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是什么?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书籍是哪本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中医学著作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中医药起源:
中医药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医药活动, 当原始人群应用简陋的石器和木棒挖掘地下的植物根茎,捕猎凶猛的野兽,切割动物的肌肉,敲碎骨髓等。同时,也会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和动物骨器切开脓包、割除腐肉、刺破放血等,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医疗器具。

中医药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力量: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医学科学,为我国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领会并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对于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球人类健康贡献中国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啥?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扩展资料《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有序例(或序录)自成一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
《本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毫。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本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者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本经》的论述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书籍是哪本?该书籍都记载了哪些内容?
在我国现有较早的中医药学着作是《本草经》。本书3卷,共载于药品365种,选用佳品、中品、下品分析法,以滋补无剧毒120种为佳品,以遏病滋阴养血、有毒有害或无毒性的120种为中品,以驱邪多剧毒125种为下品,这也是在我国药物学最开始、最初的药品分析法。
又被称为《神农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着作之一,作为现有较早的中医药学着作,约始于神农氏,子子孙孙口口相传,于东汉时期结集梳理成册。《本草经》在药品基础理论层面,归纳记叙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阳阴相互配合等基础理论,而且确立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标准,使药品特性与辨证论治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健全了中医药学的医治基础理对药品作用、主冶、使用方法、服法都是有一定阐述,很有利于临床医学运用。梳理了13条药理学基础理论,初次提到了“君臣佐使”的方药基础理论,一直被后人方剂学所沿用,但在应用全过程中,含意已逐渐演化,有关药品的搭配状况,书里归纳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反过来”、“相杀”七种,称之为七情,强调了药品的搭配必要条件,觉得有的药品共用,可以互相加强功效或抑止药品的毒副作用,因此宜相互配合应用。有的药品共用会使原来的药用价值变弱,或造成强烈的不良反应,那样的药应尽量减少与此同时应用。书里还强调了制剂对药品功效的危害,丸、散、汤、膏适用不一样的药品或病症,违反了这种,便会危害药品的功效。《本草经》中明确提出了搭配忌宜的思想观点。所述主冶病症约170余种,包含内、外、妇、儿、五官等每科疾病。
此外,还注意到药品的原产地、收集时间、煅法、品质好坏和真伪鉴别等。《本草经》包括了很多具备科学研究使用价值的具体内容,而所体现出的那时候在我国医药学根据很多实践活动累积起来的对药品的了解,是很骄傲的。《本草经》对西汉之前零散的药品专业知识开展了第一次系统软件的汇总,从古至今被誉为药物学的经典着作,并被注解充分发挥。
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哪一部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它是中国古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汉代时创作,起源于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最开始是口口相传,到了东汉时期,则被众多医学家整理成药物学专著。书中记载了365种中药和它们的使用方法,药品的种类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并且根据这些药物的药性分为“天、地、人”三品,这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分类方法,也是一些医学家通过实际的用药经验,对这些药物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著名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就是这本书提出来的。《神农本草经》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后世相应的医书都是根据这本书发展而成的,书中关于药物的“五味”、“四性”、“阴阳”和“七情”等说法一直沿用至今。我国最早中药学著作叫什么
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其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都是真实可靠的;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都证明《神农本草经》中对于所载药物的功效认识大部分是正确的,其中许多药物至今仍然在临床广泛应用,比如人参补益、黄连止痢、麻黄定喘、常山截疟、大黄泻下等。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什么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简介
1.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
2.《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3.《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我国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指的哪部著作?
我国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指的是《黄帝内经》。
一.《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四大医书《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是中国最早的医书,也是中医四大医书,另外三部分别是《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二.《黄帝内经》的成书传说是黄帝所创,故而得名。不过,后人更多的认为,这本书是在西汉完成的,作者也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中国历代的黄老医家的继承和发展。《淮南子·修务训》认为,以“黄帝”为名,是为了追溯和尊崇中国的医学文化起源。
之所以说《黄帝内经》是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因为在古代,就有人把《黄帝内经·素问》和《周礼》作比较,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两部著作有共同的思想体系。其次,《史记·扁鹊传》中关于医学的论述,与《黄帝内经·素问》相似,但《黄帝内经·素问》更简练、原始,而《史记·仓公列传》中关于医学的论述,却略高于《黄帝内经·素问》,因此,《黄帝内经》应该是在扁鹊时代之后,仓公时代以前,即战国时期。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对此作了更大的肯定,《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界的地位很高,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