率
4.到位可以形成新种,促进生物进化 4. 易位.易位是指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从而引起变异的现象.如果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叫做相互易位,这种易位比较常见.相互易位的遗传效应主要是产生部分异常的配子,使配子的育性降低或产生有遗传病的后代.易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偶线期和粗线期,可出现典型的十字形构型,终变期或中期时则发展为环形、链形或∞字形的构型.易位的直接后果是使原有的连锁群改变.易位杂合体所产生的部分配子含有重复或缺失的染色体,从而导致部分不育或半不育.例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就是由人的第22号染色体和第14号染色体易位造成的.易位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17个科的29个属的种子植物中,都有易位产生的变异类型,直果曼陀罗的近100个变种,就是不同染色体易位的结果. 遗传效应:
1.半不育是易位杂合体的突出特点 ①乡邻式分离:产生重复、缺失染色体,配子不育 ②交替式分离:染色体具有全部基因,配子可育
2.降低临近易位接合点的基因间重组率
3.易位可以改变基因连锁群
4.造成染色体融合而改变染色体数目 5.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染色体结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大多数染色体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二 染色体数量变异 1. 整倍性变异.指以一定染色体数为一套的染色体组呈整倍增减的变异.一倍体只有1个染色体组,一般以X表示.二倍体具有 2个染色体组.具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者统称多倍体,如三倍体、四倍体、五倍体、六倍体等.一般奇数多倍体由于减数分裂不正常而导致严重不孕.如果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则称同源多倍体.如直接使某二倍体物种的染色体数加倍,所产生的四倍体就是同源四倍体.如使不同种、属间杂种的染色体数加倍,则所形成的多倍体称为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系列在植物中相当普遍,据统计约有30~35%的被子植物存在多倍体系列,而禾本科植物中的异源多倍体则高达 75%.栽培植物中有许多是天然的异源多倍体,如普通小麦为异源六倍体、陆地棉和普通烟草为异源四倍体.多倍体亦可人工诱发,秋水仙碱处理就是诱发多倍体的最有效措施. 2. 非整倍性变异.生物体的2n染色体数增或减一个以至几个染色体或染色体臂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生物体称非整倍体.其中涉及完整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称初级非整倍体;涉及染色体臂的非整倍体称次级非整倍体.在初级非整倍体中,丢失1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缺体(2n-2);丢失同源染色体对中1条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单体(2n-1);增加同源染色体对中1条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三体(2n+1);增加1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四体(2n+2).在次级非整倍体中,丢失了1个臂的染色体称为端体.某生物体如果有 1对同源染色体均系端体者称为双端体,如果1对同源染色体中只有1条为端体者称为单端体.某染色体丢失了1个臂,另1个臂复制为2个同源臂的染色体,称为等臂染色体.具有该等臂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等臂体.等臂体亦有单等臂体与双等臂体之分.由于任何物种的体细胞均有n对染色体,因此各物种都可能有n个不同的缺体、单体、三体和四体,以及2n个不同的端体和等臂体.例如普通小麦的n=21,因此它的缺体、单体、三体和四体各有21种,而端体和等臂体则可能有42种.染色体数的非整倍性变异可引起生物体的遗传不平衡和减数分裂异常,从而造成活力与育性的下降.但生物体对染色体增加的忍受能力一般要大于对染色体丢失的忍受能力.因 1条染色体的增减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一般也小于1条以上染色体的增减.非整倍性系列对进行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确定亲缘染色体组各成员间的部分同源关系等,均具有理论意义.此外,利用非整倍体系列向栽培植物导入有益的外源染色体和基因亦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小麦品种小偃 759就是普通小麦增加了 1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异附加系,而兰粒小麦则为普通小麦染色体4D被长穗偃麦草染色体4E所代换的异代换系. 许多癌症如肺癌、肠癌等都是由于其肿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异所造成的,而且科学家们也发现细胞调控因子或者纺锤体蛋白的突变会造成染色体不分离(chromosome nondisjunction,即细胞分裂进入中后期时,某一对同源染色体或者姐妹单体未分别移向两极,造成子细胞中一个染色体数目增多,一个减少的现象),从而引起染色体数目变化.
染色体变异中含有几种不同类型,分别是哪些
染色体变异中含有两大类,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量变异。在真核生物的体内,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
它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根据产生变异的原因,它可以分为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两大类。染色体结构变异(SV)是染色体变异的一种,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有各种射线、化学药剂、温度的剧变等,内因有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失调、衰老等。主要类型有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染色体数目变异,一般情况下,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都是稳定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往往引起相关性状的改变。
扩展资料: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异主要有4种:
1.缺失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 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患者的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果蝇的缺刻翅的形成也是由于一段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2.重复 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 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
3.倒位 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 如女性习惯性流产。
4.易位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如人慢性粒白血病(第22号染色体的一部分易位到第14号染色体上造成),夜来香也经常发生这样的变异。一般来说,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都是稳定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