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湿地被称为什么称呼?湿地又被称为什么

湿地被称为什么称呼?湿地又被称为什么

最佳回答2022-11-30

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从狭义来解释,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者经常积水,并有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即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等。

湿地被称为什么称呼

介绍:

广义来看,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五种提供;额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湿地拥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蕴藏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释放出氧气,同时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

湿地被称为什么称呼

拓展:

湿地中有分布广泛的广布种。广布种指普遍分布于世界,或几乎遍布世界的种。广布种主要属于淡水水生植物、盐生植物和伴生植物。前两大类多属于湿生植物,金鱼藻、轮叶狐尾藻、大茨藻、角茨藻等。我国湿地植物中以温带为主,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湿地又被称为什么 湿地的解释


1.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
2.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又被称为什么?

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海洋被称为"地球之心"。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扩展资料现状: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情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我国重要国际湿地中,近海与海岸湿地总体状况良好。据了解,该《白皮书》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于2018年对我国内地56处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进行调查得出。

按照分类统计,56处国际重要湿地中,近海与海岸湿地有15处,范围面积65.52万公顷,占比9.1%。其中,位于江河源头区域的湿地有11处,辽宁双台河口、山东黄河三角洲、上海崇明东滩、江苏盐城、广西山口红树林、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海南东寨港等湿地位于近海河口水域。除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需要从黄河补充淡水外,其他湿地的河流汇水和海水顶托保持稳定。

56处国际重要湿地中,有51处获取了地表水质数据,其中的4处海域,Ⅰ类、Ⅱ类海水各2处。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能够调节水分平衡并且吸收有毒物质,被称为“地球之肾”。科学家为了便于研究,给湿地下了更为精确的定义,即狭义的湿地: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

湿地的总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为地球20%的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湿地上生活着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一些湿地还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

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当洪水来临时,湿地可以容纳大量水分——湿地表面被水淹没,底层土壤也充分吸水;到了干旱的时候,湿地保存的水分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湿地,就像给周边区域上了一份水分调节的安全保险,让这些地方抵抗洪水和干旱的能力都大大增强。湿地还能通过水分循环来改善局部气候。

现代工业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全球气候。湿地丰富的水分条件适宜植物生长,所以大部分湿地都有茂盛的植物。湿地植物能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当这些植物死亡以后,残体会交织在一起,在湿地上形成疏松的草根层,碳元素就以固态形式保存下来。

除了水分直接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促进水分循环,把湿地里的水分化为气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气中。空气中的水分多了,湿度也就增加了,降水量也会发生改变。湿地就是这样通过水分循环,调节地方气候。

湿地植物能吸收有毒物质,净化水质。湿地不同于河流,这里的水流速缓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被农药等污染过的农业污水进入湿地以后,因为运动速度减慢,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逐渐沉淀下来。而一些湿地植物有非常强大的吸收有毒物质的本领,它们能转化毒素,使水重新变得洁净,有效地净化水质。

人体中的肾脏起到调节身体水分循环、排泄新陈代谢废物的作用,湿地对于地球的意义与此相似,所以湿地被叫作“地球之肾”。

湿地是什么

湿地是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生物多样性摇篮。

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1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湿地(英文:wetland)是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它是生物多样性摇篮。无数的动植物种依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

湿地养育了高度集中的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无脊椎物种,也是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储存地。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负责推动湿地保护和执行工作。截至2009年11月,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7处。

其实中国独特的湿地何止37处,许多湿地因为养在深闺无人识,至今仍无人问津。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即:森林、海洋、湿地。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2 特性特征编辑本段(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二十多个类型,这个定义目前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被称为湿土或水成土(Hydric Soil)。

3 湿地分类编辑本段3.1 海域潮下海域: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无植物生长的浅水水域,包括海湾和海峡;潮下水生植被层,包括各种海草和热带海洋草甸;珊瑚礁。潮间海域:多岩石的海滩,包括礁崖和岩滩;碎石海滩;潮间无植被的泥沙和盐碱滩;潮间有植被的沉积滩,包括大陆架上的红树林。3.2 河口潮下河口:河口水域即河口永久性水域和三角洲河口系统。

潮间河口: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间泥、沙或盐碱滩;潮间沼泽包括盐碱草甸、潮汐半盐水沼泽和淡水沼泽;潮间有林湿地包括红树林、聂帕榈和潮汐淡水沼泽林。泻湖湿地:半咸至咸水湖,有一个或多个狭窄水道与海相同。盐湖(内陆排水区):永久性和季节性的盐水或碱水湖泥滩和沼泽。3.3 河流永久性的河流:永久性的河流和溪流,包括瀑布;内陆三角洲。

暂时性的河流:季节性和间歇性流动的河流和溪流;河流洪泛平原,包括河滩,洪泛河谷和季节性泛洪草地。3.4 湖泊永久性的湖泊:永久性的淡水湖(8k㎡以上),包括遭季节性或间歇性淹没的湖滨;永久性的淡水池塘(8k㎡以上)。季节性的湖泊:季节性淡水湖(8k㎡以上),包括洪泛平原湖。

3.5 人工水面如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属于广义湿地,得到湿地公约的认可。3.6 天然湿地
(一)海洋/海岸湿地A - 永久性浅海水域:多数情况下低潮�。

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人体中的肾脏在调节人体水循环和排泄新陈代谢废物方面发挥作用。湿地对地球有着相似的含义,所以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它拥有丰富的陆地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一个任何其他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它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而完美的动植物群落。因此,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功能,在抗洪、调节气候、保护水资源、降解污染物、维持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湿地可以抵御洪水。

一般来说,湿地位于该地区的洼地,含有大量的泥炭土壤和植物,具有良好的持水能力和致密的不透水层,这使其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洪水,然后长时间排水。湿地是珍稀动物的良好栖息地。湿地生态环境复杂。

它适合各种生物,如甲壳类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哺乳动物和植物在这里繁殖。当然,它也适合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湿地还有净化污水的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生态和生化过程,是湿地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的综合作用。此外,湿地还可以调节大气成分,因为湿地中丰富的植物群落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使空气更加清新。

湿地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肾”

这个世界非常的美丽,到处植物茂密,绿树成荫,即使是夏天也不是那么的炎热。当然不同的地方的气候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有沼泽、湿原、滩涂、泥炭地,是一个水域地带,但是这样的地方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调节水平衡,可是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呢?下面就让我为你解答下吧。

广义的湿地,包括沼泽、湿原、滩涂、泥炭地等水域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淡水的或咸水的水体。按照这个定义,全世界湿地的总面积为855.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 科学家为了便于研究,给湿地下了更为精确的定义,即狭义的湿地: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其中,沼泽是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湿地。

湿地的总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为地球20%的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湿地上生活着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一些湿地还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当洪水来临时,湿地可以容纳大量水分——湿地表面被水淹没,底层土壤也充分吸水;到了干旱的时候,湿地保存的水分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湿地,就像给周边区域上了一份水分调节的安全保险,让这些地方抵抗洪水和干旱的能力都大大增强。

湿地还能通过水分循环来改善局部气候。现代工业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全球气候。湿地丰富的水分条件适宜植物生长,所以大部分湿地都有茂盛的植物。

湿地植物能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当这些植物死亡以后,残体会交织在一起,在湿地上形成疏松的草根层,碳元素就以固态形式保存下来。 除了水分直接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促进水分循环,把湿地里的水分化为气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气中。空气中的水分多了,湿度也就增加了,降水量也会发生改变。湿地就是这样通过水分循环,调节地方气候。

湿地植物能吸收有毒物质,净化水质。湿地不同于河流,这里的水流速缓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被农药等污染过的农业污水进入湿地以后,因为运动速度减慢,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逐渐沉淀下来。而一些湿地植物有非常强大的吸收有毒物质的本领,它们能转化毒素,使水重新变得洁净,有效地净化水质。

人体中的肾脏起到调节身体水分循环、排泄新陈代谢废物的作用,这跟湿地对于地球的意义相似,所以湿地被叫作“地球之肾”。

继续浏览:

上一篇:干净的句子有哪些?简单干净的句子

下一篇:天气晴朗的句子有哪些?形容天气晴朗的优美句子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