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墓地打开了吗?李世民
李世民昭陵地宫没有打开。遵从国家尽最大可能保护文物的原则,在科技能力没有达到条件时,暂时不会展开挖掘,这是古人留给后人的遗产,应给予最大的尊重。昭陵从公元636年开始修建,一直修建到公元743年,历时107年之久,其中共有108座陪葬墓,号称天下名陵。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李世民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历史评价
①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②隋末分离,群凶竞逐,我提三尺剑,数年之间,正一四海,是朕武功所定也;突厥强梁,世为纷更,今乃袭我衣冠、为我臣吏,殊方异类,辐辏鸿胪,是朕文教所来也;突厥破灭,君臣为俘,安养之情,同于赤子,是朕仁爱之道也;林邑贡能言鸟、新罗献女乐,悯其离本,皆令反国,是朕敦本也。酧功录效,必依赏格;惩恶罚罪,必据刑书。割亲爱、舍嫌隙,以弘至公之道,是朕崇信也。非朕专自矜伐,欲明圣人之教不徒然也。
李世民昭陵地宫打开了吗
李世民昭陵地宫没有打开。遵从国家尽最大可能保护文物的原则,在科技能力没有达到条件时,暂时不会展开挖掘,这是古人留给后人的遗产,应给予最大的尊重。
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昭陵: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陇西狄道人,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昭陵是李世民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东北九嵕山上。始建于贞观十年(636年),首开中国唐代因山为陵之先例。其规模之大,陪葬墓之多,在关中唐十八座帝王陵园中具有代表性。陵园及陪葬墓区南北长12.65公里,东西长15.45公里,占地面积113.15平方公里。
陵园建筑遗址主要分布在九嵕山南北两面。在陵山北侧500米处,保留有唐至明清时期的部分建筑遗址,主要有山门、北阙门、原来置放昭陵六骏及十四国君长像的叠落廊、山门东西两边墙垣遗迹等。
李世民 的墓挖了吗?
李世民的墓地为昭陵,尚未发掘。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扩展资料:1.地理环境: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5千米九嵕山的主峰。距西安市70千米,咸阳市30千米,咸阳国际机场25千米。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1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
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称“九嵏山”)。九嵕山为早期褶皱后经再断裂形成的断块山,由硅质、白云质、角砾岩组成,抗蚀性强,故地势高亢,北缓南陡。
山至庄河沟地段,沟壑纵横,原面破碎,冲沟密度大且深,沟壑密度每平方千米2.827千米,切割深度一般在50—25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左右。土壤为地带性土壤黑垆土,带有局部天然灌木丛林。九嵕山区的河流原地和北部石灰岩质地貌类型是在温和气候条件下形成。
以河流两岸原地和北部的石灰岩质山脉为主,泾河、渭河、泔河围绕期间,物产丰富,林地绿地众多,覆盖率达90%。
2.陵园格局:(1)设计建造昭陵工程是由出身于工程世家,先后担任唐朝将作大匠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
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太极宫。(2)主陵格局昭陵的玄宫凿建于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千米,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
据有关史料记载,昭陵有垣墙围绕,陵山上有房舍、游殿,是供墓主灵魂游乐的地方。昭陵的陵寝地下便是玄宫。因地宫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缘山凿石架有栈道,栈道绕山腰400多米,盘曲而上,直达元宫门。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3)整体布局昭陵主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当年长安城的布局一样,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陪葬墓的排列,也体现着浓郁的君主专制宗法思想。
唐太宗的坟墓给挖掘了吗?
唐太宗的坟墓没有挖掘。唐太宗的坟墓叫做昭陵,而昭陵尚未发掘,墓道地宫的情况很难掌握,据史料记载,昭陵依山凿石为元宫,从墓道至墓室山约75丈,前后安置了5道石门,中室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
墓道东西两厢列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着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传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和钟繇等古代著名书法家的许多墨宝都在其中。扩展资料:昭陵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六匹石刻骏马浮雕像,即著名的昭陵六骏。每边三具,皆背靠后檐墙而立。据记载,原石在每块上角有欧阳询书太宗自撰的马赞诗,随后另有殷仲容隶书刻于座上,如今俱不可见,原诗收入《全唐文》中。六骏的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拳毛马呙二骏,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现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昭陵六骏刻于贞观十年,各高2.5米,横宽3米,皆在青石平面上起图样,雕刻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使高肉突起,称之浮雕,也叫高肉雕。
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昭陵所有石刻都是写实,富有政治意义的不同凡响之作。
李世民墓被挖掘了吗?
李世民的墓到截止2022年3月为止还没有被挖掘,但是他的墓穴已经被盗过很多次了。昭陵中有《昭陵六骏》的巨大浮雕,其中“飒露紫”、“拳毛驹”两块浮雕被盗买美国,余存西安碑林博物馆,一些陵墓中的宝藏在八国联军入侵时就被其它国家抢走了。
如今李世民的昭陵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了一个旅游景区,目前有一座昭陵博物馆,都是里面的珍贵文物。昭陵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30万亩,周长60公里,陪葬墓200多座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从唐贞观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唐太宗的坟墓开凿了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40公里处礼泉县烟霞乡九山上。
陵园面积2万公顷,周长60公里,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 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
”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
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座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
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在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堆成建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据史书记载,昭陵玄宫建筑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初建时驾设栈道,栈道长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象对待活人一样对待皇后,待太宗葬毕,方拆除栈道,使陵与外界隔绝。
玄宫深75丈,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着许多石函,里面装着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有二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据《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华丽的宫殿,苍松翠柏,巨槐长杨。
杜甫在《重经昭陵》诗中说:“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在主峰地宫山之南面,是内城正门朱雀门,朱雀门之内有献殿,是朝拜祭献用的地方,与门阙距离很近,整个遗址约10米见方,加门阙南面约20米见方的场地,仍然是一个狭小的遗址。在这里曾出土残鸱尾一件,经复原后高1.5米,宽0.6米,长11米,以此件的高度来推想,献殿的屋脊,其高应在10米以上,应该是重檐九间,才能合于比例。
门阙之间约5米,恰在献殿正中。由此可推想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所有这样的殿宇楼阁构成的建筑整体,又是多么宏伟。献殿南面过20米的场地,是横向的一条深沟,可证这里不可能有别的石刻,也不可能再有别的建筑物。
九嵕山属石灰岩质,长期遭受高空风雨的剥蚀,山洪冲刷,不仅山陵建筑无存,就连原有的山势形体亦改变了不少。但仍可略辨当年陵寝构造遗留之痕迹:山势外形逞马鞍形(当地俗称笔架山),南面山体两侧岩层伸出,呈簸箕形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根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75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石门5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
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这都可想象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窍深和宏丽的情景。当时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
用栈道连结上下左右,通达地宫的道路。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回绕旋转,这从杜甫所写的《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诗句中得到证明。虽然前人的这些记载未必绝对可靠,但从中却可看出其规模的富丽堂皇和工程繁难的程度。
昭陵四周当时建筑,根据宋敏求《长安志图》记载:“以九嵕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周围12里”。 在主峰地宫山之北面,是内城的北门玄武门,设置有祭坛,紧依九嵕山北麓,南高北低,以五层台阶地组成,愈往北伸张愈宽,平而略呈梯形,在南三台地上有寝殿,东西庑房,阙楼及门庭,中间龙尾道通寝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筑群。在司马门内列置了十四国君长的石刻像:突厥的颉利、 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这些石像刻立于高宗初年,反映了贞观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
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坏,今可见者有七个题名像座,几躯残体和几件残头像块。前人曾说这些石像,“高逾常形,皆深眼大鼻,弓刀杂佩,壮哉,异观矣!”从发现的残体来看,石像高不过六尺,连座约9尺许,并未超过常形,头像残块可以看出确有深眼高鼻者,有满头卷发者,有辫发缠于头者,有头发中间分缝向后梳拢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见有弓刀杂佩者。服装有翻领和偏襟两种,其余则不能确知。
仅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这些石刻像也应属于写实之作。在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6匹石刻骏马浮雕像,驰名�。
李世民过世两百多年后,陵墓曾被人挖开,专家发现什么蹊跷的现象?
我国唐朝比较出名的皇帝,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吧!他在位期间为百姓们做了许多的好事。去世以后更是青史留名,被后人所赞叹。
在李世民下葬了200多年以后,他的墓地却被整个挖穿。当考古人员们将他的棺材打开以后,发现了一件非常蹊跷的事情。是什么呢?小编来告诉大家。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长孙皇后去世是在贞观十年,李世民在城外修建了石窟,将长孙皇后安置在了里面。这个石窟的地点是在九嵕山,九嵕山与终南山是遥遥相对的,是一块儿风水宝地,所以李世民才决定在主峰内建成陵墓,作为他和长孙皇后以后的陵墓,即昭陵。陵墓在主峰的山腰,挖玩了大约七十五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250米,当时他以为陵墓如此,已经可以了,可以让子孙们都仿制着作陵墓。但是后面的事却是他根本想不到的。
唐朝末期,天下已经乱了,朱温废了唐,将国号改为梁。李世民的陵墓也因此被盗墓贼挖掘,并且洗劫一空。史料记载,梁国温韬,为节度使。
七年时间并没有干其他的事。唯一坚持下来干的一件事就是挖开了唐代的皇帝陵墓。金钱已经蒙蔽了他的眼睛,所以说他根本不害怕,世风之下,唐朝18座陵墓,他竟然挖开了17座帝王陵墓。
如果不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陵墓比较坚固,那么唐朝的皇陵就会全部被温韬挖开。我国的史书还非常详细地记载了温涛挖掘李世民陵墓的部分过程。相传温韬雇佣了骡子与马队上九嵕山,四处挖掘陵墓的墓道,胡乱挖的时候,得到了高人的指点,高人让他们避开石头,只看软土,看到软土就可以挖了。温韬相信了,果然挖出了墓道,墓道层层深入地下,足足有75丈才到了墓室的大门外,用工具凿开旁边的石头以后,又看见了五道的大石门,这些石门全部打开以后,温韬被惊呆了!墓室真的是非常的繁华。
进入墓室以后,他们就开始乱翻。他们首先看到棺椁放在墓室的正中间。石床还冒着冷气。李世民的棺材就放在石床上,至于李世民遗体有没有腐烂,书上并没有说,只是说了李世民没有梳发髻,披头散发,还将头发放到了脸上盖住了脸。
状态非常奇怪,他为什么这样呢?我国的历史学家看了以后也非常纳闷。因为棺材的两旁是厢房,都放了石头做的匣子,里边又放了铁盒,铁盒里边是金银珠宝和稀少的字画。温韬只喜欢钱,对那些墨宝并不感兴趣。于是就自己拿了财宝,并没有理睬那些墨宝。
看到这些记载的时候,考古专家非常痛心。温韬究竟毁掉了多少名贵的字画,无人可知。当时的《兰亭序》在不在里边更是无从知晓。
正是因为存有疑问,专家才希望《兰亭序》在武则天的陵墓里,但是,这只是一个希望。因为通过各种分析,李世民收藏兰亭序的可能才是最大的。唐代帝王都喜欢珍藏字画,这也让唐代陵墓的价值增大了。
下一篇:星座的句子有哪些?关于星座的句子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