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萧萧主题思想?沈从文《萧萧》赏析是什么
主题思想沈从文在《萧萧》中竭力表现乡下人物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品质。表现了湘西社会原始的未经文明社会浸染的自然世界的美和人性的纯,寄寓着沈从文的人性之爱和田园之美。《萧萧》是沈从文于1929年以湘西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乡下一个童养媳的遭遇与悲剧性的命运。小说表现了湘西民风的纯朴,展示了不悖乎人性即顺应自然人性的主题意蕴,同时也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与野蛮并对历史文化及民族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介绍:
萧萧是沈从文以湘西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乡下一个童养媳的遭遇与悲剧性的命运。小说表现了湘西民风的纯朴,展示了不悖乎人性即顺应自然人性的主题意蕴,同时也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与野蛮并对历史文化及民族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想内涵:
沈从文的《萧萧》小说中,着眼的不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是意在关注湘西乡民代代相承的生命形式。描绘了一种原生态的湘西底层平凡民众的生存状态和风俗人情。作品主要表现人性,表现自然人性的强大生命力,表现人的自然本性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也会放出生命的光彩。小说肯定了主人公萧萧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其“放光的灵魂”。
【萧萧】讲述了农村小姑娘萧萧在12岁那年嫁给了只有3岁的小丈夫,后来又被流氓引诱偷尝了禁果,面临儿媳出轨,萧萧的婆家不知道是将她沉潭还是转卖的故事。
沈从文用优美的文笔控诉了封建伦理道德对当时农村女性的迫害,萧萧没有死去,然而有些人活着其实也和死了差不多。
作为小说,《萧萧》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写人性,态度宽和,笔致从容,情节是舒缓的,细节却丰富而微妙——这里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感受,这种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种固有的思想的藩篱,而带给人新的启示。在《萧萧》中,种田的庄子里闻得到草料的香,听得到山歌在唱,农人们的生活是勤苦而狭隘的,但却又有质朴的生机。沈从文用《萧萧》谱出了一曲牧歌,虽然调子中也有沉痛与疑问,但总体却是明朗的、优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响。
《萧萧》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1.主题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以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
2.内容梗概这是一篇描写湘西社会和少女命运的小说,主人公萧萧从小失去父母,在她12岁时,没有坐花轿穿红着绿的体面,便不明不白的做了媳妇, 丈夫断奶不久,不满三岁。就在她情窦初开时,不免遭人诱奸,因为生了个儿子,才幸免于死,没有被沉潭。她儿子长到12岁,便娶了个比他大6岁的媳妇,萧萧做了婆婆。
3.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萧萧》赏析是什么?
赏析:《萧萧》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平淡无奇的湘西农村,并没有正面的景色描写,但在“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的当儿,读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极其浓郁的乡村风情。作者话家常般的叙述,使读者不知不觉进入了他构筑的那个平常而又亲切、充满温情的世界当中。
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对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这样的对抗,也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院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主题思想沈从文在《萧萧》中竭力表现乡下人物“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品质。小说不乏现实主义的清醒,也写出萧萧的命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与幸运,她一生都为外在的力量所摆布,从来没有自觉地主宰过自己命运。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但却带着蒙昧的面目。为了更深刻地揭示这一点,小说特别设置了有关女学生的情节。
在小说中,女学生是一群与萧萧们完全不同类的人,她们的出现不仅仅在于给小说一个时代的背景,同时还暗示着一种对于制度的自觉反省与反抗力量的滋生滋长及其渗透和影响。
《萧萧》呈现了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什么样的感情
《萧萧》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表现萧萧纯真、勤劳、善良的品性,歌颂了湘西的人情和人性之美.本文从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入手,以女学生对于萧萧的影响为重点,探讨萧萧这一人物的思想内涵和“湘西世界”的艺术特征,以及作者对于“湘西世界”既欣赏又担忧的复杂情感心理.《萧萧》里边的萧萧尽管幻想、羡慕过女学生,终究还是和他的小丈夫结了婚,并在他的儿子十岁时为他接了一个大媳妇。沈从文执着于描写湘西世界中的常与变,写出了一个看似静止,实在在工业文明浸染下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的湘西世界。
主人公萧萧自小父母双亡,十二岁时就做了别人的童养媳,这时丈夫还不满三岁。虽然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但她天天带着丈夫玩,在她的辛勤劳作下家里的收成也不错,日子还算无忧无虑。萧萧长到情窦初开时,因受了花狗的诱惑,失身怀孕,由于生了个儿子才免于沉潭和发卖。她的儿子长到六岁时娶了个十二岁的媳妇,萧萧做了婆婆。《萧萧》反映的典型环境湘西是一个封闭场,其中有朴实、有天真,有愚昧、有困惑,有自在、有自足。典型人物萧萧没有文化,不曾受过外部世界的感染,她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天性和本真。她有一颗焕发着原始生命力的年轻美妙的心灵,从她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自然朴实、不事雕琢的人性之美。
湘西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自私自利,而是洋溢着浓浓的温情:萧萧与小丈夫之间的甜蜜,萧萧对花狗的微妙感情,小丈夫与花狗之间纯真的友谊,祖父对萧萧的关爱,萧萧意外怀孕后族长对她的宽容等,无不体现了湘西的人情之美。虽然作者极力淡化作品中的矛盾,但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反映了一些湘西边民的愚昧与落后,湘西不断延续着的童养媳习俗、女子意外失贞后沉潭与发卖的下场都体现了这一点。但作者并没有加以批判,相反,在作者眼中这些愚昧与落后同样是一种美好。
这些陋习虽然客观存在,但并不像通常说的封建礼教那样给人带去严重的摧残,作为童养媳的萧萧并没有受到婆家的亏待,她做错事后族长也没惩罚她。充满人性与人情美的湘西保留原始落后的习俗,这正是其纯洁质朴、不染纤尘的体现,作者要歌颂和褒扬的正是湘西的这种本真风貌,他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歌颂湘西的淳朴的同时,《萧萧》也寄寓着作者深深的担忧。
一方面,湘西的美在沈从文心中打上了深深的乡土情结,对于这片无比淳朴、自由、满溢于生命力的美丽王国,他有着由衷的眷恋和赞美;另一方面,作者也因此时时关注着湘西的命运,越是爱它也就越怕失去它。沈从文清醒地看到,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他心中的那片净土已经开始出现被污染的迹象,他非常担心在不久的将来,湘西会被城市同化而失去特色,乃至被彻底侵蚀成和城市一样污浊、一样黑暗的领地。《萧萧》中关于女学生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湘西人眼中女学生是一群怪物,祖父经常向萧萧发表他对女学生的评论。
祖父眼中,女学生是那样难以定义:“她们穿衣服不管天气冷热,吃东西不问饥饱,晚上要到子时才睡觉,白天正经事全不做,只知唱歌打球、读洋书。她们都会花钱,一年用的钱可以买十六只水牛。她们在省里京里想往什么地方去时,不必走路,只要钻进一个大匣子中,那匣子就可以带她到地方。城市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大小不同匣子,都用机器开动。
她们在学校,男女在一处上课读书,人熟了,就随意同那男子睡觉,也不要媒人,也不要彩礼,名叫‘自由’。她们也做做州县官,带家眷上任,男子仍然喊作‘老爷’,小孩子叫‘少爷’。她们自己不养牛,却吃牛奶羊奶,如小牛小羊;买那奶时是用铁罐子盛的。她们无事时到一个唱戏地方去,那地方完全像个大庙,从衣袋中取出一块洋钱来(那洋钱在乡下可买五只母鸡),买了一小方纸片儿,拿了那纸片到里面去,就可以坐下看洋人扮演影子戏。
她们被冤了,不赌咒,不哭。她们年纪有老到二十四岁还不肯嫁人的,有老到三十四十居然还好意思嫁人的。她们不怕男子,男子不能使她们受委屈,一受委屈就上衙门打官司,要官罚男子的款,这笔钱她有时独占自己花用,有时和官平分。
她们不洗衣煮饭,也不养猪喂鸡;有了小孩子,也只花五块钱或十块钱一月,雇个人专管小孩,自己仍然整天看戏打牌,或者读那些没有用处的闲书……”面对女学生的信息,萧萧起初不以为意,但很快就被吸引了过去,不仅充满好奇、怀疑,而且开始幻想、憧憬,心里不安分起来。萧萧第一次接触女学生的事是从祖父那里得知的。“这时经祖父一为说明,听过这话的萧萧,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情?不管好歹,女学生并不可怕,因此一来却已为这乡下姑娘初次体念到了”;“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
仿佛也坐过那种自己会走路的匣子,她又觉得这匣子并不比自己跑路更快。在梦中那匣子的形体同谷仓差不多,里面还有小小灰色老鼠,眼珠子红红的,各处乱跑,有时钻到门缝里去,把个小尾巴露在外边”。经祖父一说,萧萧心中已有了女学生的印记,祖父唤她作“女学生”时,“在不经意中萧萧答应得很好”。但没过多久,她就忘却了,毕竟新鲜事物只有当反复出现时,才能克服旧事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次是花狗的提起再一次引起了她的好奇。“她问花狗近来有没有女学生过路,她想看看”,花狗将他从萧萧祖父那里听来的故事添油加醋说给萧萧听,萧萧乐坏了,“因为花狗说这个就叫做‘自由’”。祖父第一次向萧萧说女学生时就提到过“自由”,说女子与男子混熟后随意同那男子睡觉就是“自由”,现在对萧萧有意思的花狗也提到了“自由”,萧萧又恰好喜欢花狗的壮实,处于青春期的她怎能不心动呢?这时的萧萧对于女学生的“自由”生活不仅是好奇,而且已经有些向往了,虽然她并不真正明白什么是“自由”,但她知道“自由”和女学生都是美好的。
乃至她受花狗引诱失身怀孕后想和花狗一起逃到城里,为的还是“去自由”。“地方稍稍进步,祖父的笑话转到‘萧萧你也把辫子剪去好自由’那一类事上去了”,这是第三次。“听着这话的萧萧,某个夏天也看过了一次女学生,虽不把祖父笑话认真,可是每一次在祖父说过这笑话以后,她到水边去,必不自觉地用手捏着辫子末梢,设想没有辫子的人那种神气,那点趣味。” 这次萧萧更为着迷,内心已经很矛盾了,一方面,她努力坚守着乡下女子的淳朴、保守;另一方面,她跃跃欲试想要做个开放的、“自由”的、不受束缚的女学生。
辫子是乡下女子的象征,萧萧想舍去自己的辫子,幻想没有辫子的神气,表明她的审美立场已发生明显的改变。祖父这次提及后,萧萧再也抵挡不住花狗歌的诱惑,她对于情感的欲望突破了礼的克制,与花狗私通怀了身孕。萧萧秘密怀孕后,“有一天,又听人说有好些女学生过路,听过这话的萧萧,睁了眼做过一阵梦,愣愣的对日头出处痴了半天”。
是女学生诱导她做错事,现在女学生又出现了,她对女学生的好再一次抱以怀疑的态度,但她依然摆脱不了对女学生的痴迷与向往。自此,女学生形象已在萧萧心中生了根、发了芽,深深地改变了萧萧的观念与性情。结尾处她哄着新生的儿子,“同十年前抱丈夫。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