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分别是谁发明的?中国的文房四宝是谁发明的呢
文房四宝分别是:秦代的蒙恬、北魏贾思勰、蔡伦、易砚。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出自中国。其中,砚被古人称为“文房四宝之首”,因为墨需要加水磨制使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中国的用具,不少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又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房四宝的产地:文房四宝最著名的产地即安徽省宣城市。宣城自古是江南名郡,是宣纸、宣笔、徽墨、宣砚的原产地,2004年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称号。宣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公元前109年就设郡,人文积淀深厚,历来为诗人墨客激赏,自古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和“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文房四宝的起源: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演变而来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文房四宝分别是谁发明的
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补充: 其一:笔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发现的史前 彩陶 花纹 、商代的 甲骨文 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 来书 写。湖北省 随州市 擂鼓墩 曾侯乙墓 发现了 春秋 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 湖南省长沙市 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 云梦县 睡虎地、 甘肃省天水市 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 长沙马王堆 、湖北省 江陵县 凤凰山 、 甘肃省武威市 、 敦煌市 悬泉置和 马圈 湾、 内蒙古自治区 古居延地区的汉笔, 武威 的 西晋 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 甲骨文字 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
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 燕国 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 秦始皇 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 蒙恬 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 中山 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
蒙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 野兔 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 弯弯 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
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
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
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 石灰 质,经 碱性水 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 黄羊 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 猩猩 毛、 鹅毛 、鸭毛、鸡毛、雉毛、 猪毛 、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 兼毫 。从 笔管 的质地来分,又有 水竹 、鸡毛竹、斑竹、 棕竹 、紫擅木、 鸡翅木 、 檀香木 、 楠木 、 花梨木 、况香木、 雕漆 、绿沉漆、螺细、 象牙 、 犀角 、牛角、麟角、 玳瑁 、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其二: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 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 中国书画 奇 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 墨龟 (占卜)也均曾用墨。
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
中国的文房四宝是谁发明的呢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是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泾县)、宣笔(泾县/旌德)、徽墨(绩溪/旌德)、宣砚(旌德)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常识文化篇。文房四宝是谁发明的?
文房四士 宋·陆游《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笔、墨、纸、砚统称为“文房四宝”。
在使用之余,文人雅士还给它们取了人性化的名字(见韩愈《毛颖传》):笔:中山人毛颖。中山是古代诸侯国名,在今天的河北省定州一带,战国时为赵国所灭。据王羲之《笔经》记载,汉朝时天下诸侯郡国争献兔毛笔以书写洛阳鸿都门上的匾额,结果只有赵国兔毛笔入选。中山属赵,所以称毛颖为中山人,颖是指毛笔呈锥状的笔头。另有人因宣城多产笔,也称之为宣城毛元锐,字文锋的。 墨:绛人陈玄。古时绛州在今天山西省新绛县,所产之墨较为有名,为朝廷贡品,而墨又以陈年、浓黑者为上品,故称之为绛人陈玄。
又:南唐时燕人李廷圭以松烟造墨,光泽可鉴最负盛名,后渡易水而居江南,故也有人称墨为燕人易玄光,字处晦的。 纸:会稽褚知白。古时会稽在现在的浙江绍兴,出产贡纸。
楮树之皮是造纸的上等原料,而褚与楮音同形近,故有人从人的姓氏中取“褚”为纸的姓氏,称之为会稽褚知白。另外也有人因河南华阴多产纸,称褚知白为华阴人士,字守玄。 砚:弘家陶泓。
隋唐时期,天下陶砚盛行,而其中又以虢州,即汉时弘家郡(今河南灵宝)所产最负盛名,砚中间下凹以存墨汁,故称之为弘家陶泓。也有人称以石料所制之砚为石虚中,字守默(墨)的。 古人不仅给笔、墨、纸、砚取了名字,而且还给它们封了官职。
文房四宝谁发明的 笔墨纸砚各不相同(墨和砚已经无从考究)
说起文房四宝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吧,笔墨纸砚可是缺一不可,古时候的书写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方便,笔和纸也不是说有就有的,最开始都是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根本就没有纸,那么大家知道文房四宝谁发明的吗?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一介绍一下。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笔 笔是由蒙恬将军发明的,在战争时期的时候,蒙恬特别喜欢去外面打野兔,有一天他把打的野兔在地上拖,发现兔子的学顺着兔毛在地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于是蒙恬脑洞大开,开始用兔毛来代替笔,经过几次试验之后就成功了,写出来的字也特别的顺滑
2.墨 在人工制墨开始之前,都是用的天然墨,人工制墨最早开始起源于周宣王,人工墨的出现直接淘汰了天然墨,因为人工墨比天然墨的使用价值更加的大,在宋时,徽州盛产墨水,新安的吴滋、黄山的沈桂等人都是非常著名的制墨业的人物。
4.砚 据记载砚是和墨差不多时间发明的,砚被称为是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在所有砚中端砚的名声是最大的,因为端砚的品质特别优良,并且砚也特别的坚实、细腻,一直以来都是文人眼中的珍宝,端砚磨出来的墨一点也不结块,并且还非常香。 文房四宝在我国古代是缺一不可的东西,至于文房四宝谁发明的,现在已经有两样难以追寻踪迹了,不过是谁发明的现在看来也没有那么重要了,不过在当时还是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文房四宝的出现,也是时代的一大进步。
“文房四宝”是哪四宝?各发明于什么时候?谁发明的?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起源传说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
蒙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
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
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
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最初的毛笔是用来涂描甲骨文的笔画的,而真正用毛笔写字,可能开始于简牍和锦帛上文字的书写。 一般认为毛笔是蒙恬发明的,但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在蒙恬以前就有毛笔了;究竟是谁发明的,目前还没有考证出来。 最早的墨,当然是锅底的油烟了,只要颜色深,在石板、竹片、丝织品等材料上写作,就是墨的起源了,究竟是谁第一个制作了这种黑墨,尚有待考证和研究,起码在三代时,就已经出现了墨了。
到了秦汉以后,笔墨砚已经广泛运用了。 宋代制墨业在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油烟墨的创制是最突出、最值得骄傲的成就。在宋之前,中国制墨都采用松烟为主要原料,用松烟制墨要选择肥腻、粗壮的古松,因而许多古松被砍伐殆尽,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宋代晁贯之在《墨经》中这样描述:“自昔东山之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复有,今其所有者,才十余岁之松。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写道:“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在严重墨源匮乏而用墨需求日增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 徽墨的创始人叫奚廷圭,他是河北易州(即今河北省易县)人。
奚氏父子发现这歙州地理环境非常适宜于制墨业生产,不但有许多黄山松树可以取得高级松烟,而且更有澄清见底的练江溪水可以保证和料时的纯净,于是,他们就定居下来,并且很快就生产出了第一批墨,人们都把它称为“新安香墨”。 南唐后主李煜,是个喜文弄墨的皇帝。他一方面封歙州砚工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为他制作龙尾砚;另一方面又封歙州墨工奚廷圭为墨务官,专门为他制作新安墨。
随后,他又以他的金口布下玉言,赐给奚廷圭以国姓“李”,表示他对新安墨的特别珍爱。从此以后,人们都把“奚廷圭”叫做“李廷圭”,把他制作的“新安香墨”又称作“李墨”了。到了一百五十年后的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改为“徽州”,才把“李墨”和徽州各地生产的墨统称为“徽墨”,一直沿袭到今天。 蔡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
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古代各国人民曾想尽办法,利用石头、砖头、树叶、树皮、蜡板、铜、铅、麻布和兽皮、羊皮等等,文字记录下来。 在我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一笔一划地刻到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人们又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简)和竹片(又称牍)来书写文章;以后,还用以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的办法。东汉时期,随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竹简、缣帛越来越不适应书写的需要。
为了制造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悦跃的进步。公元 105 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公元121 年,东汉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牵扯到蔡伦,汉安帝刘祜命令他投案。
蔡伦耻於受审,即洗浴全身,换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后服毒自尽。 公元8 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这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
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