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画派的代表人物是谁?明代著名书画家谁是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华亭画派的代表人物是董其昌。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正如李志敏所说:“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

董其昌
董其昌擅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画作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作品《戏鸿堂帖》。颇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

绘画成就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时不倚傍他人庑下“作重台”,而是有选择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他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创意,古人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凭借自己对古人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
华亭画派杰出代表是谁?
董其昌董其昌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扩展资料董其昌17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于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松江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
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明代著名书画家谁是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董其昌以禅宗类推,主张“南北宗”说。他是“华亭画派”的杰出代表,有“燕谷赵子”之美。
书法进出晋唐,独树一帜,能作诗。董其昌(1555—1636),本名玄奘,字四白,祥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十七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他在南京礼部做官,死后成为“文敏”。董其昌善画山水,师从董源、、黄、倪瓒。他的笔细腻而中性,安静而稀疏。干净明亮有墨香,温柔平淡;绿色,简单大方。
扩展数据17岁时,董其昌参加了松江府考试。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相信自己能得冠军,但发表时却屈居堂弟董之后。原因是松江知府甄姬认为他试卷上的字迹很差。
文章虽好,也只能排在第二位。董其昌深受这件事的刺激,从此发奋学习书法。以唐代颜真卿的《多塔帖》为范本,后来改学魏晋,抄了钟繇、王羲之的法帖。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山水画也逐渐成为入门。
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是哪位
董其昌(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作品《戏鸿堂帖》,颇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写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原著作者刘彝(《画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到底是谁说的,在网上查了一下,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是杜甫,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这样的句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明代哪位书法家的成就最高?
董其昌(1555—1636年),汉族,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是明代后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也是明代诸位书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是当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出身于贫寒之家,从1589年中进士之后,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董其昌之所以最终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是因为在考试时书法不好。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本来以他的文才他是绝对的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字很差,考官就将他列为第二。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从此以后,他认真钻研书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他的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诗》、《三世浩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董其昌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提出“南北宗”论,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其负面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主张在临摹古人作品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再加上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他的书画风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董其昌在绘画方面也有一些涉及,他擅长画山水画,师从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古朴典雅。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
董其昌虽然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在大量的题跋中都可以看见。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
这些观点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有很大的帮助。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