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是什么?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是什么?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最佳回答2022-11-30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

这是个典故,是来自于春秋时期,当时孔子在去齐国的路上,遇到了一个人在哭泣,而且哭的非常伤心,于是孔子就问为什么哭泣,原来这个人叫丘吾子,曾经在齐国做官,年少的时候游学天下,等自己回来后才发现父母都去世了,想要好好的赡养自己的父母却不能实现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是什么

后来长大后,侍奉齐国的国君,但是这个齐国君主骄横,失去了士大夫们的拥戴,也没有做到臣子的责任,这是自己的第二个过失。紧接着这个丘吾子说了一句话,流传至今,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是什么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丘吾子的故事,指的就是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是父母都不在了,失去的年华不会重头再来,一旦亲情逝去了,那么就永远也无法再相。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例

《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名句赏析这是丘吾子说给孔子的话,旨在宣扬儒家的孝道。

后来用“树欲静而风不停”比喻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有用来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却不让其停止,这里所指的做某事, 一般指的是不正义的事。论语摘录原文孔子行,闻哭声甚悲。曰:“驱!驱!前有贤者。

”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旁。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

”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注释
1.被褐拥镰:穿着粗布衣服,拿着镰刀,
2.辟车:下马
3.以后吾亲:耽误了养亲的时间,
4.间:阻隔,
5.交游:交往,
6.养:供养
7.年:年华
8.有:通又。十有三人,是十又三人,应该是十三人,不是十分之三人的意思。

译文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快,前面有贤人。”走近一看是皋鱼。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

孔子下车对皋鱼说:“先生家是不是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出去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照顾到亲人,这是过失之一;自视清高,不愿为君主效力,没有成就,这是过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过去了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后想见而见不到的,是亲人。就让我从此离别人世吧。”说完就辞世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大家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有许多弟子辞行回家赡养双亲。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是: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此内容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 《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

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

”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译文: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

”走近一看是皋鱼。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并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我的志向高远,却因利益去辅佐奢华的君王,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因小事和他绝交,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止不动,风却不停息的吹;子女想要赡养亲人,亲人却已不在!逝去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

请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于是站立不动,枯槁而死。孔子说:“同学们应引以为戒,经历过这件事,足以让人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孔子的学生有十三人辞别回家赡养双亲。

扩展资料: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而成,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著录了其它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著作,现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列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

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据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在阅读某些抒情散文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究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的典故出自哪里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1 “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孔子听得皋鱼哭啼,问其故,皋鱼说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句古话,意思是“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它用于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以此来比喻痛失双亲的无奈,反映出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另外,它也表示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或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2 儿女想赡养双亲,但是双亲却都已不在人世。警醒世人当亲人健在的时候就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报答、关心、孝顺他们,不要等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才去后悔。选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唐˙白居易˙柳公绰父子温赠尚书右仆射等八人亡父同制:古人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向无显扬褒赠之事,则何以旌先臣德,慰后嗣心乎?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十七出:孔子听得皋鱼哭啼,问其故,皋鱼说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3
1.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 《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2.名句原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3.用于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待,则是孝子的无奈。

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4.原话当是出自皋鱼之口,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是历来被当做孔子之语。此误有点像那句有名的“食、色,性也”。

很多人将这句话的出处定为孔子。其实这句话出自《孟子》,说这话的人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告子。
5.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4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原文如下: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

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

”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翻译成现代文大致意思为:孔子带领弟子出行游学,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急忙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德的人。”走近一看是皋鱼名士。

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路边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看样子你家里并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 皋鱼回答说:“我一生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我的志向高远,却因利益去辅佐奢华的君王,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因小事和他绝交,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止不动,风却不停息的吹;子女想要赡养亲人,亲人却已不在!逝去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

请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于是站立不动,生命枯槁而死。 孔子说:“同学们应引以为戒,经历过这件事,足以让人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孔子的.学生有十三人辞别回家赡养父母双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出处和典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语见《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十七出》:“孔子听得皋鱼哭啼,问其故,皋鱼说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为人子者,昔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难忘,故感悲而哭。”借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实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皆已亡故。

后喻事与愿违,不尽人意。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多用此语。

继续浏览:

上一篇:数独游戏怎么玩?数独怎么玩规则

下一篇:水蟑螂的广东做法步骤?求水蟑螂的做法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