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汉宫传蜡烛意思?日暮汉宫传蜡烛日暮的意思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译文] 傍晚宫中传递出点燃的蜡烛,淡淡的烟气散入了显贵人家。[出自] 韩翃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寒食:节令,在农历清明节前一、二日,旧俗禁火三日,吃冷食,故称。御柳:御苑之柳。旧俗寒食插柳于门,故言及柳。传蜡烛:唐时寒食宫中特许燃烛,日暮食,以烛燃榆柳之火赐近臣。五侯:指近幸之臣。又指宦官。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什么意思
这是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中的句子。“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日暮汉宫传蜡烛日暮的意思
“日暮汉宫传蜡烛”中“日暮”指傍晚时分。“日暮汉宫传蜡烛”的意思是:傍晚时,汉宫传送蜡烛,赏赐近臣。
全诗描绘了暮春时节长安城的景象,借古讽今,讽刺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寒食》韩翃〔唐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里到处都是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诗歌背景寒食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从清明前两天开始,寒食的习俗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在唐代时期,皇帝在清明时节时会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这仪式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中传蜡烛是什么意思?
蜡烛在古代是非常昂贵的东西,所以寒食东风传蜡烛的意思就是赏赐给这些官家们的一个礼物。拓展补充传蜡烛的意思(寒食中的五侯指的是什么意思)前几天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寒食》古诗,中的“汉”字有什么深意?前言在唐朝的诗歌中,诗人们常常用汉寓唐,韩翃这首诗也是如此: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为什么他们喜欢用汉朝故事来写唐朝的事呢?另外,韩翃用汉五侯暗讽了唐朝的哪些人呢?一.以汉寓唐 是唐朝诗人借古讽今常用之法无论什么时代,直言当朝的弊事总是有些风险,例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所以读书人常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方式。有的明显一些,有的隐藏较深,不太容易被政敌抓住小辫子。这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
在唐诗中, 用汉朝的人和事来暗喻本朝最为多见。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开篇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读者都知道这首诗中的汉皇,其实是指唐玄宗李隆基。唐朝人其实还算是开放,如此明白的讽刺唐明皇,皇帝们也毫不在意。
唐宣宗李忱即位后,甚至想请白居易作宰相。得知白居易去世,李忱还写了一首《吊白居易》,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唐宣宗对于《长恨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而韩翃的《寒食》,虽然也有讽刺之意,但是唐德宗后来招募韩翃,特意指出写这首诗的韩翃,可见,唐朝的皇帝大都有点李世民虚心纳谏的遗风。
二.汉朝同日封侯有两次韩翃诗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中的五侯是指什么人呢?可以看作泛指权贵豪门,不过也不妨碍了解一下汉朝的五侯都是什么人。
1.西汉 王氏五侯据《汉书·元后传》记载,汉成帝封了五个舅舅,:明年,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侯,逢时高平侯。
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都是皇帝的舅舅,五个人同一天被封侯,汉成帝刘骜即位后耽于酒色,当时外戚擅政,朝政全部为太后一族王氏所掌握。并且为后来的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
2.东汉 宦官五侯《后汉书·宦者传·单超》中,东汉时的汉桓帝更不像话,封了五个太监同日为侯:封超新丰侯,二万户,璜武原侯,瑗东武阳侯,各万五千户,赐钱各千五百万;悺上蔡侯,衡汝阳侯,各万三千户,赐钱各千三百万。
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五个人分别为:单超为新丰侯 、 徐璜为武原侯 、 左悺为上蔡侯 、 具瑗为东武阳侯 、 唐衡为汝阳侯 。
3.东汉 梁氏五侯这五个宦官为汉桓帝立了大功,皇帝借他们的力量铲除了梁氏一门,据《后汉书 李贤注·陈王列传》还有梁氏五侯:前梁氏五族,毒遍海内,五侯谓胤、让、淑、忠、戟五人,与冀同时诛。实际上,梁氏一门前后有9人封侯。
汉桓帝后来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即上面说的五侯)众人之力杀死梁冀,并将之灭族。
三.韩翃讽刺的是谁?韩翃,字君平,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中第不久后就爆发了安史之乱,他和柳氏悲欢离合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
关于这个故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观唐习律34 唐人认为韩翃强于刘长卿 从其七律看起承转合之妙》当然,韩翃最有名的诗还是这首《寒食》,上面说了汉朝的几组“五侯”,那么借古讽今的韩翃,又是讽刺了唐朝哪些权贵呢?也有几种说法。
1.杨氏兄妹清朝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中说:此诗作于天宝中,其时扬氏擅宠,国忠、铦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氏五侯喻之。天宝时期杨玉环受宠,因此杨氏一门气焰熏天,杜甫也曾作《丽人行》讽刺杨氏兄妹: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杨国忠、杨铦是杨玉环的堂兄,虢国、韩国、秦国三夫人是杨玉环的姐姐。
贺裳说韩翃用五侯来讽刺五杨。秦国夫人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公元754年)病逝。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杨家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头,杨国忠父子被诛杀,杨玉环马嵬坡被逼自缢。虢国、秦国 、韩国夫人也死于出逃的路上。
2.宦官清代学者吴乔认为,韩翃的“五侯”是讽刺乱政的宦官: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吴乔认为这首诗并非写于天宝时期(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而是写于唐德宗建中时期( 780年 -783年 )。
韩翃用春秋笔法,用来暗指宦官的骄纵。关于这首诗还有个故事:韩已迟暮,……德宗批曰:‘与韩翃’。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又批曰:‘与此韩栩’” 《本事诗》唐代宗是唐德宗的爸爸,这个唐代宗是倚靠宦官李辅国才保住了皇太子身份,并登基作了皇帝。因此在唐代宗以后,宦官乱政渐渐成了常态。唐德宗的儿子唐顺宗在位仅186天,被宦官俱文珍胁迫下禅位给了唐宪宗。
唐宪宗的儿子唐穆宗也是在宦官(王守澄)拥立下做的皇帝。因此,韩翃的这首诗讽刺宦官的可能性比较大。结束语�。
寒食古诗的大意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扩展资料:来自百度百科《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
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
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是什么意思。
【诗文解释】 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万分,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写下《寒食》。这首诗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并讽刺了皇帝的偏宠。全诗含蓄自然,富有情韵。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