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的地理位置?南洋在什么位置
南洋是中国古代对东南亚地区的统称,广义上的南洋包括现在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11个国家。而狭义上则以中国人较多的新加坡和爪哇为主。

历史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在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和缅甸、越南等国家有来往。唐朝时,就有人因为躲避赋税和战乱南迁到南洋。唐朝末年,移居南洋的人开始增多。由于早期的华侨多因躲避战乱,谋求生计迁居在此,所以,定居后,他们便大力发展农耕。经济很快就繁荣起来。

“下南洋”
到了北宋,由于对外贸更加频繁,更多人迁到南洋,元明之际,大陆战乱频繁,南洋成为当时国人寻求生存机会的最佳选择,更多的华侨漂洋过海,到哪里讨生活。明朝灭亡后,大批汉族人移南洋,史称“下南洋”。
南洋指的是哪里
南洋指的是东南亚各国。具体主要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清代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海防上》提到:“今而南洋各岛,悉为占据。”(现在南洋各个国家岛屿,都被列强占据。)这里的南洋就指的是东南亚各国家。中国古代及近代有着下南洋的说法。福建、广东等地老百姓乘船前往东南亚进行经商,也有的是战乱时期迁徙到东南亚各国。清朝时期也有称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的说法。如“南洋水师”为主要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与北洋水师相对应。
扩展资料中国人下南洋的原因
一.战乱导致被迫迁徙在明朝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 69.95%。
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二.当地政策的吸引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南洋在什么位置
南洋”是中国古代的地理称谓,不仅仅是新加坡等国家,而是泛指东南亚。在清代到民国初年,也称江苏以北的沿海省份为“北洋”,江苏以南的沿海省份和海域为“南洋”。
具体来说是东南亚国家 特别是马来群岛附近。南洋是指哪里?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南洋概念与西洋、东洋、北洋相对应。西洋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还包括欧洲或更远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欧美国家;东洋特指日本。扩展资料北洋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如“北洋水师”、“北洋军阀”、“北洋政府”、“北洋通商大臣”。这些词均源自以李鸿章为创始者,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一系政治力量在北洋地区的政治、军事、商业活动。北洋之说最早出现在宋朝,主要指黄海、渤海区域。后来在清朝1791到1821年间,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长江以北的均为北洋,是包括江苏、山东、直隶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
北洋的存在源于其政治因素,正是如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存在以及其势力范围而被约定俗成。
南洋是哪里?属于中国吗?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不属于中国,中国是南洋的一部分。
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江苏以北沿海称北洋)。扩展资料:详细解释:(1) 清末至民国时期,划分我国沿海地区为南北两洋区,称山东以南的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各省为南洋;江苏以北的山东、河北、辽宁各省为北洋。【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南洋起厦门,包汕头、台湾、潮阳、甲子门、四澳、虎门、老万山、七洲洋,直抵雷环为一截。”(2)亚洲东南部国家和地区。【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泰西各强敌,越国鄙远而来。今而南洋各岛,悉为占据。则边鄙已同接壤,郊坰无异户庭也。
”【示例】:茅盾《过封锁线》:“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
以前所说的南洋 是现在的哪里?
东南亚一带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汉族曾建立过一系列的政权。现在也有少数人仍称东南亚南洋,不过已是非常稀少。扩展资料:“下南洋”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早在秦汉时期,即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唐宋时期,中国海商遍布东南亚沿海地区,人口往来频繁。15世纪初,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出现华人聚居区。明中后期,政府多次发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前往东南亚的人口依然有增无减。
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并影响至今的移民活动,则是近代以来称为“下南洋”的移民潮。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11国。在中国文献中,这一地区先后被称为“南海”、“西南海”、“东西洋”,清代泛称“南洋”,后沿用至20世纪中期。
近代之所以出现“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历史原因。17世纪以降,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远东地区,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东南亚开辟商埠,将远东地区纳入世界殖民贸易体系。开发东南亚急需大量劳动力,而非洲黑奴贸易在18-19世纪之交已经衰落,西方殖民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华人前往东南亚。
就国内而言,闽粤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鸦片战争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
南洋是哪里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南洋”还指东南亚地区,那时华侨去东南亚谋生称为“下南洋”。在中国很多历史文献上,有不少关于南洋的记录。元明之际,大陆战乱频繁,南洋成为当时国人寻求生存机会的最佳选择,很多的华侨漂洋过海,到那里讨生活。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95%以上),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老百姓与海相习;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选择性”。“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被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东南亚因为易于到达而成为中国移民出国的首选之地。
如今,中国人的脚步已经遍及全世界。而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几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荆斩棘的开拓者的后代。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