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监是什么职位?《大明王朝1566》中司礼监在明朝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司礼监,官署名,明置。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厌政以及幼冲等原因,皇帝经常让司礼监代帝批红。这样司礼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给明朝政治、经济、军事、司法造成了恶劣的后果。虽然司礼监拥有如此大的权力,然而却不能像唐代后期宦官那样任意废立皇帝。明代的司礼监始终受制于皇权。

司礼监组织结构: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并内书堂亦属之。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 [22] 可见司礼监下属的经厂,完全是一个掌管刻书及书籍版片的专门机构。其规模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扩大。嘉靖十年(1531年),清理过一次内府工匠额数,曾革去老弱残疾、有名无人者15167名,实留12255名,并著为定额。其中司礼监就占有1583名,而专事刻书出版者为:笺纸匠62名;裱背匠293名;摺配匠189名;裁历匠80名;刷印匠134名;黑墨匠77名;笔匠48名;画匠76名;刊字匠315名,总1275名。450多年前的司礼监经厂,居然有1200多人的印刷厂,而且分工细密,实在是当时世界出版印刷业上的奇观。

司礼监批红特权:批红权是皇帝所行使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是对决策的最终决策,是对处理事情的审批权。没有这一道程序,任何事情的处理都将是不合法的,内阁的票拟必须经过皇帝的批红才能形成效力。因为票拟受制于批红,所以窃取批红权的人对中枢决策具有极强的干涉作用。而恰恰司礼监便是窃取了这方面的权力。批红权是皇帝拥有的权力,朱批本来应该是皇帝亲自办的事,票拟的意见需经皇帝的批红才能有效。但是由于章奏的数量极其庞大,由于皇帝的幼小,以及大多数皇帝的厌政怠政,很少能有皇帝将所有的章奏一一看过并进行批红。甚至到明代中后期,皇帝几天几月甚至几年都不和大臣商量朝政,但是他们又不愿将批红权下放到内阁,那样,内阁的权力岂不是等同于宰相,既拥有议政权决策权又拥有行政执行权,又回到原来的宰相制了。违背了朱元璋的“彼此牵制,彼此颉颃”的权力制衡原则。因此,皇帝不理朝政,他们就将票拟的审批权力交给自己认为与皇帝关系最为亲近的宦官手中,由宦官代理批红。于是对国家的审批权就由司礼监代办了。司礼监完全掌握了管理天下章奏,照阁票批朱这两项重任,代表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司礼监由于其本身的地位、权力使其能够对内阁的票拟产生很大的影响。黄宗羲曾这样概括中国历史上宦官活动的特点:“宦官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去无几,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汉唐宋有干预朝政之宦官,无奉行阉官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财富,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 [4] 意为明代的宦官干政,从政治到经济,再到司法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而且黄宗羲从宦官干预朝政之阉官到奉行阉官之朝政,勾勒出了汉唐宋明宦官集团活动及其在国家生活中地位发展变化的基本走向。结果是:“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宦官)” [38] ,于是朝廷的纲纪,士大夫的进退,都因为宦官的干预而变得不正常
司礼监主要掌管什么?
我国古代官署名,是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的十二监之一。司礼监设置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
《大明王朝1566》中司礼监在明朝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说到明朝党争中的人物,就绕不开两个权势如日中天的司礼监太监:刘瑾和魏忠贤。甚至一度很多人都在讨论着两人在司礼监谁的权力更大一些。
《绣春刀》中的魏忠贤,他曾经出任过秉笔太监司礼监是明朝内廷中掌管太监的专门机构,下设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和提督太监。在这四个下属的职位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司礼监的正式设立开始于洪武末年太监机构的二十四衙门,司礼监是其中的首席衙门,自然也是权力最大的一个部门。明初废除宰相,之后成立了内阁,内阁大臣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宰相职权的继承和发展。权力滋生腐败这个道理一直是明朝皇帝心中的一条红线。所以在内阁权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为了压制这种局面,有了“票拟”和“批红”两道程序。票拟就是内阁的处理意见,而批红就是皇帝对于内阁意见的审批。
随着明朝后期皇帝的怠政行为,批红这个程序就逐渐由太监代替皇帝来执行。而在司礼监中,秉笔太监就是负责批红的,但是一切还没有结束,因为批红是否合格还要经过掌印太监的审核,只有经过掌印太监审核的奏折,才可以盖上公章进入到执行阶段。所以说,能够做到掌印太监这个职位的,可以说是走到了太监这个行业的光辉顶点了,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明朝太监因为和皇帝亲近,所以很容易取得信任其次,两者谁的权力更大一些还可以从职位人员数量上可以看出。在司礼监中,掌印太监只有一个,而秉笔太监可以有四个甚至八个。这就相当于今天的职场中,管理者总是少数,而执行者总是多数,因为执行重在分工中的合作,而决策重在策略的集中。
所以由此看来,魏忠贤和刘瑾谁的权力更大已经有了结论,但是这只是从职位本身所赋予的权利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来分析。
司礼监相当于现在什么部门
司礼监掌印太监相对于现代的级别并不高,因为太监本身并不算品级,到顶了也就是相当于某部某司的管事儿的,说白了就相当于XX司司长,有管理章印和负责盖章的权力。PS:明朝司礼监等权力资料:司礼监就是专门掌管内外章奏的,御马监是管理御用兵符的。
而直殿监和都知监,只管理一件事----清洁卫生,是吃力不讨好的部门。司礼监掌印太监相对于现代的级别并不高,因为太监本身并不算品级,到顶了也就是相当于某部某司的管事儿的,说白了就相当于XX司司长,有管理章印和负责盖章的权力。PS:明朝司礼监等权力资料:司礼监就是专门掌管内外章奏的,御马监是管理御用兵符的。司礼监和御马监一文一武,是最为显赫的太监部门,宫中宦官无不尽心竭力,想进入这两个部门。而直殿监和都知监,只管理一件事----清洁卫生,是吃力不讨好的部门。
明朝司礼监是怎样一种官职,为何会有非常大的权力?
作为明朝的一介子民或者一个官员,做任何事情都要畏首畏尾,因为你后面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你,这源于明朝复杂多层的特务机构。大家第一时间马上会想到锦衣卫,而锦衣卫只是明朝监察机构的1/25,剩下还有24个部门都是由太监掌管,而负责管理太监的部门就是司礼监。
锦衣卫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东西厂的监控。所有太监的最高指挥部门就是司礼监,可见其权势之大。司礼监老大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的权利。司礼监作为二十四个衙门的最高指挥机,有掌印太监一位,秉笔太监8~9位。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批阅所有官员的奏折,并且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其权势熏天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控制了皇帝的信息进出的渠道。明朝的皇帝也不傻,他们只是给予太监票拟的权利,批红的权利还是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如果遇到昏庸的皇帝的话,大太监就会纷纷冒出来,刘瑾王震,魏忠贤这些实权太监我们都能耳熟能详。
这些太监的权利如此大之大,甚是因为他们可以私自更改皇帝的谕旨,还可以私自篡改官员的奏章且不经皇帝过过目便下发下去。在传达皇上旨意址和批改奏章的过程中,太监都可能大动手脚,把他们的意思给添加进去。换句话来说,上面的皇帝听不到大臣的真正的意见或者根本见不到真正的奏章,而下面的大臣也见不到皇帝真正的谕旨,那么圣旨传跑篇的事情,那就太稀松平常了。
外庭的内阁大臣是负责起草奏章,而审阅奏章的部门却是司礼监,所以说内阁大臣新上任时必须先去孝敬一下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如果内阁大臣跟司里间搞不好关系,他们的工作无法开展。
明朝的司礼监是什么?
明代宦官机构设有“二十四衙门”,其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的太监。其职责为提督太监管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茶、催督光禄供应等事。
都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之为“批红”。因此,太监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司礼监太监王振就曾矫造圣旨引荐他的同党,打击与他为敌的人。他权威日重,连皇帝都称他为“先生”,而许多朝廷官员更是尊他为“翁父”。司礼监具体是做什么的
官署名。明置,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
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明朝初年,太监识字被严格禁止,但明宣宗设置了太监学堂,鼓励太监识字,于是凡皇帝口述命令,例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其实是为了让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利。但自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批阅章奏,实权在内阁首辅之上。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特有的建置,居内务府12监之首,24衙门之一。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朱元璋曾说:“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还说:“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
若用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
”并规定内侍毋许识字。洪武十七年还铸造铁牌,悬置宫门,明令“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并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然而,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明朝人往往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由此可见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至武宗时刘瑾、熹宗时魏忠贤,大权独擅。
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并内书堂亦属之。
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可见司礼监下属的经厂,完全是一个掌管刻书及书籍版片的专门机构。其规模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扩大。嘉靖十年,清理过一次内府工匠额数,曾革去老弱残疾、有名无人者15167名,实留12255名,并著为定额。
其中司礼监就占有1583名,而专事刻书出版者为:笺纸匠62名;裱背匠293名;摺配匠189名;裁历匠80名;刷印匠134名;黑墨匠77名;笔匠48名;画匠76名;刊字匠315名,总1275名。450多年前的司礼监经厂,居然有1200多人的印刷厂,而且分工细密,实在是当时世界出版印刷业上的奇观。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