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许地山简介?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简介?许地山简介

最佳回答2022-12-01

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 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许地山简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许地山的简介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许地山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 文化 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许地山的文学作品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落花生》;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 故事 》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

现在徐闻县有他的故居。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 教育 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孩子。祖籍广东揭阳。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曾研究人类学、 民俗 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

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的故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小说月报》、《主人,把我的 琵琶 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许地山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 兴趣 。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 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

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 留学 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 论文 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 歌词 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

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证明。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

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这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吧!》);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可以消灭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

"(《你能忘记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u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扩展资料:部分代表作品内容:
1.《落华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2.本书收录了许地山在逝世前一年于《大公报》连载的13篇议论文章,涵盖宗教、文物、语文三个领域。

宗教部分主要论述儒、儒学、儒教之间的关系;医学和道教的关系;宗教对妇女的态度等问题。文物部分既有对器物、制度等的考证,对礼俗的议论,也有对香港考古工作的记述。语文部分除《国粹与国学》这篇文章外,主要讨论的是汉字改革问题。《国粹与国学》则提出了作者对"国粹"的定义,并讨论了国学的价值和路向等问题。

许地山简介20字左右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后落籍福建龙溪,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落华生),以字行。

扩展资料:生平许地山于1894年2月3日(清光绪19年12月28日丑时)生于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自家庄园窥园(人称马公庙许厝),乳名叔丑、丑官,母吴慎。父亲许南英是清帝国台籍进士出身,襄助刘永福在台南延续台湾民主国,鼻祖许超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住在荷兰管治下的赤崁教书。1895年末1896年初,许地山三岁时(约18个月)随母、大伯父、婶等二十多位家人逃到台南府城南门外,后由安平港坐船离台到汕头,住汕头
继续浏览:

上一篇:什么是硬盘版游戏?从网上下的单机游戏硬盘版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硝化棉是什么?硝化棉是什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