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是谁?主父偃的个人介绍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并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推恩令: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之外,另在宫中设立内朝。主父偃在内朝备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几次上书,都能切中时弊。他认为,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连城数十,还有相当的实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情况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向武帝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记: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①,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②。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③。齐诸儒生相与排摈④,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⑤,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⑥,以为诸侯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⑦。卫将军数言上⑧,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⑨。朝奏⑩,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主父偃是谁
主父偃(?~前126年),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
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主父偃的个人介绍
主父偃 主父偃是齐国临菑县人。常学习游学之术,很晚的时候才学习《易》、《春秋》、百家之言著作。
元光元年,(主父偃)就向西进入函谷关会见卫青将军。卫将军多次向皇上进谏但皇上不察。于是上书阙下。早上刚刚进奏,到晚上(主父偃)就被武帝召见。皇上对他说:“为什么相见那么晚呢!”于是任命主父偃为郎中。主父偃多次上书言事,升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 主父偃对皇上说:“过去诸侯的封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容易辖制。
如今诸侯有的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形势缓和了就骄纵奢侈淫乱,形势紧急了就阻断别人的强大并合纵来抗拒京师。如果按照法令割让土地,那么就会触犯礼节萌发新问题,过去晁错就是这样。现在诸侯子弟有的数十个,长子代立王位,我们虽然是亲人,没有加封给他尺寸之地,但这是仁孝之道所不宣扬的。
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能够推广恩德,分其土地给所有子弟,使他们都成为侯。那人人喜欢他所希望得到的东西,皇上以德施恩实际上是分割诸侯国。一定会渐渐把自己削弱了。
”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议。 使卫皇后尊立到燕王定国暗中谋事,主父偃对此有功。大臣们都害怕他的辞令,贿赂的东西累计千金。有人对主父偃说:“你太横!”主父偃说:“我从小就游学有四十多年了,自己什么都不成功,父母认为我不是好孩子,弟子不接纳我,宾客们抛弃我,我处境艰难的日子过了很长时间了。
大丈夫活着不吃五种动物的肉,死了就甘心遭受酷刑!我白天晚上都故意倒行逆施。” 元朔中,主父偃对齐王说内部有淫乱之行,皇上授予主父偃为齐相。到了齐国,他派人拿齐王内有淫乱之事触动齐王。齐王认为最终不能脱身,恐怕效法燕王会论死,于是自杀。
主父偃起初当平民百姓时,曾经游学于燕国、赵国,等到他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犯罪的事情。赵王恐怕他是国家的祸患,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收受诸侯们财物,因此许多诸侯子弟大多得以分封,到了齐王因为自杀被人知道后,皇上大怒,认为主父偃劫齐王令他自杀,于是征派下吏治理。主父偃供出收受诸侯重金之事,实际上没有劫齐王令他自杀。皇上想不杀他,公孙弘争说:“齐王自杀没有后患,国家除掉罪恶是为了郡县安定,到了汉,主父偃本来罪恶就很大,不杀主父偃无以谢罪天下之人。
”于是族杀了主父偃。
主父偃,政坛暴发户的下场
主父偃是山东临淄人,这里当年是齐国的首都,汉武帝时代仍然属于诸侯王统治的地区,但是主父偃对大一统皇权的热爱,却超过任何人。 主父偃年轻时学的是“长短纵横术”,也就是苏秦、张仪那样周游列国游说君主的技巧。
齐地的儒生不喜欢这个半路出家的投机者,他成了众人排斥的对象。 主父偃家境贫困,亲友都不愿意借钱给他。他北上游历了燕、赵、中山等地,没有人厚待,羁旅生涯越来越困窘。主父偃对自己说,诸侯王不是值得的交游对象,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一条路:到长安去。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主父偃入函谷关来到长安。此前一年,握有大权的太皇太后窦氏去世,汉武帝开始了乾纲独断的时代。后来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卫青,这时还只是郎中令手下一个中层官员,但很得皇帝宠爱。
主父偃就走了卫青的门路。卫青几次和汉武帝说起主父偃,但汉武帝毫不理会。 五六年的时光转眼流逝,主父偃已经困窘得生活都难以维持,也越来越被身边的人所嫌恶。
他决定做最后一搏:北阙上书。 汉代未央宫的布局,和我们熟悉的北京故宫完全不同。宫城位于城市的西南角,西宫门和南宫门之外即是长安城城墙,这两个门也就不那么重要。
东门是接见诸侯朝见的正门,宫阙最为高大,但日常使用更多的大门是北门。 北门之内,有一个叫公车司马的部门,负责接收官吏或民众的上书,民间有冤情,可以通过这个渠道直接向皇帝反映,类似今天的信访办。汉武帝还赋予了它一项新的功能:任何人只要觉得自己有治国或者其他方面的才华,就可以在这里自我推荐,如果建议让皇帝满意,可以得到越级提拔。 按照正常流程,这种上书被皇帝看到是极为艰难的事,很多人在北门外经历了积年累月的等待。
主父偃却成了一个幸运儿,他的上书早上呈递进去,晚上就得到了召见。汉武帝对他和同时被召见的另外两个人说:“你们本来都在哪里呢?和你们相见为什么这么晚啊!” 主父偃为汉武帝提了许多建议,纵横家的阴谋之术用儒家思想包装后,效果极佳并且有利于塑造皇帝的道德形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推恩令”,庞大的诸侯国对朝廷是个威胁,直接剥夺他们的土地却可能激起反抗之心,不如“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也可以获得侯爵的封号分得一个县。这样做完全符合仁孝之道,诸侯不但不会抵触,甚至可能感恩戴德;而朝廷要面对的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变成了一些弱小的王国和更弱小的侯国,要褫夺他们的爵位,就轻而易举了。
主父偃很快成了汉武帝最宠信的官员。很多大臣畏惧他的口舌之利,送给他巨额贿赂。有人劝说主父偃,要他不要过于横行。主父偃回答说:“我刚一成年就开始游学,转眼已40余年。
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实现,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不肯收留我,宾客抛弃我,我困厄的日子已很久了。况且丈夫处世,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受五鼎烹煮而死好了。我年事已高,到了日暮途远之时,行为颠倒粗暴,也顾不得了。
”显然,他只想把40余年的怨愤发泄出来,至于最终下场如何,他已有所预感,但并不在乎。 后来,主父偃又向汉武帝检举,齐王有淫纵怪异的行为。汉武帝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意——他想回家乡去,了结当年的诸般恩怨。
汉武帝于是封主父偃为齐相。那个年代,诸侯王手中已没有多少实权,地方的行政事务,实际操控在朝廷委任的相手中。 主父偃回到齐国,把兄弟和宾客召来,散发五百金给他们,说:“当年我贫穷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做了齐相,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迎接我。
今天我同诸君绝交,请不要再进我的家门!”他又派人警告齐王,自己知道他和姐姐乱伦的秘密。齐王知道,主父偃已经用差不多的罪名整死了燕王,越想越恐惧,于是自杀。 与此同时,主父偃的末日也快到了。
当年,他在赵国也遭到了冷遇,赵王害怕他的报复,早早就搜集了他的诸多罪名,只是担忧主父偃在皇帝身边,检举信会被截下。听说主父偃被任命为齐相,赵王欣喜若狂。主父偃一出函谷关,他的信使就立刻入关,上书朝廷,举报“推恩令”实施的过程中,主父偃收取了诸侯的大笔礼金。 赵王的举报、齐王自杀的消息,先后传到长安。
汉武帝震怒,把主父偃抓捕法办。 齐王的死讯,在汉武帝心中激起的反应也许不仅是愤怒。现在这位齐王,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后代,和汉武帝的亲戚关系已经非常疏远。
他又没有儿子,他一死,齐国的富庶土地就直属于朝廷的郡县,会带来巨大收益。但是,作为一个推崇儒学的皇帝,逼死宗室有违亲亲之道,贪图诸侯王的土地也。
上一篇:爆炒鱿鱼的做法?爆炒鱿鱼的做法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