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是谁提出的?白马非马的说法谁提出的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提出的。公孙龙,字子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 “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诡辩学”的祖师。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名家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提倡“正名实”学说的流派,即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名家善于辩论,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探寻思维规律见长,故又称“辩者”,西汉始称“名家”。

基本思想
他认为,"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又说:"若白者必白,则不白石物而白焉。""石其无有,恶取坚白乎?故离也。"这是说,不使石与物变坚硬而独立的坚硬(即抽象的坚硬),天下是没有的。这就是说,坚硬藏起来了。若白颜色本身定是白颜色的话,它就不必通过使物体发白而表现自己是白。他把本身是白颜色看成一种抽象的白颜色。它看不见,即是藏起来了。石头假如没有独立成为石的本领,又怎么能够形成既坚又白的石呢?因此,他的结论是白色与坚硬并不是结合在石头里面,而是脱离石头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离坚白"学说的主要论点。

人物评价
公孙龙观察事物,虽然把个别与一般用"离"的观点绝对化,只见离而不见合,不符合辩证法的“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的观点,但他能够开辟逻辑领域,建立逻辑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多数学派看重研究政治伦理,多不懂逻辑学,甚至不承认这门学问,往往以政治伦理观念来批评公孙龙的逻辑思想,直到近世人们才公开承认公孙龙辩学对象逻辑的问题,并加以重视。
白马非马是谁提出的?
白马非马是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定到“种”这一层次的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理解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义包含“属于”、“等同”等意思。从心理学角度讲,“白马”的称谓暗示出它与“马”的联系。扩展资料: 白马黑马的故事介绍:相传我国历史上有个公孙龙,有一天,他牵着一匹马要过关口。根据当时国家的规定,马是不允许带出关的,于是,守关的人对他说:“先生,你人可以出关,但按规定马不能出关,请你把这匹马留下。”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而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
白马非马的说法谁提出的?
“白马非马”的说法是战国公孙龙提出的。《公孙龙子·白马论》对此作了系统论述。
公孙龙认为,“马”这个名是用以指马之形的,而“白”这个名是用于指马之颜色的,所以这两个名是不同的。这是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立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意义“白马非马”的命题,探讨了一般与个别的差异区别,反映了其哲学理论思维的深刻,对中国哲学认识论和古代逻辑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后期墨家正是在批判扬弃名家思辩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较完整的逻辑学体系。但“白马非马”的命题忽视了一般和个别的联系,而把二者的区别绝对化,从而得出一般不包含于个别之中的结论,便流入绝对主义的诡辩。
白马非马是谁提出的 白马非马是哪位提出的
1.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提出的。
2.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
3.公孙龙能言善辩,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只残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认为对于 “坚白石”,“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强调视觉与触觉的差异故“坚白石二”。
又分析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强调“白马”(个别)与“马”(一般)的区别,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
提出白马非马的思想家是谁?
公孙龙。白马非马,中国战国时期由名家提出辩论问题。
原文论证白马非马的论证,被收录在《公孙龙子·白马论》中。公孙龙首先建立了“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主要的理由是,“马”是用来描述外形,而“白”是用来描述颜色,颜色与形状属于不同范畴,所以白马不能说是马。白马是由颜色(白色)与外形(马),两种特征结合而成。如果不具备颜色(白色)这个特征,单单只有外形(马),就不能说是白马。他接着强调,黄马、黑马皆是马,但黄、黑马不是白马。如果白马是马,那黄马、黑马不是白马,所以也不是马,与命题矛盾,所以不成立。〈白马论〉:“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马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
是白马之非马,审矣!”。公孙龙的论证如下:白马有两个特征:
1.有马的特征
2.白色的而马只有一个特征:
1.有马的特征因此拥有两种特征的白马不等同马,所以白马非马。扩展资料:哲学视角哲学追求事物的真实,面对“白马非马”的论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会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谬误。
这里“白马”就是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定到“种”这一层次的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理解这一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义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属于”、“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价于”的逻辑关系。而“白马”的概念是属于“马”,但不等价于“马”的。
从心理学角度讲,“白马”的称谓在普适认知里暗示出它与“马”的联系,而“非马”的判断则违背逻辑惯性,让接受者加以注意,同时借助“巴纳姆效应”式的安慰原则读者自己对“非马”论述找到合理支撑,从而使常识和理性判断产生逻辑矛盾。而且词语本身读来耳目一新,易记顺口,而且还有哲学韵味,能一定程度上显示运用者有思考的倾向,所以作为一个著名的诡辩哲学命题固定了下来且流传开来,实质上是哲学中逻辑学范畴里“语义谬误”的体现。同时,哲学不否定“白马非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运用还有其它含义。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