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需求曲线是什么?完全竞争行业面临的需求曲线的概念是什么啊
微观经济学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需求曲线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可以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译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微观经济学需求曲线和宏观经济学需求曲线的区别?
1.描述的经济关系不同市场需求曲线描述的是单个产品的市场价格与市场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它用于说明在其他所有产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对其市场需求的影响。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所有产品价格的平均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它并不是单个市场需求曲线的简单加总。
3.需求曲线斜率为负的原因不同微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斜率为负,是由于消费者用其他商品来代替所讨论的商品。如汽油价格上升导致对汽油需求量的下降,这是由于消费者用自行车或乘坐公共汽车代替乘坐私人汽车的结果。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用相对便宜的商品来替代已变得较为昂贵的商品。但是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则完全不同。当总体价格水平上升时,总支出数量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量必须通过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和降低总支出等手段在货币需求者之间进行分配。
完全竞争行业面临的需求曲线的概念是什么啊
这里你需要将行业的需求曲线和厂商的需求曲线区分开。你所问的行业的需求曲线实际也可理解为某一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需求曲线是需求表和需求函数的图像化表达,并且和供给表或供给函数交接组成均衡点,用以表示市场上生产者和需求者能够构成交易的物品数量和价格。需求曲线既可以以“曲线”出现,也可以使用“直线”方式出现。理论上,可以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所以韦伯伦商品和吉芬物品便是泛指那些需求曲线并非从左到右倾斜的物品。作为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需求曲线相关理论自从19世纪末秉承边际效用理论而发展成主观的价值理论,并用价格解释物品价值,其核心思想从未修改。
二.需求曲线是由效用曲线伸延而成。按照边际效用递减定律,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物品的边际效用会随着享有的数量增加而递减,于是效用曲线为负斜率。按照相关经济学理论,物品带给消费者使用的是其效用。
消费者愿为边际效用付出的代价称之为边际需求价格,物品数量为边际购买量,因此(个人的)边际效用曲线演化成(个人的)需求曲线。(个人的)需求曲线便是(个人的)效用曲线的推导结果,反映人们愿意付出多少价格去获取不同数量的物品,或者说反映人们愿意付出多少价格去获取每一新增的物品所带给他的效用。
三.“需求表”如统计学的线性回归理论,需求表把物品的数量和价格并列。
这种需求是该物品的有效需求,即是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相关物品,当中存在着线性关系,价格随物品需求数量而变动。经济学透过需求表绘画出需求曲线,以图表形式表达人们实际需求情况。市场上众多的个人或企业需求表组成市场的需求表,也即是说个体的需求曲线可以绘出市场的需求曲线。
只需要把个人的需求曲线横向加总便可求出市场的需求曲线。
微观经济学题求需求曲线
效用函数为U=X^2*Y^2,其中(,x,y分别是两个商品的消费量,U(x,y)是消费这样一个消费束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原式可写为U=Q(X)^2*Q(Y)^2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在微观经济学中为什么需求曲线会向右下方倾斜?
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最根本的是因为存在需求约束。首先,商品都有自己的价格,且以单价表示。
这样,价格与商品需求之间的关系就受到人们的收入约束,这一关系就像一个反比例函数。当把这一约束关系在价格、数量为横竖坐标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述出来的时候,就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扩展资料需求曲线是经济学研究供求关系时的核心工具之一。对比需求曲线向下,是公认的主流观点。这里不展开其学术定义,简单地说,是指物品的需求数量与价格呈反比关系。价格提高则需求数量减少,价格降低则需求数量增加。它符合一般常识。
支持需求曲线向下的较强的观点,主张“必定向下”,只有向下。对“有时向下”(如吉芬商品)也不能接受。最典型的就是张五常。
张五常认为吉芬商品不存在。杨小凯误解了张五常的话,以为有人不知道“教科书中的标准结果”中有需求曲线向上一说,薛兆丰解释得很好,张五常的本意是说“方法论上不能有”吉芬商品。杨小凯虽然表面上支持了需求曲线向上的说法,但看他只是属于支持需求曲线向下的较弱的观点,即认为大多数时间“向上”,但容忍“有时向下”。
他认为吉芬商品“没有很多思想在里面”,因此与张五常只能说是误会,没有太多实质矛盾。支持需求曲线向上的观点,依主张的坚持程度不同,也有强弱之分。最弱的观点与杨小凯差不多,认为需求曲线向上,是罕见现象,是例外,“没有很多思想在里面”;中等强度的,认为需求曲线有时向上,有时向下。如汪丁丁的观点,有点等量齐观的意思,把需求曲线向上,放在“定律”这一级上讨论(汪丁丁区分了定理与定律的不同)。
最强的观点还很少看到,就是主张需求曲线向上,可能成为普遍现象,而需求曲线向下只是特例。“经济学的尼采”巴塔耶的“普遍经济学”实质上是这种主张,实际是在拿需求曲线向上当定理了。
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和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有什么区别
微观经济学里讲的总需求曲线一般认为是个人需求的加总,其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是通过消费者选择理论推出来的,一般只说明需求的一般性质。而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是按照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推导出来的需求曲线,其二者性质应该是相同的(需求定理),但是表述方式和理论的基础不相同,最后分析的用处也不相同。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